|
 |
|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
昵称:大牛股 |
发帖数:112629 |
回帖数:21876 |
可用积分数:99884245 |
注册日期:2008-02-23 |
最后登陆:2025-07-31 |
|
主题:基金业复苏背后暗藏隐忧
对于国内基金业来说,即将过去的2009年是复苏之年,业绩上来了,基金卖得出去了,一对多开闸了,2008年的尴尬和煎熬似乎都已远去。然而,经历了11年的发展,中国基金业走过几轮牛熊交替后,曾经的积累似乎都已在上一轮牛市中释放殆尽。新的内生动力青黄不接,2009年末的中国基金业,复苏背后暗藏隐忧。
2007年牛市顶峰时,我曾总结过基金业盛世中遭遇的三大“成长的烦恼”:人才流失之痛、风险控制之患、流动性风险之忧。站在2009年末回过头看,这三大烦恼不但没有消解,反而出现加剧的势头。
人才流失已经不再是星星之火,而是呈燎原之势。不仅老牌基金经理纷纷挂冠而去,就连一些刚闯出点名气的年轻一辈,做出一些业绩后很快也投身私募。翻看过去几届金牛基金奖得主,目前还在管理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实在是屈指可数。正如前交银施罗德投资总监李旭利在12月2日的深圳基金大会上所述,“最早一批的20个基金经理,19个离开了公募。这说明不是我们基金经理有问题,而是制度有问题。”但尽管三年来基金业人才不断流失,制度层面的改革依然杳然无期。
说白了,私募吸引人的地方主要在于收益分配和激励机制。但公募基金在这方面迟迟无法进行突破。一方面基金法中对基金公司股东的规定都针对机构,并未规定自然人也可以担任基金公司股东,这就使基金公司对员工进行股权激励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另一方面,监管层对于基金公司搞股权激励持谨慎态度,基金公司股东也更关注管理规模和管理费收入,对于员工股权激励态度并不积极。
如果说人才流失动摇的是单个基金公司的基础,风险控制方面的问题则影响了整个基金业在社会上的形象。2009年陆续有多起“老鼠仓”事件曝光,极大地降低了公募基金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公信力。作为受托方,基金管理人与基金持有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信托责任上,“老鼠仓”引发的对基金公司不信任,将使基金业面临无源之水、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但遗憾的是,尽管监管层屡次告诫基金公司应守土有责,杜绝“老鼠仓”的出现。但在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违规成本小、基金从业人员投资范围受限的制度缺陷下,“老鼠们”还是有动力搞小动作。
上述两个问题还属业内皆知的显性问题,随着基金产品近三年的成倍增加,同质化的问题正逐渐成为影响基金业发展的另一隐患。公募基金目前已发展到超过55只,2.3万亿元规模,基金持有人近一亿户,可以说从客户覆盖面来看可供公募产品挖掘的潜力已经远远没有上一轮牛市前那么大,产品的高度同质化也使投资者“提不起兴趣”。相应地,公募基金要想实现2006、2007年那样跳跃式的资产管理规模增长已不太现实。实际上,尽管今年新基金发行规模近4000亿,接近上一轮牛市时的水平,但老基金的赎回却贯穿全年。很多银行销售人员在卖新基金时挖不到增量,只能从存量上想办法,引导老基金持有人赎旧买新。
在记者看来,未来国内基金公司想做到资产管理规模的跨越式增长恐怕只有两条路:一是开发创新产品,以产品创造需求,满足更多投资者的理财需要;二是做大新的业务领域,如海外投资、专户理财、企业年金、社保基金。但目前来看这两条路都荆棘密布,说创新,国内市场金融工具匮乏、投资者成熟程度有限,基金公司欲创新而不得其路;说业务拓展,目前监管层对于基金公司的非公募业务还持谨慎态度,国内基金公司的人才储备也还需完善。养老金业务虽然前景广阔,但相关扶持政策迟迟无法落实,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近期又成泡影,基金公司非公募业务要想迅速做大缺乏必要的催化剂。
走过2009年,中国基金业在慢慢修复2008年的创伤之后,恐怕还需要一个新的蛰伏期,完善制度、积蓄力量,才能迎来新的内生动力。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