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上市银行前三季不良新增2400亿
2015-11-03 08:52:52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621
回帖数:21875
可用积分数:99880055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5-07-25
主题:上市银行前三季不良新增2400亿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整理银行第三季度业绩数据发现,截至2015年9月末,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9079.79亿元,较年初新增2396.44亿元,已经接近2014年全年新增量。

  银行业内人士普遍预计,受实体经济低迷和宏观经济下行的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呈现上升趋势。即便是未来两三年实体经济复苏,考虑到银行贷款的滞后性,不良率的反弹将会持续更长的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资产质量稳定的零售贷款未来也可能面临“不良”反弹的命运。据业内人士透露,受前段时间牛市行情的影响,不少投资人通过银行消费贷款“套现”资金转投股市,之后受股市大跌的拖累,这部分资金也大幅缩水。

  不良加速暴露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盘点16家上市银行三季报数据发现,第三季度上市银行“不良”形成率较上季度小幅下降了16个BP至1.21%。但除了宁波银行(002142,股吧)不良率下降0.1个百分点外,其他银行的不良贷款都出现“双升”。

  招商证券(600999,股吧)分析称,上市银行总体“不良”形成率略有下降主要受大型国有银行影响,而股份行和城商行基本持平,其中部分银行资产质量加速恶化,兴业银行(601166,股吧)、平安银行(000001,股吧)三季度形成率超过了3%。

  不良率上升最高的银行是招行,报告期末其不良率上升0.49个百分点。9月末,招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33.97亿元,比年初增加154.80亿元;不良贷款率1.60%,比年初上升0.49个百分点。招行方面表示,面对“三期叠加”的复杂经济环境,该行加强组合风险排查,加大产能过剩、大额风险集团客户、小企业风险客户、民营担保公司业务、一般预警客户、风险担保圈及小微贷款七项高风险领域资产主动退出力度等。

  不良率上升幅度排第二的是农行,主要是县域不良贷款上升较高。

  农行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末,农行不良贷款余额1791.5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41.88亿元,不良贷款率2.02%,比上年末上升0.48个百分点。其县域不良贷款率为2.51%,比上年末上升0.69个百分点。

  此外,在16家上市银行中,兴业银行不良率上升0.47个百分点排第三位。报告期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274.87亿元,较期初增加99.43亿元,公司不良贷款率1.57%,较期初上升0.47个百分点。

  “受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民间借贷、担保链等因素影响,个别地区个别行业信用风险有所加大,出现偿债能力下降、资金紧张、资金链断裂等情况的企业有所增加;同时,风险的化解、不良资产的清收和处置尚需时日。”兴业银行分析其不良贷款增加的主要原因时表示。

  受区域性风险影响较大的还有平安银行,其三季报显示,部分区域受外部经济影响,部分贸易企业、低端制造业及民营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出现资金链紧张、断裂、经营困难等情况,不良率有所上升。

  截至三季末,平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61.99亿元,较年初增幅54.26%,不良率为1.34%,较年初上升0.32个百分点。

  此外,截至三季末,3家上市城商行的不良贷款并未出现放量上升。其中,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三季度末还较年初下降了0.01个百分点,同期,北京银行(601169,股吧)、南京银行(601009,股吧)不良率也仅较年初上升0.08个和0.01个百分点。

  招商证券分析,城商行在此轮经济下行周期中资产质量表现较好,可能的原因是:首先,城商行的小企业贷投放前几年并未出现大跃进,其次,城商行作为地方性银行对当地企业情况了解好于全国性银行,风控更为严格。

  不过,以城商行、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性银行也很难松一口气,它们的挑战恐怕才刚刚开始。

  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曾刚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分析称,经过这几年的调整,一些沿海城市的产能过剩行业应该已经调整到位,但内陆地区可能才刚刚开始。因此,相比国有大行、股份行,可能一些城商行、农商行未来面临的挑战更大。

  零售端存风险隐忧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资产质量稳定的零售端,受增势迅猛的消费贷款业务影响也存在风险隐忧。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本外币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17.97万亿元,同比增长21.8%,增速比上季末高2.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2.6万亿元,同比多增8282亿元。

  曾刚表示,尽管长远来看我国经济正朝着“消费拉动”转型,但消费贷款的增长应该是渐进式的增长,而非突变式。所以,今年不少银行零售端贷款出现爆发式增长是不正常的,有一部分被分流到了其他领域,例如股市。

  据本报记者了解,2015年上半年股市暴涨途中,不少投资者通过银行消费贷款“套现”转投股市,有的直接购买股票或者申购新股,也有不少资金用于购买基金、专户理财、券商集合理财、信托等产品,其中包含不少杠杆类投资产品。

  某股份行零售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尽管消费贷款明确规定不能申购股市、基金等产品,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阻隔资金流入这些渠道,有的银行只要从柜台将资金提取,转入其他银行卡,资金的去向追踪即被掐断。

  他表示,由于目前商业银行零售板块的统计数据包括按揭贷款,所以单独消费贷款的增长情况和“不良”情况很难从业绩报告中获得。不过,个别银行亦有分开统计,从其过快的增速中已可见端倪。

  “近年来不少银行发力消费贷款,申请便利,放款快,凭个人工资证明以及信用情况贷款无需抵押物。并且从资金成本上来看,相比年初牛市收益,个人消费贷款的年化利率也不算高。”他表示。

  然而,受累于股市暴跌,不少资金缩水严重,这一部分贷款或成为银行零售端的潜在风险。曾刚认为,由于大部分的消费贷款都是一年期,所以这一部分贷款的风险会在明年集中释放。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