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
昵称:大牛股 |
发帖数:112541 |
回帖数:21868 |
可用积分数:99824075 |
注册日期:2008-02-23 |
最后登陆:2025-04-30 |
|
主题:浦发银行又有两款产品零收益 其产品无风险评级
昨日,本报在4版整版报道了浦发银行部分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收益不如活期储蓄”等情况,引起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 一些投资者纷纷打来电话抱怨,浦发银行在推销“汇理财2006年第九期F2计划”产品时,称“预期年收益率为16%”,但谁知道最后一刻才得知伤心的零收益,到头来颗粒无收。有部分读者指出,浦发银行的理财产品,根本就没有风险评级,其宣传网站上也很难看到各款理财产品的说明书。 预期年收益率16%为何变“零收益”? 记者在浦发银行的网站上看到,当初银行宣传这次制造了“零收益事件”的“汇理财2006年第九期F2计划”时,确实称“预期年收益率为16%”,但结果产品到期后收益率为零。记者没有在其网站上找到该产品的说明书。 一位读者李先生指出,虽然他到银行,工作人员提供了产品说明材料,但他看到这款理财产品的说明书基本上都是专业金融术语,收益计算方法也非常复杂,还有公式,远不是普通投资者能够看懂的。银行理财专员也没有给他过多的讲产品风险方面的提示。 在此之前,在网上首先曝光此事的陈先生表示,他咨询专业人士后,按照该产品合同的收益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后,发现该产品到期收益确实为零,但也发现该产品的设计存在严重缺陷,按照其挂钩的四只港股的走势公式计算,收益最终为零的概率非常高,甚至超过90%。 该行理财产品没有风险评级 不仅是一些理财产品太过专业化,收益计算过程复杂,令很多投资者看不懂,记者还发现浦发银行的一些理财产品根本没有风险提示,网站上也很难看到产品说明书。 记者点击进入浦发银行网站的“个人网银主页”,进入“新股申购直通车”页面,该产品的“产品介绍”中有“是一款具有新股申购的高收益产品”等字样,虽然下面有“新股申购有风险,收益具有不确定性”等说明,但却文字简短,没有具体的风险提示,也没有“风险评级”。记者致电95528客服热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要看该产品说明书,只有办理相关手续成为客户,登录个人网银,到签约认购的时候才能看到。 在该银行今年3月10日推出的“浦银安盛价值成长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宣传中,“投资目标、投资理念、产品亮点”三项中,均大量介绍产品的好处和收益,而风险提示中,仅有几个字的“收益风险特征”介绍,也没有风险评级的说明。95528客服热线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的这几款理财产品目前没有风险评级。 缺乏风险提示是理财产品“通病” 专家指出,产品的透明度不高,是目前各大银行理财存在的一个很大缺陷,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品信息不透明,通常只有银行的工作人员介绍或者派发宣传折页,投资者直到签约合同时才能看到完整的产品说明书;另一方面是产品运作不透明,产品具体如何操作、收益计算方式都不方便查找,大多数银行都是简单的公布一个净值,其它操作过程都不公开。投资者无法清楚了解购买的产品信息及运作情况。这就容易造成“银行的乱局,投资者的迷局”。 银行应该在固定的渠道,以固定的形式向投资者进行披露,包括所有投资者应该获得的信息。这种披露应该包括产品发行时的概述与说明,产品存续期间的净值表现,以及产品兑付后的回顾和总结。而理财产品没有风险评级,或评级由产品设计者自己完成,使得风险提示形同虚设。非专业人士的投资者,根本无法真实了解理财产品风险状况,无法将所承担风险与预期收益率匹配,错误投资在所难免。 浦发银行又有两款到期产品“零收益” 3月26日,记者在浦发银行的网站上,看到该行当日公布的“汇理财2007年第八期产品收益情况公告”,公告显示,2007年9月11日至2007年9月26日发行的汇理财2007年第八期浮动收益产品在2008年3月28日到期,其两款产品G1计划、G2计划的到期收益率均为零。这两款理财产品,都是挂钩香港恒生H股指数上市基金。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