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华谊兄弟教“子”独立 新媒体业务即将闯荡新三板
2015-09-06 15:12:33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606
回帖数:21874
可用积分数:99864410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5-07-04
主题:华谊兄弟教“子”独立 新媒体业务即将闯荡新三板

华谊兄弟教“子”独立 新媒体业务即将闯荡新三板

身处“互联网+”时代,一大批影视机构不断觉察到“大数据”、“内容IP”、“粉丝经济”等新生概念带来的资本红利,国内传统影视产业在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与互联网引来的经济浪潮发生了不可避免的碰撞,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传统影视公司只有不断探索和寻求新的出路。昨日,国内影视行业巨头华谊兄弟(300027)发布公告,其控股子公司北京华谊兄弟创星娱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谊创星”)已获得批准挂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这也预示着华谊兄弟在向互联网影视公司转型过程中,迈出了独立创新的第一步。



  “三马”保驾护航打通渠道为新媒体铺路

  作为传统影视公司,华谊兄弟在互联网方面其实并不了解,对于新媒体业务更没有规划和渠道基础,但凭着其在影视圈的地位和强大的明星阵容,寻找“可靠的”合作伙伴并不困难。

  研究团队查到,2014年年底,华谊兄弟宣布腾讯、阿里、平安和中信建投通过定增成为其股东,并募集资金36亿元,使马云、马化腾和马明哲“三马”聚首在一起。而就在今年8月份,华谊兄弟向腾讯、阿里、平安和中信建投完成非公开发行,并与平安银行(000001)达成300亿战略合作,无论从互联网电商、社交、游戏还是金融,华谊兄弟无疑为自己在互联网中打通了一条“康庄大道”,且预备了充足“粮草”。

  华谊创星已具备“自力更生”的条件

  目前,华谊兄弟已将旗下业务整合为三大板块,分别为影视娱乐、互联网娱乐、品牌授权及实景娱乐,其中互联网娱乐主营新媒体、游戏和其它互联网相关产品。在刚刚公布的2015年上半年业绩中显示,华谊兄弟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2.93亿元,实现归属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为5.04亿元,而三大业务板块中影视娱乐占比60.1%,互联网娱乐占比37.8%,品牌授权及实景娱乐占比2.6%。

  此外,根据华谊创星于昨日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中发布的《公开转让说明书》里显示,2014年华谊创星营业收入占华谊兄弟营业收入的4.74%,总资产占比1.39%,净利润实现2914万元,占比2.82%。所以研究团队认为,作为一家成立不久的新媒体公司来说,非但没有亏损,反而可以实现盈利,这或许是华谊创星可以“单飞”新三板的一个重要原因。

  “粉丝经济”开启“互联网+电影+粉丝”的探索与布局

  在华谊兄弟互联网娱乐这一大业务板块中,华谊创星担负着新媒体开发的重任。研究团队从《公开转让说明书》看到,该公司主要运营“多屏整合”和“粉丝生态”两大项业务。

  在其收入结构中显示,2014年度公司主要收入来源靠多屏整合业务,收入金额达11,257.84万元,占比99.50%;而粉丝生态运营收入只有56.29万元,占比0.50%;但是,2015年1月至4月收入中,粉丝生态的运营收入已达211.01万元,占比3.50%。今年4个月的时间里,粉丝生态运营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去年的4倍,可见其增长空间较大,但究其原因,还是要归功于和腾讯展开的战略合作,“三马”中的“一马”正充分发挥着新媒体社交平台的优势。

  日前,腾讯举办了“中国互联网移动社群大会”,由华谊创星负责运营的“星影联盟”首次发布“明星粉丝指数榜单”,引起业内对“粉丝经济”的较大关注。据研究团队了解,“星影联盟”是华谊创星与腾讯QQ共同开发的首个移动互联网粉丝经济产品,自2013年12月上线以来,截止至2015年6月30日,“星影联盟”用户数约1.2亿,与国内外400多位明星及140多家国内外著名影视娱乐机构展开深入的合作。



  图片:由研究团队从星影联盟中截取

  从上图星影联盟的产品内容来看,根据明星建立社群,促进明星与粉丝间的互动,同时也给明星们创造了另一种全新的形象宣传渠道,但这并不足以使“粉丝经济”产生真正变现的能力。今年春节期间,华谊创星与腾讯QQ进行了一次“试水”,通过“明星发红包”的活动噱头,将粉丝吸引过来,再对会员设定有利的抢红包条件,一时间使星影联盟的会员价值猛增,同时也让腾讯在移动支付环节继续扩张了一把。

  除了靠这种“昙花一现”的方式,上面提到的“明星粉丝指数榜单”则是从商业和大数据的角度,把“粉丝经济”诠释出了一个新的阶层。研究团队了解到,这份榜单是以11088个明星兴趣部落为数据基础,通过计算、分析和研究这些明星粉丝群体的行为,得出上升指数、活跃指数、忠诚指数、专业指数,从四个方面对艺人的商业价值进行评估。通过这些数据,研究团队认为,在互联网营销当中,这份榜单或许可以成为品牌在营销策略中的参考,对于90后、95后这一众青年群体有更精准的分析,也可以利用粉丝经济,在影视制作的选角、内容和投放上有更多考量的参照。而从华谊兄弟的转型策略“互联网+电影+粉丝”来看,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但是,对于靠制作“大电影”致富的华谊来说,如果互联网化过重是否真的“利”远大于“弊”呢?

  “互联网+电影+粉丝”不等于质量

  在今年6月份上海国际电影节中,“互联网+电影”、“粉丝经济”成为不可避免的两大热点话题。如何正确看待这两个新生概念,各位影视界大咖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其中,博纳影业集团的董事长于冬在论坛中就如此“开炮”表示:“突然觉得,我们的工业电影没有了,我们大片制作也不够水准了,我们的观众在哪里呢?粉丝不完全等同于电影观众,也不等同于真正的影迷”。

  目前,华谊兄弟的主要业务依然是影视娱乐,而从公告中显示,该板块中,上半年营收7.77亿元,其电影相关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56.94%。虽然看似实现了大幅增长,但是实际上与其巅峰时期相比,却产生了不小的差距。

  下表为2015年至今由华谊兄弟制作发行的主要电影的票房

  上表由研究团队根据中国电影票房数据中心整理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2015年到现在为止华谊兄弟在电影方面的成绩,与其在行业中的地位相比确实有些差强人意,而专注粉丝营销策略的《栀子花开》似乎也没能在暑期档中博得更多“粉丝”的喜爱,与《捉妖记》、《大圣归来》和《煎饼侠》相比,无论在口碑还是票房,华谊兄弟在中国影视行业“一哥”的位置可能有些不太稳当。

  在“互联网+”的风口之下,华谊兄弟从传统的影视制作和发行公司转向多元化、多层次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方向不会有错,而其结合“三马”入股,在未来无论是移动互联还是电商,发展潜力和盈利空间都不可估量。华谊创星作为其开拓新媒体业务的“排头兵”,分拆上市新三板不仅有益于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市场竞争,更能增加获得有利战略投资的机遇,提升华谊兄弟在资本市场的运作的流动性,但正像其所说的战略策略一样:“互联网+电影+粉丝”,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粉丝”,中心一直是“电影”,只有高质量的电影作品,才能使另外两个发挥真正的功效。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