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
昵称:大牛股 |
发帖数:112606 |
回帖数:21874 |
可用积分数:99864410 |
注册日期:2008-02-23 |
最后登陆:2025-07-10 |
|
主题:石化行业:增值税改革对行业的影响
增值税作为价外税,并不计入上市公司的收入和成本,对上市公司业绩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但我国从2004 年7 月1 日起,在一些地方试行增值税改革,即由生产型消费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内外资所得税税率已经统一、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继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增值税改革在全国推广的时机已经成熟。有研究报告指出,如果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在国内全行业推广,那么这项改革的影响金额将达到1500-2000 亿元,将会成为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从而也会对国内上市公司未来的经营产生影响。
1. 目前我国执行的是消费型增值税
增值税是对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以及进口货物的金额计算税款,并实行税款抵扣制的一种流转税。从计税原理而言,增值税是对航拍生产和流通中各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附加值进行征税,所以称之为“增值税”。增值税属于价外税,并不计入公司的销售收入。
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对于一般纳税人,实行17%的基本税率和13%的低税率,其中适用低税率的产品包括粮食、食用植物油、饲料、化肥、自来水、暖气、金属矿采选产品、非金属矿采选产品等。对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6%或4%的征税率。
目前各国执行的增值税类型包括生产型、消费型和收入型。绝大多数国家执行的是消费型增值税政策,而只有中国和印尼等少数几个国家执行生产型增值税政策。
2. 增值税改革时机已成熟
所谓增值税改革不仅包括“转型”,还包括“扩容”。“转型”是指将目前的生产型增值税改为国际上通行的消费型增值税;“扩容”是指将建筑工程、金融等行业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转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企业购进固定资产中的重复征税,增加企业财力,以提高企业投资及技术升级的积极性;“扩容”的目的是为了平衡行业间的税收负担,进一步完善增值税的扣税链条。
2.1 2004 年开始增值税改革试点
早在2003 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就已提出要将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的目标。
2004 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若干问题的规定》,开始了增值税改革的试点工作。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购进的固定资产,所产生的进项增值税额可以进行抵扣。
2007 年增值税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中部6 省的26 个市。今年7 月和8 月,内蒙古东部5 个市(盟)和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先后被纳入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范围。
在前几次的改革试点过程中,增值税改革的政策力度在不断加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由增量抵扣改变为全额抵扣。即在目前的试点地区,设备采购产生的进项增值税可全额用于抵扣。(2)对进行增值税转型的行业取消了限制。以前只允许8 大行业进行增值税改革试点,但目前的试点地区是除了国家限制发展的特定行业,其他行业全部纳入增值税转型范围。
2.2 增值税改革时机已成熟
通过2004 年以来的增值税改革试点,为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今年,我国企业景气度快速回落、全国财政收入继续高增长,使得市场对推进增值税改革在全国推行的呼声越来越高。今年上半年,全国完成税收32553 亿元,同比增长30.5%,创造有史以来半年度增长最快的记录。其中,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和营业税共完成14914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4%/18.5%he 25.7%。与此同时,上半年中国经济回落至10.4%,1-5 月企业利润增速快速回落20 个百分点,央企利润同比减少10.3%。在目前经济环境下,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增值税改革可以促进企业投资,稳定经济增长。
稳步推进增值税改革。目前在地震地区实行的增值税改革试点,突出了两个特点,即取消增量限制和取消行业限制。这将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改革积累经验,我们预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增值税改革也将遵循取消增量限制和行业限制的特点。当然这并不是增值税改革的最终目标,我们认为要实行彻底地增值税改革,还需要扩大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范围,不仅局限于机器设备,还应包括厂房等不动产;同时要扩大征收范围,将包括建筑工程、金融业在内的部分缴纳营业税的行业也作为增值税的征收对象。
增值税改革的时间进程预测。按照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增值税改革试点的经验,我们预计全国范围内的增值税改革也可能从7 月1 日开始正式实施,即从2009 年7 月1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增值税改革。在上半年实现充足的财政收入的基础上,下半年开始推行税制改革将不会对全年的财政收入产生大的冲击。
