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浅析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十年跌宕商战
|
2013-06-23 15:18:47 |
|
|
 |
|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
昵称:大牛股 |
发帖数:112639 |
回帖数:21876 |
可用积分数:99886405 |
注册日期:2008-02-23 |
最后登陆:2025-08-02 |
|
主题:浅析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十年跌宕商战
对于国内工程机械领域的这十年,可谓说是属于中联重科的与三一重工的十年,十年间双方已经向人们充分展示了自身的实力,成为我国工程机械领域的双子星。也因此,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也成为了彼此最有力的竞争者,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三一恨别长沙梁稳根的内心独白》一文的原因所在。抛开这场闹剧,我们来看看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十年跌宕商战。
一、 浅析三一重工的炼金术
2012年三一集团更是有八人进入500富人榜,创造同一家公司上榜人数最多的记录。2013年新财富500富人榜,三一集团有5人入围,董事长梁稳根以380亿资产位列第五,梁稳根更是2011年的中国首富。
而中联重科无论从市值、销售规模、净利润看,与三一重工都体量相当,但包括董事长詹纯新在内无一人进入500富人榜。以2013年第一季度披露的数据,中联重科高管通过两个持股公司总计持股5.49亿股中联股份计算,中联重科所有高管持股总市值最新市值36.8亿,不及唐修国、向文波、毛中吾中任意一人,更只是梁稳根的零头。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
2013-06-23 15:19:03 |
|
|
 |
|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
昵称:大牛股 |
发帖数:112639 |
回帖数:21876 |
可用积分数:99886405 |
注册日期:2008-02-23 |
最后登陆:2025-08-02 |
|
这个数据让人咋舌,造成两者财富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历史与体制,三一一开始就是民企,而中联重科至今第一大股东仍是国资委。但三一集团的成功资本运作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上市公司三一重工旗下曾经有两个资产先后转给三一集团,资产被转出去以后业绩随即出现暴增,数年后一块资产香港上市另一块资产又卖给三一重工,数年内三一集团及其股东获益超百亿百倍。
(1)三一重机
2003年6月,是三一重工上市的日子,其上市仅一个月后,2003年7月31日,三一重工公告称将挖掘机资产以1782万元出售给三一新材料。三一新材料是三一集团控股98%的公司,即目前的三一重机。该关联交易的定价是以资产账面净值作为定价基础,账面净值为1783万元。
在挖掘机被转出三一重工后,三一重机继续无偿使用三一商标。三一重机一开始的目的是独立海外上市。2004年,三一集团董事会决定将三一重机海外上市(据2009年12月《三一重工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报告书》。
此事最后,三一重机海外上市未果,还是回到上市公司三一重工。2010年1月,三一重工宣布定向增发方式向梁稳根、唐修国、向文波等人以增发方式收购三一重机,此时三一重机的交易估值是19.8亿。六年半,三一重机市值从1782万元增长到19.8亿,增值111倍。
(2)三一重装
2006年8月16日,已经是上市公司的三一重工召开董事会,最终决定将三一重型装备公司75%的股权转让给三一集团控股的三一香港集团,估值为8183万元价格。同步发布的关联交易公告称:”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煤机业务尚处于亏损状态”,“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业务尚处于亏损状态”。
三一重装在脱离上市公司三一重工后,发展迅速。仅仅三年之后,2009年11月,以三一重装业务为主体的三一重装国际(00631HK)在香港上市。根据三一重装国际的招股说明书,三一重装国际在2006年-2008年三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840万元、1.41亿元、2.12亿元,实现了惊人的跨越式发展。
2009年11月25日,三一国际挂牌,上市收益收盘约140亿港币。相较2008年8月,三年过去,三一重装市值从1.09亿增长到120亿左右,增值过百亿百倍。
二、 假账之谜
《三一重工迁都》一文从去年年底开始,“造假”就被人们热议。关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销售造假的新闻不绝于耳,这两家公司也时而停牌澄清。我们认为,目前的报道都不能证明这两家公司造假。
媒体主要质疑的理由有两点:(1)将不存在的订单确认为收入,来做高收入和利润;(2)向经销商压货做高收入,然后经销商退货。
我们认为,冲高收入然后退货方式作假可能性不大,因为退货时要减记销售收入,销售收入也会下来。其次,如果将不存在的订单确认为收入,这样公司确认了收入但并没有收到相应的货款,会体现为应收账款的虚高。如果向经销商压货,经销商未能给钱的话,也会体现为应收账款。没人能虚增收入而毫无痕迹。
除此之外,这两家公司的会计师事务所都是大会计师事务所,原始凭证造假的难度极大,尤其是在风口浪尖之际,造假曝光频频,会计师的审计严谨程度会超过以往。最怕造假丑闻爆出的,不是上市公司,而是会计师事务所,他们会彻底关门。
我们认为,不能随便就说谁在造假,只能通过一些数据来考察其收入和利润的含金量与销售的激进程度。这与造假完全是两个概念。应收账款是最能衡量财务水分和销售激进程度的一个指标。应收账款是一个累积数额。我们以每一个时间段的新增应收账款收入规模与该时间段对应的销售收入的比例来衡量,就可以看出这个时间段内该公司的销售的激进程度和收入利润的水分。
根据数字统计,2003年至2012年每个年度与2013年第一季度,以新增应收账款/该阶段销售收入。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该指标在近年来明显放大并且公司之间差距变大。
|
2013-06-23 15:19:19 |
|
|
 |
|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
昵称:大牛股 |
发帖数:112639 |
回帖数:21876 |
可用积分数:99886405 |
注册日期:2008-02-23 |
最后登陆:2025-08-02 |
|
1、该指标在2011年突然成倍放大,尤其是2013年的迅速飙升,反映了行业生态的急剧恶化,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理解,为何现在几家公司之间的竞争如此激烈。这个指标的飙升几乎是各家公司同步的,是行业性的现象。
2、 可清楚看到各家公司之间尤其是三一和中联之间的博弈。销售政策并不是一个公司独立的行为,而是各个公司互相影响,是一种博弈。2011年三家公司该比例同时比2010年翻倍,是一个行业现象。
但在2012年,中联重科利用2010年A股增发和香港上市成功带来的180亿的现金优势,明显采取了更有进攻性的策略,该比例增加到15%,2012年中联的销售入也首次超过了三一重工。这一年,三一的该比例只有7.84%。
3、中联在2012年的进攻策略明显激起了三一重工强烈的反弹。2013年第一季度,三一重工该指标的比例达到了67%,这意味着每卖出去100块的产品,有67块没有收回来。这几乎是一个触及红线的危险比例。
我们统计了A股所有上市公司2013年第一季度的新增应收账款/销售收入,发现在扣掉了五家地产公司和重组公司后,三一重工的该比例是第18名,这其中还有几家工程类公司。对于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来说,67%的指标是非常危险了。
|
|
结构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