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
昵称:大牛股 |
发帖数:112621 |
回帖数:21875 |
可用积分数:99880220 |
注册日期:2008-02-23 |
最后登陆:2025-07-28 |
|
主题:中联重科国际并购磨合不易 盲目并购不可取
“在我看来,国际并购的成功率很低,考虑到中外文化差异的背景,这种并购大部分都会失败。我们必须意识到,企业和企业的差异很大,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因此,不盲目跟风、扎堆,冷静而理性应对可能出现的外部并购机会,尤其重要。毕竟,中国企业并不是所有都要‘走出去’,绝大部分的中国企业都不会成为国际性公司,这才是现实。”中联重科(9.81,-0.05,-0.51%)副总裁兼海外公司总经理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虽然并购已过去四年,但何文进对并购的看法却并不乐观。
2008年6月,中联重科并购了彼时全球排名第3的意大利混凝土机械制造商CIFA。“并购后,CIFA的管理团队更换过几次,包括文化差异、背景差异、人的思维差异等,整合难度很大。加之遇到金融危机,一路克服困难走过来,但总体上是态度问题,收购方的态度很重要,尤其是包容、分享的精神更重要。”何文进说介绍,中联并购CIFA后,整合分为三个方面:最初是收购后的组织架构调整,包括研发、国际营销、采购、战略市场整合都在2008年底就完成了;随后的2009年上半年,进入两个磨合:一是相关工作流程上的对接和整合;二是人与人关系的磨合,包括思路、心态都不相同。
“后两个过程的磨合没有止境,但最核心的还是心态上的磨合,诸如责任意识、因为企业文化存在差异和背景不同需要的包容精神、利益分享机制等,都需要在工作流程的对接中并行进行调整。”何文进表示,中国管理模式更多看领导决策,欧洲模式则更为细致;而并购后,公司针对不同市场的要求也不相同:国内,中联重科要求公司年增速是行业平均增速2倍;在欧洲,因为市场成熟度高,有增长就好。
基于上述整合中的深入了解,何文进认为,在某些领域,中国企业会变得很强,某些行业则不容易。以工程机械行业为例,受国内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推动,中国企业在这个行业里的竞争力非常强。一方面,行业创新性较低,产品生命周期较长,3~5年内,产品的升级换代不会很快;同时,国内劳动力成本等较低,这都是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必然崛起的大势。但另一方面,中国人骨子里对文化的态度和生活方式,与欧美不同,在变化很快的时尚、通讯等领域,就很难产生出世界级品牌。
“举例来说,国内蓝领工人的从业人员素质难以保障,与国外多是科班毕业的高水平工人不同,国内制造企业一般只能通过加强工艺管理来提升流水线水平。CIFA工人年龄较大、经验丰富、更愿意发挥主观能动性,类似的工艺欧洲可能只有5个步骤,但国内可能要把工序分解成三四十步——什么时候拧几个螺丝,哪个螺丝先拧,哪个螺丝后拧,螺丝左拧多少圈、右拧多少,都有非常细致的说明和要求,这不是说哪种方式就肯定好或者不好,而是对企业来说,既有的大形势和文化基因无法改变,所以管理者应该因势利导,利用这种差异,取得组合的协同效应。”何文进说。
很明显,生产线管理的上述不同会带来产品质量的差异:国内工人因为遵循操作流程,中国产品的一致性就会较高,只要步骤正确,一般产品的质量都可以达到75分、85分,但问题也很明显,一旦哪个工艺出了问题,一大堆产品就都会成为次品。
也因此,何文进并不主张中国企业盲目跟风去欧洲并购。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