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10大行业景气度大调查显示
2009-04-04 17:34:50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653
回帖数:21877
可用积分数:99900330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5-09-19
主题:10大行业景气度大调查显示

24日,北京下了一场雨,最低气温仍然在零摄氏度以下,和前几天前要穿短袖的天气对比,让人备感寒意。

  但来自电力行业的数据让人有些暖意。当天,中国电力联合会秘书长王永干在2009年经济形势与企业改革分析预测会上透露,3月上旬日均发电量约为93.7亿千瓦时,延续了今年2月份的增长势头。但从3月17日前后的发电量情况来看,又有所回落,目前我国发电量增长和经济回暖的基础还不够坚实。

  库存量下降

  从北京到秦皇岛,一路上都在感受着这种天气的寒意,亦如目前宏观经济的“晴雨表”。

  23日秦皇岛港务集团的数据显示,今年截至目前秦皇岛港共装运煤炭4096万吨,但去年同期为5131万吨,同比下降20%。同一天,秦皇岛港煤炭库存为579万吨,2月23日场存为776万吨,较上月同期下降25.4%。

  业界都在惊呼,秦皇岛港又恢复了以往的生机,3月24日下午,秦皇岛港的码头上仍然冷风凛冽。一艘编号为“浙海162”的运输船,满载了3万吨动力煤,停靠在秦皇岛港的泊位上,准备启程前往浙江的温州港。秦皇岛港股份公司第九港务分公司生产业务部副部长孔禹光清晰的记得,大约半个多月前,港上的运输船突然多了起来。

  不过,第九分公司仍然有数个泊位空泊待靠,“去年一年,当时几乎所有的泊位都有船。”孔禹光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

  “在3月份过去的23天里,这里总共装船的煤有412万吨,而卸车的则只有367万吨。”孔禹光说,“这个月有望完成540万吨的月计划。”

  就算孔禹光这个月完成了540万吨,一季度的调出量仍然远少于去年同期。去年一季度,第九港务分公司1月份完成动力煤调出量573万吨,2月份为515万吨,3月份为504万吨。而今年1月份只调出了381万吨,2月份也仅仅调出了370万吨。

  秦皇岛燃料市场公司副总经理李学刚的观点是,需求加大了,电厂和经销商都在补库存。这和几家电厂负责人的意见大致相同,在2月份的时候,电厂的存煤就已经开始下降,3月初的时候,很多电厂的存煤大约只有十二三天。

  国家电网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3月26日,国网直调电厂存煤可用16天。

  埃森哲资源事业部首席执行官Sander van’t Noordende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也表示,对于发电公司以及输配电企业来说,他们也不能够免受目前这种形势给他们带来的影响。

  以一家秦皇岛电厂为例,去年耗煤大约在450万吨,其中大约20%进行市场采购,80%的是合同煤。

  “但今年我们可能基本上全部用合同煤,市场采购只是调剂,如果按照现在的情况,今年减少耗煤至少在70万吨。”该电厂的负责人表示。

  发电量上升

  全国大部分的煤炭和电力企业都在秦皇岛市的金原大厦和香格里拉大厦设有办公室,俗称“驻秦办”,去年初一直到8月份,几乎让这些驻秦办主任褪了一层皮,“求爷爷告奶奶,几乎天天围绕着秦皇岛港务集团的二、三、六、七、九五个分公司转悠。”广西一家电厂驻秦办主任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抱怨。

  而今年该主任的日子过得很悠闲,该电厂两台60万千瓦的机组,目前机组停一台发一台,1月份的时候负荷还不到40%,现在已经能达到60%了。

  该主任回忆起去年最紧张的时候,“最困难的时候电厂存煤只剩下1万多吨,仅能够维持一天的时间。按照今年的状况,估计不会再出现去年那种拿着指标找不到煤的情况了。”

  浙江能源集团旗下一家电厂的负责人在接受本报电话采访时表示,这个月的发电负荷量比上个月增长了约20%。

  这两家电厂并不是个案,来自江苏南通、常熟等地电厂反馈的消息也显示,3月的发电负荷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甚至,上述秦皇岛的电厂有两台60万千瓦的机组和两台30万千瓦的机组,目前除过有一台60万千瓦的机组在大修外,其他三台均在发电,发电负荷量也从2月初的不到50%上升了近70%。

  “2月初的时候,我们还是停两台,发两台。”秦皇岛该电厂的负责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亦表示。

  自然,去年发电量受制煤炭价格波动,今年煤炭价格一直比较稳定,埃森哲大中华区资源事业部主管合伙人丁民丞说:“我们也看到很多发电公司,在煤炭价格谈判的时候,也寻求一些海外的资源。本身也说明我们可以有很多渠道对价格进行调整。”

  秦皇岛最大的煤炭贸易商之一的八达集团副总经理张卫东认为,煤炭市场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

  去年12月最低的时候,5000大卡的动力煤平仓价甚至只有430元/吨,到今年2月份为445元/吨,3月份涨到480元/吨。

  张卫东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个市场判断的失误,去年10月份,八达集团存了近4万吨煤,本想到“冬储煤”的时候可以赚一笔,结果两个月的时间,让张卫东垂头丧气了很长时间,最终以510元/吨的价格出手,这一笔买卖赔了2000多万。

