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谁在铁矿石伤口上撒盐?
2008-06-29 13:46:33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分析师
昵称:股市密码
发帖数:4589
回帖数:427
可用积分数:181802
注册日期:2008-06-29
最后登陆:2010-11-09
主题:谁在铁矿石伤口上撒盐?

宝钢,中国国内大型的钢铁企业之一,由于企业布局属于临海型,依托的主要是便利和廉价的海运优势,进口矿石,在保证空气质量的同时,也降低了自身企业的生产成本。可是一次次的矿石涨价,让中国的“钢铁巨人”确实有些消受不起。

  
   翻开记录,2004年,铁矿石价格涨幅18.6%;2005年,价格暴涨71.5%;2006年,价格上涨19%;2007年,价格上涨9.5%。毫无疑问,即使单以粉矿算,今年力拓79.88%的涨幅,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这次旷日持久的谈判牵涉了很多因素,也应生了许多变数,海运费的涨跌、大量铁矿石积压、宝钢寻找其它的铁矿石供应商等等,一度让人们对2008年的铁矿石价格谈判充满了消极的期待——谈崩。当然这是建立在双方都不冷静的基础上,从现在看来,好与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宝钢终于花钱买到了“粮食”,这粮食只不过是贵的有点离谱。

  
   自2月份宝钢和巴西的矿业巨鳄淡水河谷谈判之后,媒体一度喊出了“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们”悲愤口号,带有强烈的目的性,也蕴含着种种无奈的情绪,究竟是谁在我们的伤口上撒盐?又是什么促使了这次铁矿石疯狂上涨呢?

  
   分析原因,无非要从内因、外因说起。内因包括三方面,第一,我国钢铁企业集中度差,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同行业竞争形势严峻。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钢产量占世界钢产量份额比重越来越大,从2003年至2007年,全球粗钢年产量从9.7亿吨增长到13.4亿吨;其中我国产量从2.2亿吨增加到4.9亿吨。占到全球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但是在庞大的产量背后确实钢厂林立,大型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民营钢企甚至小型炼铁厂在以环境为代价增加我国的钢产量,还要消耗一部分进口的铁矿石。所以造成需求量增加,增添了铁矿石涨价的“幌子”

  
   第二由于铁矿石谈判的模式是每个国家派出“重量”级、有代表性的钢企和矿石供应商谈判,签订长期的铁矿石供应合同,以求降低铁矿石的进口成本,购买期货,而不必要在市面购买现货,全球其它钢企也在采用相同办法。可是在中国一部分钢企,特别是享受到长期供应合同优惠的企业,故意大量购进铁矿石,在市面上进行兜售,也称作官倒现象。所以就形成了恶性的市场现货链条,涨价的危机感不强,因为享受优惠的企业不会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他们可以将一部分成本的压力转嫁给那些需要“粮食”的钢企。经过倒卖的矿石价格会产生雪球效应,只能为外国矿石供应商提供“狠宰”中国企业的参考,别无他益。

  
   第三我国铁矿石资源缺乏,品位低,且全国钢企产能巨大,需求量逐年上升,进口依存度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只能是哑巴吃黄连。俗话讲“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心慌慌”,面对国内贫乏的铁矿石资源,自然需要发展的钢企就要把嘴巴伸到国外,靠国外的“洋货”来生存和发展,国家经济的繁荣,催生出许多产能巨大的钢铁企业集团,如民营钢铁的龙头沙钢集团、天津荣钢集团等,有需求就有市场,有了市场,那就要遵照经济规律办事。在强大的需求下,国外矿产大鳄盯准了中国钢铁市场这块“大蛋糕”,不仅仅想分一杯羹,更多的是要榨干吃净,连骨头都不会浪费,这是无法避免的。虽然针对这种高强度依赖国外进口铁矿石情况我国政府也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开展全国大范围找矿活动,以及鼓励“走出去战略”,并购国外矿企,可最终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连续并购澳大利亚的铁矿生产企业遭到“碰壁”,曾经浩浩荡荡的“强行并购”热潮也是不言自退,这就从内部撕开一条被入侵的小伤口。物以稀为贵,有了资源就有了定价权,自然涨价也是情理之中。

  
   外在的因素也助推了进口铁矿石价格不断上扬。首先是来自日本等亚洲国家所谓的“暗算”。人们还清楚的记得在今年2月份,在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进行的谈判的过程中,斗智斗勇,都在考验这双方的耐性和智慧,结果日本率先答应了淡水河谷铁矿石基准价上涨65%的长期供应合同,得知此消息,宝钢等其它中国钢企只能用欲哭无泪来描述,本想可以再降低一下成本,没想到却被“黑”了一把,只好忍痛接受这一次的铁矿石基准价。这也为力拓趁火打劫增加了底气。

  
   其次,澳大利亚离中国、日本、韩国等钢铁大国的运输距离很近,而巴西离这些市场很远,同样的基准价,亚洲企业从巴西购买铁矿石的综合成本更高。澳大利亚铁矿石企业由此认为,自己应该卖得更贵。早在2005年,必和必拓公司就要求,在原本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涨价71.5%的基础上,附加每吨7.5美元至10美元的海运费价差,不过没能实现。今年,随着全球海运费用整体处于高位,从巴西图巴朗港至北仑、宝山港平均铁矿石海运费最高超过了108美元/吨,远远超过铁矿石本身价格,而澳大利亚也在谈判中提到了“海运补偿费”的说法,虽然在最终的协议中并没有出现类似的字眼,但终究是体现出澳大利亚矿企的“勃勃野心”。

  
   第三就是属于全球经济不景气,通货膨胀现象严重,涨价似乎成了家常便饭,原材料价格上涨,成为许多资源产业的通病,在这不可抵挡的世界经济大趋势下,涨价,似乎显得不是那么惊天动地。

  
   国外的矿山企业正是抓住了中国需求量大,自身资源缺乏,国内钢企规模小、集中度差这些软肋,这才一再向中国的钢企伸出利刃,刀刀刮油。据宝钢集团内部人士分析,此次在“最后时刻”终于达成协议,避免了“谈判彻底破裂”这个两败俱伤的结局。可现在是以力拓的胜利、我们大败而归来宣告这次谈判结束的,不禁要问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们?就在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解答的时候,又有人在那已经裂开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痛苦的是中国企业,痛苦更多的是要中国企业早日摆脱困境,结束“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被动局面。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