配套措施。在增值税改革向全国推行的同时,中央政府还需要出台一些配套措施,如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在分配中央、地方财力与事权方面对地方财力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另外为了使增值税改革符合产业升级的需要,有必要对可以抵扣的固定资产做出“必须符合产业升级、节能环保”的要求,遏制高能耗行业投资快速扩张,促进国内产业升级与快速发展。
2.3 增值税改革对经济的影响
增值税改革在全国的推行将有效拉动国内投资,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由于原先需要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进项增值税可以单列出来,并可以抵扣企业的应缴增值税。固定资产投资成本的下降将调动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平稳增长。2007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13.72 万亿元,假定其中的10%属于增值税改革范畴内可以单列固定资产进项增值税的科目,按照17%的增值税税率,那么全国范围内每年可以用于抵消应缴增值税的固定资产进项增值税将达到2300 亿元。
有利于增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由于全球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消费型增值税政策,而我国采用的是生产型增值税政策,这就使得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中所负担的折旧费用要高于其他国家同类产品。实行增值税改革,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将下降,从而增强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财政收入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不会太大。虽然增值税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后,每年会影响财政收入约2000 亿元,但在全年财政收入60000 亿元,而且在经济继续平稳增长的推动下,国家财政收入并不会受到增值税改革的太大影响。
3. 增值税改革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3.1 增值税改革试点拉动了东北经济的发展
我们对东北地区上市公司2002 年以来的经营性现金流以及净利润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自2004 年7 月实行增值税改革试点后,东北地区上市公司的现金流以及净利润情况得到了明显好转,这两项指标的增长率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经营性现金流方面,2002-2007 年,东北地区上市公司经营性现金流的复合增长率达到23.22%,低于全部上市公司33.90%的增长率。但实行了增值税改革后,东北地区上市公司2004-2007 年经营性现金流的复合增长率达到35.76%,高于全部上市公司26.26%的复合增长率水平。
在净利润方面,2002-2007 年,东北地区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为43.27%,略低于全部上市公司45.45%的复合增长率水平。在实行了增值税改革后,东北地区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68.54%,明显高于同期全部上市公司31.35%的净利润增长率。
3.2 降低成本,拉动投资
在实行增值税转型(即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后,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成本将明显下降。以前在购买固定资产、以及用于自制贵的那个资产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时,其进项增值税最终需要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固定成本的增加也使得企业每年的折旧费用增加,从而也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当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后,原先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进项增值税将可以与公司其他产品一样,可以单列出来,并可与销项增值税进行抵扣。这样,固定资产的原值将大大降低,企业每年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也将大幅下降,从而能调动企业的投资积极性,推动企业盈利水平的提升。
我们统计了全部上市公司2006-2007 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工程物资等)情况,结果显示,电力、钢铁、石油化工等行业每年新增的固定资产投资在各行业中居于前列,这几个行业在增值税转型后,将明显受益。
从上市公司来看,2007 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神华等公司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额排在所有上市公司的前列。在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后,如果这些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能延续2007 年的高水平,那么未来业绩与2007 年相比将由于年折旧费用的减少而得到提升。
我们所选取的固定资产增加额为现金流量表中“购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所支付的现金”,由于企业购买无形资产在一般情况下数额较小,因而可以此科目数额替代固定资产年增加额。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两张表中涉及到建筑工程、金融业以及交通运输等行业及其上市公司,由于这些行业及公司目前并没有实行增值税,因而增值税转型对这些行业并没有影响。但如果增值税扩容(即这些行业取消营业税,征收增值税),对这几个行业将带来较大影响。
