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金融分析师 |
昵称:haorenla |
发帖数:5383 |
回帖数:548 |
可用积分数:100060 |
注册日期:2008-07-04 |
最后登陆:2010-11-18 |
|
主题:中国建筑和蓝筹股困局
中国建筑和蓝筹股困局
昨日在深圳参加了由中金公司组织的中国建筑601668业绩报告会, 会议内容主要是管理层向部分投资机构通报了公司的09年业绩和未来的发展。年报大家已经看到了,摊薄后全年0.19元的业绩,是一份靓丽的答卷,海外市场营业收入09年稳定增长20%,基础设施业务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净利润增长率高达95.6%,实现91亿元的利润,毛利率上升0.9个百分点,费用控制力度加大,百元收入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均在降低,所有这一切确实很好。但与会者包括管理层都会被一个残酷的现实所困惑,就是股价自上市以来,跌幅高达50%, 远超指数的跌幅,同时带动了其他上市的次新蓝筹股中国重工601989,中国西电601179,中国一重601106全面下挫,这一切想必是全中国的机构投资者,大量的中小投资者难以回答的问题!
笔者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也许不能切中要害,但希望给自己一个学习的路径,供投资者参考吧!
1:为什么股价不断下跌,清楚的表明供需的矛盾使然,资本市场不认可,它的不认可源自行业的属性,建筑行业是一个微利的行业,本身未来想象空间窄小,这点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也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硬伤,笔者纳闷的是在发行时,那么多公募基金的研究员对此咋就视而不见呢?
2:公司还有大量的房地产业务,这是一个亮点,但受制于国家对于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前景预期悲观,这个宏观调控的事实从09年中国建筑的上市已经出现了,但许多投资机构仍然我行我素继续买入并持有!笔者认为即使有大量的土地储备,但没有万科的品牌效应,同样不会给予过高的估值,看看万科现在的股价,就知道中国建筑的股价不是说低的不能见人!
3:管理层不断宣传,公司2010年未来的营业收入要达到3000亿元以上,建筑业务新签合同额要达到4500亿元以上,全是亿元级的目标,看似喧哗的目标,凸显了大笨象的滞重,当事物发展到一个相对的极限,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又有到大?资本市场只考虑未来,不看现在!
4:笔者在交流时,问及管理层一个问题,保障房的建设公司是否考虑加大参与的力度,回答是一线城市竞争较大,二三线城市担心利润受到影响。笔者认为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从宏观顺应国家的政策导向,从微观树立公司的品牌形象,利润由于有足够大的市场,规模化后也不会太少,而目前保障房的规模仅为300亿,正是未来大发展的低起点!这样的保守营销策略贯穿公司其中,公司的长远未来值得投资者期待吗?
蓝筹股为什么整体滞涨?内中的原因不但是盘子大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运行的体制,给与投资者的回报,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看看远洋运输的业绩炸弹,就知道竞争力是多么的重要,管理层总是会认为股价偏低,投资者不要真当回事!
蓝筹股稳定而保守,创业板充满激情泡沫,可以选择的投资标的少之又少,这是目前市场的困惑之一,也许夹缝中寻找未来可以持续发展的公司是对资产管理者的又一个考验!
每个人都在进步,不要单纯的谈及二八风格的装换,那是一个伪命题,呼喊地产股的美好未来,那是和国家政策在对抗,创业板和中小板将要坍塌,过于情绪化,以偏盖全!蓝筹股将暴涨,缺乏深层次的依据,这就是笔者最新的思维观点,也许今天中国建筑就会上涨,明天接着延续,但未来呢?投资不应该只看到最近几天! (新浪博客)
大蓝筹股沉默之谜
我最近常接到朋友们的电话,询问“大蓝筹为什么趴着不动?题材股为什么超级活跃”之类的问题,对此,我一般都没有答案。我知道凡是打电话来的人,并非是寻找答案而是寻找安慰。他们可能都持有大蓝筹,眼巴巴地看着中小板和创业板股票一路飙升,感觉自己投资了主流的大蓝筹,加入了价值投资的洪流,却被一轮以题材股、概念股为龙头的行情边缘化了。
每次接到这类电话,我都明白我真正需要扮演的角色是心理医生,而不是投资顾问。如果劝他们放弃大蓝筹,他们会在电话那头和你辩论下去,直到你妥协为止。从2009年8月上证指数创出金融危机以来新高之后,指数已经横盘了将近9个月了。期间不少题材股轻松翻番,多数中小板股票涨幅靓丽,而蓝筹股则始终徘徊不前。我想,这恰恰说明了市场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预期。
