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海尔:攀登没有终点的高度
2008-06-21 14:05:23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高级金融分析师
昵称:明天涨停
发帖数:20129
回帖数:1193
可用积分数:98351
注册日期:2008-03-23
最后登陆:2010-12-27
主题:海尔:攀登没有终点的高度

2008年4月 细心的人会发现,最近几年,海尔似乎有些沉寂了,不仅越来越少像以前那样不时爆出“激动人心”的消息,就连张瑞敏在公开场合,也开始更多地谈海尔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即使在近日“海尔考虑收购GE白电”的消息满天飞的时候,也因海尔选择了一如既往的低调和不予评论而未能掀起一场新闻大战。

   海尔,这家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明星企业在做什么?最近出版的《海尔的高度》给出了答案:表面上进入“平静管理期”的海尔,为成为全球化品牌的目标,在内部进行着全部流程的改革与创新,并积蓄再次爆发的力量。

  
   “既济”与“未济”

  
   《海尔的高度》是一本关于海尔的“既济”与“未济”的书。

  
   “既济”与“未济”是《易经》中的最后两卦,也是点睛之笔。“既济”意为成功,“未济”是指尚未成功。这两卦在海尔青岛创牌中心的南广场上亦有明证。该广场正中是一红一蓝两个《易经》的卦象,南边的红色卦象是寓意光明的“离”,北边蓝色的卦象是寓意艰险的“坎”。由南向北望去,“离”在前,“坎”在后,为“既济”;由北向南望去,“坎”在前,“离”在后,为“未济”。海尔想借此告诉自己和自己的所有员工,成功的时刻不要忘记背后的危机;身处困境,也不要轻言放弃,因为突破困境,就会迎来光明。

  
   海尔无疑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海尔的高度》这本书中,作者着力描述了海尔的“既济”,以及海尔通过何种管理手段获得了哪些成功。在2004年12月26日海尔20周年研讨会上,会场横幅上写着“20年1000亿世界的海尔”。前两个数据就是海尔的“既济”。

  
   在中国,一个企业能存活20年就是一个不小的成功。柳传志曾有这样一段话,20年的中国企业剩下的已经不多了,被淘汰的要么是适应不了环境,要么是在管理方面出了问题。现在能找到的、说话有一席之地的,都是花了很大的力气在研究真正的企业管理、企业运行规律的。20年,年轻的海尔证明了自己的成熟。而1000亿是海尔2004年的销售业绩,距当年入围世界500强的营收门槛只有一步之遥。此外,2007年,海尔品牌价值786亿元,连续6年位居“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榜首。海尔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唯一白色家电赞助商。

  
   “世界的海尔”是海尔的“未济”。在全球化竞争惨烈的今天,海尔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困境。2005年底,海尔确定了全球化品牌战略,或者说成为“世界的海尔”,而不仅仅是“海尔中国造”。但至少到目前来看,海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拿海尔设厂已近10年的美国市场来说,目前海尔的美国之旅并不尽如人意,不仅尚未跻身主流家电市场,而且花重金研发的高端大容量冰箱也未能获得美国消费者的青睐。尽管在印度、泰国、巴基斯坦的工厂均取得不错的业绩,但如果不能在美国、欧洲和日本这三大市场上打出一片天地,海尔就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全球化品牌。

  
   大前研一曾说:“20世纪充满常识,而21世纪是一个无常识可言,而且会突然发生变化的时代。” 在《海尔的高度》这本书中,你会发现,海尔正在实践这句话,抛弃成功的先例,培养洞悉变化本质并加以应对的能力。海尔和张瑞敏都已认识到挑战的严峻性,而且正在苦思求解。

  
   不仅仅是管理书

  
   《海尔的高度》无疑是一本管理类的书。该书比较客观地记录了作为本土化管理的先行者,海尔集团如何展开一场规模巨大、内涵深刻的企业再造运动,全面总结回顾了海尔对企业全球化、产权改制、治疗“大企业病”等诸多难题的探求,分析探讨了以海尔为代表的中国企业面对全球化挑战这个新高度的变革路径,独家披露了张瑞敏“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开出道路”的前瞻思索和曲折心路,并详尽解读了外界对海尔和张瑞敏众多非议背后的是非曲直。该书作者胡泳对海尔给予了长达10多年的观察,为该书的写作又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并获得不少海尔从未对外公布过的内部资料。

  
   通读全书,你还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管理的书。在笔者看来,这还是一本有浓厚历史气息的书,一本写企业成长历史的书。改革开放30周年是今年的热点词汇之一。这30年也是属于中国企业的30年,而海尔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海尔的高度》中写道:“1984年,海尔起源于一个叫做‘利勃海尔’的引进项目,这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历史中,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引进项目’之一。”通读全书,你会发现海尔之所以是一个集体企业的来龙去脉,也会看到海尔20年成长的脚步。

  
   就本书的写作方式来说,胡泳作为海尔的忠实观察者,一如其此前《海尔中国造》、《张瑞敏如是说》、《张瑞敏谈管理》的写作风格,以旁观者冷静的眼光打量着这个“企业明星”,不以既定的理论框定企业,对企业的溢美之词也谨慎权衡,在解答外界对张瑞敏化和海尔的质疑时,也是客观记录了相关人员的辩解,这恰恰表现了一个写作者应具备的客观立场。他选择在客观的解说中再现海尔的成长历程,对海尔目前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也毫不避讳,读者慧眼识珠之下,是非曲直自有评说。

  
   通过全书,笔者深刻体会到,海尔所要挑战的高度是一个没有终点的高度,因为即使将来取得全球第一的地位,海尔还会有更高的目标。同时,海尔也是在挑战一个失败的高度。正如书中写到的那样,“跳高没有一个人以成功而获得第一,都是以失败而获得第一。”海尔参与的就是一场全球家电巨头的跳高比赛。

  
   对读者而言,在掩卷冥思的时候,或许要重温韦尔奇的告诫:“没有一本教科书能提供我们所面对的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每天撰写自己的教科书。”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