3.3 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消费型增值税,而我国采用的生产型增值税。这样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弱于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因为在生产型增值税政策下,我国产品中需要负担因固定资产进项增值税进入固定资产成本而产生的每年折旧额。
在实现增值税转型后,我国企业将与国外企业拥有同样的增值税政策,同时2008年开始我国内外资的增值税也已经统一,这样国内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将得到增强,并由于出口的增加。
3.4 增加企业现金流
增值税属于价外税,上市公司要将销项增值税大于进项增值税的部分上缴给税务机关。按照现有增值税政策,由于固定资产进项增值税直接计入固定资产成本,这样每年所上缴的增值税相对较多。但如果实行增值税改革后,固定资产进项增值税将可以从销项增值税中抵扣,这样企业每年应缴的增值税将有较大幅度下降,从而增加企业日常现金流。
数据显示,2007 年钢铁行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同比下降了152 亿元,另外电力、煤炭开采、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增长也不到100 亿元,由于这几个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净增加额较多,因而在增值税改革后,这几个行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将得到有效增长,同时也为进一步投资的增长打下了良好基础。
3.5 增值税“扩容”对相关行业的影响
以上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增值税转型对各行业及上市公司的影响,但增值税改革不仅仅包括转型,而且还包括增值税扩容,即目前没有执行增值税政策的金融、建筑工程、交通运输等行业,在未来将被纳入增值税征收范畴。增值税扩容将对这些行业产生一定影响。
增值税“扩容”改革有望增加金融、建筑工程、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利润。举例来说,在现有增值税政策下,销售一批商品,取得收入100 万元,假定成本为80 万元,营业税率为5%,那么在现有政策下,公司确定的利润为15 万元。但如果该笔交易纳入增值税范畴,即以增值税替代营业税,那么销售方的盈利有望增长。(1)如果销售企业还是从购买方获得100 万元,那么销售企业确认的收入和成本分别为85.47 万元和68.37 万元,确认的利润为17.09 万元,较之前的利润高2.09 万元。(2)如果销售方确认收入100万元,并收取17 万元的进项增值税,那么销售方确认的利润将达到31.62 万元。我们认为最终确认的收入应该在85.47 和100 万元之间。
如果增值税实行“扩容”改革后,原先缴纳营业税的建筑、交通运输及金融等行业改为缴纳增值税。我们统计了2006-2007 年这几个行业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等数据,结果显示,建筑装饰、航空运输、航运等行业将会明显受益。
4. 增值税改革对石化行业及其重点公司的影响
4.1 增值税改革对利润和现金流影响的计算方法
假定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金额为FA(且未来几年均保持在这一金额),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为10 年,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所得税税率为25%;城市维建及教育费附加比率为10%。
增值税改革对净利润的影响:
第一年净利润增长=(FA*17%/10+(FA*17%*10%))*(1-25%)=0.0255*FA
第二年净利润增长=FA*17%/10*(1-25%)+0.0255FA =0.03825*FA
第三年净利润增长=FA*17%/10*(1-25%)*2+0.0255FA =0.05100*FA
……
增值税改革对现金流的影响:
现金流变动额=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销项增值税和城市为减税-所得税增加额
第一年现金流变动=FA*17%+FA*17%*10%-(FA*17%/10+(FA*17%*10%))*25% =FA*(0.17+0.017-0.0085)=0.1785*FA
第二年现金流变动=FA*(0.17+0.017)-((FA*17%/10)*2+FA*17%*10%)*25% =FA*(0.17+0.017-0.1275)=0.17425*FA
第三年现金流变动=FA*(0.17+0.017)-((FA*17%/10)*3+FA*17%*10%)*25% =FA*(0.17+0.017-0.017)=0.1700*FA
……
由此可以看出,增值税改革后,净利润和经营性现金流均呈现增长态势,企业的经营环境也将得到有效改善。
4.2 增值税改革对石化行业的影响
增值税改革将有助于石化行业盈利的提升。2007 年石化行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加了585 亿元,如果固定资产投资的进项增值税能全部单列,并从固定资产成本中扣除,那么石化行业将节省99.45 亿元,假定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为10 年,那么每年节省的折旧费用将达到9.9 亿元。
4.3 增值税改革对重点公司的影响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是所有上市公司中固定资产投资最多的两家上市公司。因而从绝对额来看,这两家公司受增值税改革的影响最为明显。
假定增值税改革从2009 年1 月1 日起执行,同时未来几年的投资与2007 年基本持平,即中国石油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为1800 亿元,中国石化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为1100亿元(且这些固定资产投资都属于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范畴)。
增值税改革将会使石化公司现金流状况明显好转。数据显示,在增值税改革后,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的经营性现金流每年增长300 亿元和200 亿元,这将大大缓解两家公司目前现金流紧张的局面。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