这个现象说明了,资本市场预计中国经济将经历一个“短期通胀、长期通缩”的复杂走势。温总理总理在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曾说:“今年将是新世纪以来最复杂的一年”。沪深股市的近4个月来的走势,印证了这个判断。首先,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短期的通胀压力,去年发放了10万亿的信贷,我不认为信贷本身会导致通货膨胀,但是,如果大量的信贷导致企业主改变了风险收益的判断,则会极大地抑制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来保持竞争力的动机。比如,我的朋友“郭末弱”一直经营着一个纺织厂,在危机中,突然有银行主动找上门来,要给他贷款。老郭本来的风险收益比就此被打破了,他本来根本拿不到贷款,勉强维持一个工厂,现在他能够拿着大量的贷款,他本能的第一个冲动就是去买地,买楼,如果输了,无非就是输掉了纺织厂,本来那个厂就是勉强维持而已。如果赌对了,他就此改变命运了。结果,后一种可能性胜出。此时他也再无心把纺织厂经营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打破了原有的风险收益比的同时,也消弭了企业家精神,这就从源头上为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
“通胀无牛市”,两年前,我曾九次在《上海证券报》发文论证这个逻辑,结果受到了专业人士一致的鄙视和唾弃,我感觉他们纷纷脱下名贵的皮鞋朝我扔过来,而我左躲右闪了一阵子之后,又无法在一堆剩鞋中凑出一双合脚的新鞋子,只得一无所获地隐身遁去。我今天不打算再次论证通货膨胀与股市估值之间的关系了,我只想说,当前的沪深股市存在明显的通货膨胀预期,这种预期源自“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而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和接二连三的自然灾害又可能进一步加剧短期通货膨胀的危险。对于那些大蓝筹来说,其业务基本是透明的运作模式,很难指望能给投资人带来暴发式增长的想像空间。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越是好公司,越是稳定收入的公司,越是治理良好透明的公司,越是可以预计未来收益的公司,其估值就越像一个固定收益品种。在通货膨胀预期下,任何固定收益品种类资产的估值都必须接受一个折扣,这个折扣就体现了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蓝筹股都有这个特性。
与此同时,长期的通货紧缩危险依然存在。市场有理由猜测,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将改变我们目前的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像是注入游泳池的水,只要水龙头还在继续按照适度宽松的速度流入游泳池,各项抗通胀的资产价格就会水涨船高地涨起来,不少不识水性的投资人只能借助救生圈来防止自己沉没下去。如果政府不希望看到这个局面的话,对于那些想借助救生圈漂浮在水面上的人来说,最好的办法究竟该是提升救生圈的价格呢?还是把水龙头关小一点呢?扩大房产税征收范围、提升二套房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的政策类似于提升救生圈价格,而我相信政府最终会关紧水龙头,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通缩型牛市”的原理我已经在2008年底的《上海证券报》上,也有过三次论述了,此处不再赘述。这些年来,凡是忠实订阅《上海证券报》、并且认同通胀无牛市论断的读者,我相信此刻应能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了,而不是在游泳池里面挣扎着。
总之,通货紧缩可能随着我国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而到来,届时,我们今天放出去刺激经济的信贷都会成为那时候进一步紧缩的驱动力。在物价持续下跌,经济前景紧缩预期情况下,凡是具有科技概念的、重大重组的题材股都会有比较好的表现。这些股票恰恰就是当前比较活跃的中小市值的股票。从一定意义上讲,资本市场对这类股票给出高估值,其实也是对创新型的中小企业给出了更高的创业激励,鼓励他们提高劳动生产率,应用新工艺等,这是经济体自我修复错误激励机制的一种反应。
因此,我认为,当前的沪深股市很好地体现了投资人对中国经济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走势的预期,包含了一定的合理性。 (上海证券报)
基金经理对蓝筹股绝望
地产新政或推迟市场风格转换
房产新政下的股市大跌与第二天的骤然回复平静,股指期货第一周引发的市场悬念,基金一季度组合曝光后各方的反应——刚刚过去的这一周,对基金经理来说都是在巨大的疑问和不确定性下度过的。在高度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基金经理的投资心态是否发生了变化?基金周刊的记者一线调查发现,基金经理并非对市场调整表现得无动于衷,如果说此前还对大盘股启动抱有幻想,那么上周发生的地产调控政策、风格转换预期的落空则完全成为基金经理实施既定策略的催化剂。虽然一季报公布后市场对基金扎堆小盘股不乏质疑之声,但基金经理的自信似乎并未受到影响。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