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2021-12-29 08:50:27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653
回帖数:21877
可用积分数:99900215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5-09-16
主题:《“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智能制造产业协会会长徐洪海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规划》是制造业发展的顶层纲领性文件,其制定的一大原则就是注重实施性、可落地,将真正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其中特别关注了中小企业的升级,从任务、路径等多维度给出了发展指引。

  徐洪海强调,《规划》是整个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大主要抓手。他认为,作为制造业大国,信息技术、科技发展只有切实落地到制造业,真正推动、实现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转型,才能带来高质量发展。因此,《规划》将提升全产业的自动化、智能化,使得国民经济“科技含量”更足。

  纲领性文件注重可实施、可落地

  “这是制造业发展的顶层规划,阐明了如何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对于《规划》出台的意义,徐洪海言简意赅。

  《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

  其中,2025年的主要目标分为三部分:第一,转型升级成效显著,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第二,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培育150家以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第三,基础支撑更加坚实,构建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标准体系和网络基础设施,完成200项以上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建成120个以上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不仅具有纲领性,还具有可操作性。”徐洪海介绍,《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在可实施、可落地的大原则下,专家委员会在回顾了“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经济及产业发展需求,以制造本质需求为出发点,提出了具体目标、四大重点任务、六大行动,给各地制定自己的产业规划以明确的指引。

  根据《规划》,四大重点任务分别为:加快系统创新,增强融合发展新动能;深化推广应用,开拓转型升级新路径;加强自主供给,壮大产业体系新优势;夯实基础支撑,构筑智能制造新保障。记者注意到,上海市已经率先发布了《上海市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了突破7000亿元产值的目标。

  《规划》的另一大亮点是,首次提出促进区域智能制造发展,鼓励地方探索各具特色的区域智能制造发展路径;支持产业特色鲜明、转型需求迫切、基础条件好的地区建设智能制造先行区,并鼓励区域联动。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集成电路等产业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区域发展”特征。《规划》提出区域性概念,更有助于细分产业的整体协同发展,有助于先进技术在制造业的落地。

  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了“主抓手”

  “收到大红包,作为制造业类公司,知道劲该往哪儿使。”三丰智能监事会主席柯国庆告诉记者,在全球制造业竞争白热化、迈向智能化的态势下,《规划》出台将推动我国智能制造景气度不断提升。

  毫无疑问,装备制造业、工业软件产业、解决方案系统集成等“工具类”智能制造产业率先受益。但在徐洪海看来,《规划》不仅仅是给制造业“发红包”,这是国民经济、全产业升级转型的主抓手。

  徐洪海认为,作为制造业大国,信息技术、科技发展只有切实落地到制造业,真正推动、实现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转型,才能带来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本次《规划》将提升各行各业全产业的自动化、智能化。

  “半导体装备制造业是《规划》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整个智能制造的间接推动者。”对此,芯源微董事长宗润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半导体装备企业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交期长,背后一大原因就是传感器、机械手等零部件交期延长了。智能制造可以有效缩短各个环节需要的时间,从而提升整个产业的效率。

  对此,有制造业人士表示,智能制造是科技革命、产业升级转型形成的新业态,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外在表现。那些率先采用新技术、实施智能制造的公司,或将取得行业领先优势。

  《规划》特别关注了中小企业。徐洪海介绍,在整个制造业中,有大量的中小企业承担了零部件等核心环节的制造,《规划》不仅给中小企业指出了具体的任务和发展路径,还通过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等,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和“专精特新”计划实施。

  在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规划》提出,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促进工程,针对中小企业典型应用场景,推广一批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开展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业务系统云化等改造,推动中小企业工艺流程优化、技术装备升级。依托数字化服务商,提供数字化咨询诊断、智能化改造、上云用云等服务。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2021-12-29 08:50:47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2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653
回帖数:21877
可用积分数:99900215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5-09-16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营收年增速要超过20%!鼓励骨干企业兼并重组

近日,工信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部门和单位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工信部12月28日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有关情况。



《规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取得突破,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



《规划》还鼓励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机器人领航企业。



机器人产业迎来跨越发展窗口期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介绍说,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为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共十五个部门联合编制了《规划》。



《规划》要求,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2025年的具体目标是: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取得突破,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3-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



到2035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机器人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



为推动目标落实落地,《规划》部署了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增加高端产品供给、拓展应用深度广度、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等五项主要任务。



将实施机器人创新产品发展行动



当前,人们对更智能、更便民的机器人产品充满期待。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晓刚在发布会上指出,“十四五”时期,将实施机器人创新产品发展行动,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重点产品的创新及应用,推动产品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图片


国开证券认为,工业机器人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载体,在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及机器人替换人工经济性逐步显现的背景下,行业中长期市场潜力较大。



申港证券认为,相比于传统工业机器人市场,服务机器人市场是一个更新、增速更高的赛道,建议关注国内优质的服务机器人供应链公司。



关键零部件进口替代空间巨大



近年来,RV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已成为制约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瓶颈。对此,《规划》提出了机器人基础提升行动。



图片


关于高性能减速器,信达证券表示,目前我国RV减速器大部分市场份额仍旧被纳博特斯克、住友重机等外资企业占据。不过近年来,国产RV减速器技术的逐步突破,南通振康、双环传动、中大力德、秦川机床等国产品牌正在崛起。



关于智能控制器,天风证券认为,智能控制器功能的提升将推升下游产品价值量。下游产品价值量的提升也会推动智能控制器行业规模的持续成长。预计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高达万亿级别,龙头企业成长空间很大。



兼并重组有助于

提升骨干企业竞争力



在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方面,《规划》要求,培育壮大优质企业。鼓励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机器人领航企业。推动企业深耕细分行业,加强专业化、差异化发展,在机器人整机、零部件和系统集成等领域,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业内人士认为,机器人行业需要一次大洗牌,让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脱颖而出。



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存在“小、散、弱”等问题。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现存机器人相关企业30.80万家。2020年我国新增机器人相关企业6.98万家,同比增长77.36%,是近10年新增机器人相关企业最多的一年。



企业数量太多通常会导致“价格战”,全行业的利润空间的明显缩减。目前已经有一些机器人领域的从业者反映“挣不到钱”。



配天机器人总经理索利洋认为,中国机器人行业每年都在增长,但增速并不是特别快,因为它与国家整体行业的自动化程度是一致的。索利洋认为,目前中国每年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大约是在20万台左右,市场上有包括机器人“四大家族”(日本发那科、安川电机、瑞士ABB、德国库卡)在内的国际品牌,在市场规模不出现大幅增长的情况下,30万家企业数量还是很多的。



未来5年,细分领域的公司应该通过创新取得发展。《规划》还提出,鼓励骨干企业瞄准关键零部件、高端整机产品的薄弱环节,联合配套企业加快精密齿轮、润滑油脂、编码器、核心软件等研发、工程化验证和迭代升级。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