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上汽自主应强化研发体系建设
2014-07-14 16:50:22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算股神
发帖数:45382
回帖数:32109
可用积分数:6236234
注册日期:2008-06-23
最后登陆:2022-05-19
主题:上汽自主应强化研发体系建设

近日,上海通用总经理王晓秋被升上汽集团副总裁,并同时兼任上汽乘用车总经理的消息,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而针对上海乘用车的此次人事调整,业内的解读是上汽要进一步强化自主品牌业务的发展。的确,无论与上汽集团的合资业务,还是与国内其他自主品牌业务表现相比,上汽近几年的自主乘用车业务表现可谓差强人意,近几年上汽自主乘用车的市场销量表现也萎靡不振。

有消息称,在6月19日举行的股东大会上,上汽集团新董事长陈虹不满近年来上汽的品牌力,认为至今没有建立起“简单而直指人心”的品牌。

但在笔者看来,自2006年开创自主品牌及其以后的数年,上汽自主乘用车业务实际是实现了高速增长的,而这种高速增长实质也为上汽自主品牌的品牌力奠定了不错的市场基础,在笔者曾经参与过的针对自主品牌的用户调研中,上汽自主品牌尤其是其荣威品牌,不仅都被用户归为自主品牌的第一梯队,甚至很多用户将荣威品牌看作为最好的和最高档的自主品牌。因此,在笔者看来,当前上汽自主乘用车业务并不缺品牌力,至少是与其他当前最出风头的自主品牌相比,其品牌力表现也不落下风。

而如果我们要去迎合陈虹董事长“不满近年来上汽的品牌力”这种看法,则笔者认为,这种对品牌力的不满其实背后还是对于其研发能力的不满。也就是说,因为研发能力不足,导致上汽自主品牌产品出现了更新速率过慢,产品的提档升级还依赖合资品牌产品平台等问题,进而影响到了上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的终端销售表现,最终由于销量的萎靡而出现了对于其品牌力的负面影响。

由此,笔者认为,当前上汽自主乘用车业务不理想的核心原因在于其产业链体系能力建设的欠缺,而其中尤以研发体系建设的欠缺尤甚。

而实质上,在笔者看来,此次上汽集团针对其自主业务所进行的人事调整,也应该就是看到了在研发领域的短板。此次上汽集团人事调整有两个亮点,其一是技术出身的王晓秋不仅是上汽自主业务的总经理,同时也是上汽集团的副总裁,与上海大众的陈贤章和上海通用的王永清相比,王晓秋的行政级别无疑更高;其二,上汽集团副总工程师、战略与业务规划部执行总监程惊雷也在此次人事任命到被提升到集团副总裁,分管上汽的战略技术。

应该来讲,此次上汽集团针对其自主乘用车业务的调整,显然是正确的举措。这种向自主乘用车业务的倾向于强化研发体系建设调整,应该会在未来几年内,为上汽自主乘用车业务的发展带来效果。而实质上,类似于上汽此种做法,并取得实效的自主车企业,还是有很好的例子,如长安汽车。众所周知,前几年长安的自主乘用车业务发展并不好,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但从战略的角度来讲,长安早前就已经注意到了,什么才是推进自主实现快速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通过一把手直接关注研发,技术分管副总主抓研发,强化在自主领域的研发投入及战略布局,长安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以研发体系为代表的产业链发展体系,并最终在最近两年到达了收获期,产品和品牌实现了不错的市场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上汽在强化研发体系建设的同时,一方面也要强化在产品生产和品质保障环境的能力建设;另一方面也要认真梳理自主业务的战略规划,合理调整好发展方向。从目前上汽自主乘用车产品力表现来看,在工艺和品质等领域,客观的讲上汽自主品牌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从目前上汽自主所强化的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力情况来看,虽然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在传统汽车领域还没有做好的情况下,跨越式的强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是否会出现根基不牢固的情况?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非传统汽车制造商特斯拉近期不断出现的自燃和交通事故等问题,是否会让我们反思,新能源汽车还是要基于一个良好的传统汽车平台?

笔者始终认为,自主品牌的发展,无论是现有产品力的提升,还是向中高端突破,亦或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探索,都离不开产业体系建设这个重点。而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在这个产业体系建设当中,研发体系的建设无疑又是一个核心。(华龙网汽车特约评论员:周磊)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