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企业债:规则变更 风头更健
2008-07-09 23:03:00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606
回帖数:21874
可用积分数:99862445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5-07-18
主题:企业债:规则变更 风头更健

 6月20日,08年上半年最后一只企业债——08宝钢债发行。至此,上半年企业债的发行量已经达到890亿元。企业债发行规模在2006年首次突破千亿元,2007年达到1709亿元。在业内人士看来,2008年企业债的发行仍会提速,发行规模预计突破2000亿元。

  上半年发行890亿

  从发行情况来看,2008年上半年企业债共发行了24只,发行量合计890亿元。上海交易所是企业债的主战场,有10只企业债在沪发行,发行量为544.35亿元,在深交所发行的有5只,发行量为86.2亿元,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有9只,发行量为259.9亿元。在发债公司数量和企业债发行规模上,沪市都比后两者有优势。

推荐阅读
中国宏调行至中盘,宏观经济数据正酝酿密集发布… 6月中国通胀降至7.1%
像买股票一样来买债券 投资是一场人性的盛宴 多少钱才能达到财务自由 公司债:不徐不疾 积蓄爆发力 企业债:规则变更 风头更健 华侨城集团等三公司将发短融券   从月度分布来看,1到6月企业债分别发行了79.7亿元、536.9亿元、3.9亿元、116亿元、53.95亿元、100亿元,发行量最高的是2月份、最少的3月份。从发债公司数量来看,数量最多的是2月份,有7家公司发行企业债,数量最少的是3月,有1家公司发债。

  从单个公司来看,发行企业债规模最高的是中国石油(601857,股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发行量为300亿元,发行规模最小的是广州造纸股份有限公司,发行量为3.9亿元。

  下半年预计1000亿以上

  中投证券研究员杨坚丽7月8日对《证券日报》表示,上半年企业债的发行情况与预期有差距。她认为,2007年银监会出台限制银行为企业债进行担保的规定,是2008年上半年企业债发行情况欠佳的一个重要因素。

  申银万国研究员屈庆对《证券日报》表示,限制银行对企业债进行担保,会令企业债的市场竞争力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能只寻求第三方担保。今年企业债市场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企业债的担保由银行向“集团”开始转变。今年年初,银行为企业债提供担保受到限制,因此企业开始寻找其他的担保途径。虽然说一些发债企业的信用不比银行差,但是在惯性投资的影响下,投资者还是更加倾向于有担保的企业债,因此“集团”取代银行成为如今企业债的担保方。近来石化集团为中国石化(600028,股吧)提供担保,华能集团为华能电力有限公司提供担保等就属于这种情况。虽然企业债在上半年的发行与预期有差距,但屈庆认为,从历史情况来看,企业债的发行都是下半年高于上半年,他认为,下半年企业债的发行会有所抬头。

  中信证券(600030,股吧)研究员郑晓秋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认为,2008年国家发改委放开了企业债审批额度限制,这一措施实际上是鼓励企业发行企业债,随着国家发改委审批放开,下半年企业债发行规模会超过上半年。

  申银万国研究员屈庆称,国家发改委已经放开了企业债的审批额度,刚性的供给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小,因此今年从紧的货币政策对企业债的发行影响不大,因此,他估算下半年的发行应该在1100到1300亿元。

  担保问题制约需求

  不过,有业内专家认为,企业债的发行虽然属刚性,但也会受需求的影响,而从目前的情况看,需求并不乐观。国都证券固定收益研究员童冬雷7月8日告诉《证券日报》,他还没有做下半年发行量的测算,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下半年企业债的融资不容乐观。他指出,企业债的购买主体主要是银行和保险机构,但是,从2008年初开始,以往由银行作担保的企业债逐渐减少,国家发改委鼓励企业依靠自身信用向外发行企业债,这无疑增加了企业债的风险系数,因此使得银行和保险机构对企业债的投资愈发谨慎。另外,从紧的货币政策使银行间的流动资金变得紧张,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债的资金供应。而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银行和保险机构更加倾向于购买中短期债券,对于动辄5到10年的企业债,银行和保险机构并不是十分看好。

  中信证券研究员郑晓秋表示,从未来趋势看,企业债肯定都会向无担保逐渐转变,但保监会还没有放开保险机构对无担保企业债的投资,这会对企业债的融资构成负担。

  中投证券研究员杨坚丽也指出,除上诉因素外,中期票据近期的火热对企业债融资也有一定冲击。她认为,虽然企业债供给会在下半年增加,但需求面的不利因素肯定会影响到发债者的发债决策。

【作者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