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金融分析师 |
昵称:懒羊羊 |
发帖数:2064 |
回帖数:154 |
可用积分数:108378 |
注册日期:2010-03-02 |
最后登陆:2010-11-10 |
|
主题:航天信息刘振南:我国部分物联网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
中国经济网无锡10月30日讯(记者杨海洋) 10月29日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振南先生在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会上接受了中国经济网记者的专访。
中国经济网记者:关于物联网的概念,众说纷纭,在您看来,物联网的内涵是什么?
刘振南: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物与物相连的互联网”,能够实现任何物体与物体、物体与人之间进行通信和信息交换。物联网的概念从1999年首次提出,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十余年的演变,故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目前普遍的定义为一种广义的定义,即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全球定位等技术,按照约定的协议,把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识别、跟踪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我认为物联网是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云计算、泛在网的融合应用,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的物理属性,通过网络传输,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从而达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识别、感知和综合管理,实现对物品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决策支持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其实质是利用射频感知技术手段,通过网络传输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物联网被普遍视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信息革命。
中国经济网记者:国外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状况如何?相比之下,我国的物联网发展相对于国际处于什么水平,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刘振南:在国际上,物联网产业也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美国提出了“智慧地球”的口号,欧盟出台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日本和韩国政府对物联网发展也相当重视,并建立了RFID领域的相关国家标准。
目前,从西方国家的应用来看,智能交通和物流是物联网应用相对集中的领域,但大规模的应用目前尚不多见,物联网作为国家或区域战略,无论是欧盟、日韩还是美国,都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各国的研究多在制定区域或国家战略的层面,在标准制定、安全机制研究、芯片研制等领域投入较多,规模应用还需假以时日。
我国在“物联网”的启动和发展上与国际相比并不落后。原因在于:第一,我国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物联网核心传感网技术研究,有些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前列;第二,在世界传感网领域,我国是标准主导国之一;第三,我国是目前能够实现物联网完整产业链的国家之一;第四,我国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高,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第五,国家政策支持力度非常大,在温总理关于“感知中国”的讲话后我国“物联网”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进入了高潮。我国中长期规划《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中有重点专项研究开发“传感器及其网络”。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住房与城市建设部、工信部、交通部等各大部委及地方政府都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和相关产业。
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在技术标准、核心芯片技术等基础领域还处于相对劣势。政府的大力推动和相对快速的决策机制、以应用带动下游产业发展是我们的优势,必须在短期内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物联网产业由“外力推动期”转入“自发拉动期”,从而进入物联网发展的快速增长期。
中国经济网记者:我国发展物联网的关键是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又有哪些?
刘振南:在物联网领域,技术标准、芯片设计与制造、集成应用平台、传输网络都是其关键点。在我国,以运营商为主题提供的宽带网、移动互联网服务已经相对成熟,因此,更关键的问题集中在其他3个方面。
我认为,处于价值挖掘期的物联网行业的关键之处在于发掘有价值、可持续发展的应用领域。以应用带动传感器/RFID等前端技术创新,辅之以行业标准的逐步建立,应当是我国物联网发展现阶段至关重要的问题。目前,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车辆管理、数字城市、智能物流、安全追溯、身份识别、智能农业、智能家居等领域有了许多项目实例,但是,这些应用大都处于简单闭环应用或示范阶段,系统或技术还需要逐步完善。我国还非常缺乏带来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可迅速推广的物联网应用。在众多的应用领域,如何将政府推动需求转换为企业刚性物联网应用需求、如何培养一批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龙头企业,是我们目前须充分重视的问题。同时我们要借鉴欧洲、美国、日本等国的经验,建议国家统一规划,在标准、核心技术、应用等领域协调同步发展,同时关注人才队伍培养、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关键领域,打造完整产业链。
中国的物联网产业起步并不晚于世界上其他国家,而且目前已经具备了其发展必要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下,必定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我认为中国的物联网应用领域将覆盖到各个角落、各个领域。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必定是应用需求不断推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应用领域也将是有一定信息化基础、有财政支持的国家级项目先行,逐步扩展到企业应用、个人家庭应用。虽然物联网的前景光明,但是目前物联网的应用推广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它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需要我们从事物联网产业的企业扎扎实实地做一些工作,包括一些核心技术的开发、一些标准化的方面怎么去协调发展、系统项目的商业运作模式探究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定会阻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中国经济网记者:物联网将如何改变百姓生活?如何提高生产效率?
刘振南:物联网必将带来生活、生产领域的巨大变化。具备M2M能力的智能家居将实现家庭生活的智能化,智能社区将大幅提高人民的生活体验,移动支付、身份识别、智能交通将为人们的日常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食品药品监管追溯系统实现对食品药品的监控,满足人们对食品药品安全的需求,该系统通过逐步建立起完整的食品、药品安全监控体系,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安全保证。
由于RFID、传感器、智能视频等前端采集技术的普及,把企业生产的自动化范围扩大,将企业信息化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提高到新的水平。在物流、车辆管理、人员身份识别、农业生产等诸多生产相关领域,由于数据采集和控制反馈的自动化程度大幅提高,生产效率自然随之提高。企业级的ERP应用已经得到逐步推广和深入,而物联网技术与传统ERP的结合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老龄社会日益临近,劳动力成本将逐步上升,而这一结合的趋势也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途径之一。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