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关于长安、昌河重组的传闻
2008-11-17 12:39:41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助理金融分析师
昵称:知与行
发帖数:18
回帖数:65
可用积分数:91546
注册日期:2008-10-30
最后登陆:2009-11-24
主题:关于长安、昌河重组的传闻

今年以来,国内车市乐此不疲的上演了太多犹豫不前的并购故事。在被誉为中国第二个“大汽车”并购案的“东哈恋”(东风收购哈飞案)告吹后,牵涉北汽、广汽、福汽、华晨、长丰等企业的重组传闻也是冷了又热,起了又落。

眼下的主角是长安、昌河,但显然,这出“A+B”剧依然不是人们想象的喜剧结局。在纠结不清的重组迷雾背后,业界更关注昌河这颗棋子下一步到底如何落子。

重组传闻

近日,有消息称,工信部目前正暗推长安汽车集团重组哈飞汽车和昌河汽车,并称“此事主要由苗圩副部长建议推动。”有知情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此前工信部确实讨论过推动长安重整哈飞、昌河的思路,甚至讨论过东安动力(600178.SH)及相关零部件等较好的资产一并交给长安来重组,以使长安易于接受重整方案。不过这些仅限于讨论层面,并无实质推进。

“这事不可能,昌河从来没有发布过这样的消息。”在忙碌中抽身出来的昌河汽车董事长李耀似乎百口莫辩,“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两点,一是新中航做大做强汽车业务的思路没变,二是昌河与长安从未有过接触。”

而当事的另一方,长安汽车高层也一如此前总裁徐留平的表态,对于重组一事给予否认。“我没有听说这个事。”长安汽车宣传处处长周勤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安汽车(000625.SZ)复牌的时候会有正式的公告,但现在跟昌河没有这方面的接触。

“这些都是企业层面的事,政府不会干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咨询委员会秘书长腾伯乐在接到《中国经营报》记者电话时也大为吃惊,他表示,工信部等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之间的合并重组持鼓励支持态度,但不会具体去干涉企业的发展战略。

至少把东安动力等资产拿出去整合的思路,不符合新中航发展的大框架。“这不得把咱老东家给气坏了。”昌河汽车销售公司市场处处长王树红笑着说,新中航发展汽车业务的态度很坚决,不可能把汽车业务交给长安整合。“大股东中航集团誓要带领汽车业务杀出一条血路,为此,中航集团总经理林左鸣还特意到昌河、哈飞视察。目前哈飞、昌河也在制定一个重点在微车领域的三年复兴计划。”

扭亏乏术

无风不起浪。昌河汽车的重组传闻一直不断,源于昌河汽车近年来的巨额亏损。

早在*ST昌河(600372.SH)资产重组之前,其披露的2008年一季度报显示公司的亏损额已经扩大至8911万元。而在2007年同期,这个数字是5063.8万元。由于2006年度、2007年度连续两年亏损,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中退市风险警示的有关规定,该公司的股票自2008年4月15日起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自此,有关昌河与北汽、长安之间的重组传闻开始甚嚣尘上。此后,尽管昌河一再对股民承诺,将深化产品结构调整、降本增效,并多渠道大力开拓市场,不断提高公司产品盈利能力。但面对巨大的亏损,昌河始终无能为力。

在此情况下,2008年7月18日,*ST昌河公告拟购买航空机电类资产的重组方案,并将昌河汽车资产剥离出上市公司。如此一来,被剥离出的昌河汽车业务更是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业界人士普遍认为,昌河要想自救只能靠重组。“2008年将积极推进整车企业的国际国内合资合作。”当时中航科工董事长张洪飚的表态,也给了业界昌河汽车重组更多的联想。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