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高级金融分析师 |
昵称:新手来了 |
发帖数:10307 |
回帖数:1341 |
可用积分数:180790 |
注册日期:2008-03-12 |
最后登陆:2010-11-14 |
|
主题:张裕VS卡斯特,遭遇战升级
2008年4月19日,“卡斯特酒业有限公司成立暨太阳谷冰酒上市发布会”在北京中国大饭店隆重举行。这也意味着从2006年卡斯特与张裕合作出现障碍之后,双方在中国葡萄酒市场上的“遭遇战”再次升级。 竞争合作 中国葡萄酒行业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现急速的市场扩张,从“白兰地热”、“干白热”到1996年开始的“干红热”,一直持续到现在。法国卡斯特集团看到了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迅速而果断地加入到市场开拓的行业中来。 1999年,法国卡斯特集团与瑞士籍华人陈光共同投资,在河北廊坊成立了红城堡酿酒有限公司,投资总额为1600万美元,年生产能力为1000万瓶。起初,卡斯特主要采取与餐饮、零售终端合作的方式来开展业务,例如它与北京天客隆、南京华城等超市和北京烧鹅仔、唐人街、金三元等80多家大型连锁餐饮企业都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采用“定牌”生产的市场策略(例如生产“华联”、“华普”系列干红),但市场表现平平。这使得卡斯特意识到如果继续用自己的品牌生产,将仍然难以扭转亏损态势,市场业绩与自己的预期出现了极大的反差,这是其始料未及的。卡斯特亟需转变自己在中国市场的经营方式。 而在此时,中国葡萄酒市场的龙头企业张裕公司正面临着品牌高端化的战略难题。在面对市场急速扩张(主要是干红葡萄酒产品)的情况之下,张裕急需提升品牌在高端市场的影响力来迎合市场的需求,进行品牌和产品战略转型。 2001年7月,张裕公司率领代表团到法国考察时,张裕董事长孙利强与法国卡斯特集团高层进行了第一次会面。2001年8月8日,烟台张裕集团与法国卡斯特集团在北京嘉里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合资成立了两个葡萄酒生产企业——烟台张裕·卡斯特酒庄有限公司和廊坊卡斯特·张裕酒业有限公司。另外,双方在技术、管理、品牌共享、市场开发、优良葡萄品种引进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战略合作。 张裕和卡斯特各取所需,双方决定通过合作来开拓中国葡萄酒市场。与张裕合作“曲线救国”,也正好切合卡斯特的战略需求,卡斯特也坚信自己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合作伙伴。 按照先前的合作预期,卡斯特利用张裕的国内营销通道,而张裕同样可以利用卡斯特在欧洲市场上的网络资源。2002年9月,张裕·卡斯特酒庄顺利投产,并且利用张裕遍布全国的强大分销网络迅速到达市场消费终端,而且张裕·卡斯特酒庄酒在市场上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张裕董事长孙利强说:“市场进入有一个对等原则,张裕·卡斯特酒庄酒也是张裕进军国际市场的一块敲门砖。”而在张裕看来,卡斯特集团完善的渠道更让人羡慕。卡斯特集团在法国有450多个红葡萄酒专卖店,同时在德国、比利时等国家设有同样的专卖店,仅这些专卖店销售额每年高达20多亿元人民币。但是,张裕产品在利用卡斯特在法国的分销渠道上却遇到了不小的障碍,张裕产品并没有像原先设想的那样顺利进入国际市场,而卡斯特的原装进口酒也未能借助张裕的分销渠道进入中国市场。虽然合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毕竟正面因素大于负面影响,张裕和卡斯特在竞争与博弈中继续走了下去。 分道扬镳 2003年上半年,烟台市政府确定了张裕“向内部职工转让45%,向外商转让不超过43%(限两家持有,其中任意一家持有的股份不超过出资总额的33%),政府仍持有剩余12%”的改制思路。 对于张裕国有股转让,卡斯特理所当然被列为极具竞争力的候选伙伴,但在股权转让谈判中,法国卡斯特集团抛出了它的底线——控股张裕。而张裕在国有股权转让过程中所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保持对张裕品牌的控制权。显然,面对这一分歧,张裕和卡斯特在进一步合作上不能达成一致,导致张裕转而寻求新的合作伙伴。 2005年10月22日,经烟台市人民政府同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张裕集团的控股股东烟台市国资委,将其所持张裕集团55%国有股权中的33%转让给意大利意利瓦隆诺投资公司,10%转让给国际金融公司,最终保留余下12%的国有股权。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