4万亿投资拉动_机械行业开足马力

3月26日,在北京第一机床厂洁净敞亮的现代化厂房里,数十台高精度数控机床刀具翻飞,钻头轰隆。相对于去年岁末的深度低迷,这家位列中国机床业第一梯队的企业,其订单、销售等方面指标已经开始好转。“虽然整体情况跟去年相比还不是太好,但环比已有小幅的上升。”北京第一机床厂总工程师刘宇凌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此时,位于江苏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企业——徐工集团(下称“徐工”)也有了春日的暖意。3月25日,徐工董事长王民告诉本报记者,刚进入2月份,市场就迎来了旺季,“徐工所有生产单元都开足马力加紧生产”。

  这两家企业在机械行业颇具代表性。本报记者调查发现,机械行业自去年10月开始急剧萎缩的市场,在国家陆续出台的拉动内需政策的影响下,已经有所回温。不过由于机械行业子行业繁多,各个子行业所受到的影响和复苏情况都不尽相同。“但是总体而言,可以说机械行业开始复苏了。”大通证券机械行业分析师肖江峰说。

  市场回暖

  去年下半年的那场深度低迷,对于机械行业多数公司而言是个噩梦。机床作为工业生产“母机”,大连机床厂等许多国有大型机床厂几乎达到半停产的地步,而沈阳鼓风机集团(下称“沈鼓”)等生产大型冶金、石化装备的制造企业,以及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下称“一重”)等大型铸锻件生产企业,也同样受到很大影响。

  然而,2009年尤其是春节以来,机械行业的公司感受到了“春天”,甚至有的公司感觉“春天”似乎比季节来得更早一些。

  “去年岁末,我都快要‘要饭’了。”厦门厦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林魁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半开玩笑地说。不过这句“玩笑”却从侧面反映了金融危机对机械行业出口的极大影响。但是2009年以来的每个月,他销售出去的装载机和挖掘机数量都在增加。

  林魁说:“从最近一段时间看,销售量环比已经开始上升了,询问的人也越来越多。”他告诉记者,公司今年1月销售了20多台,2月销售了60多台,3月肯定会超过100台。

  身为工程机械龙头的徐工,今年订单情况也有明显好转,王民告诉本报:“进入3月份,徐工更迎来了一个小阳春,当月销售额预计将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王民更看重金融危机中的“机”。在他看来,最大机遇在于“国内市场巨大发展空间和中央扩大内需、振兴经济的重大举措”。为此,他将2009年徐工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从去年的5%提升到6%。

  《第一财经日报》了解到,三一重工(600031.SH)3月份的订单也出现供不应求现象,各项产品销售增长势头明显。今年前两个月,三一重工挖掘机销量接近600台,比去年同期增长接近200%。此外,今年前两个月,柳工(000528.SZ)挖掘机销量超过320台,同比增长约140%。

  冶金机械也出现了复苏的迹象。沈鼓党委常务副书记邓长辉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虽然今年一季度订单比去年同期减少30%左右,但是由于鼓风机的订单一般都提前半年左右,今年一季度的产值将达到20个亿,比去年增加6个亿左右。邓长辉表示:“从目前情况看,拉动内需的政策会有一定的滞后性,对于前景还是很看好的。”

  肖江峰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由于机械行业子行业繁多,受冲击程度和受益程度不同。机械行业分为13个子行业:农用机械、仪器仪表、石化通用、重型矿山、机床工具、电工电器业、机械基础件、食品包装机械、汽车、其他民用机械、内燃机、文化办公设备和工程机械。

  徐工、三一重工等几家公司主要生产工程机械,而工程机械是政策拉动直接受益最大的机械子行业之一。相比于工程机械,机床行业则是4万亿投资政策的间接受益者。刘宇凌告诉本报:“机床作为工业生产‘母机’,机床行业受政策拉动的影响会滞后一些,有个传导过程,得过一段时间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肖江峰认为,政策对各种机械产品的拉动是不同的,如风电设备、核电设备、农用机械等受益非常大。记者了解到,一重的核用大型铸锻件、沈鼓的核主泵等产品,都得到了国家资金和项目的大力支持。国家推动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坚决意志前所未有,金风科技、大连华锐等风机制造公司受益颇大。有知情人士透露,国家能源局将在江苏建立海上风电示范基地,准备采用的就是大连华锐的风机。此外,江淮动力(000816.SZ)等农机板块公司受益也颇大。

  前景值得期待

  虽然机械行业景气度还处于“初春”,但是行业公司和分析师们对于今年的形势普遍看好。“可以说,机械行业已经开始复苏了。”肖江峰说。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蔡惟慈告诉本报,去年机械行业多数重点产品全年累计产量仍保持增长,但下半年增势逐月减缓,12月当月产量已多数呈负增长。但是今年前两个月,机械行业完成销售产值11501.03亿元,在增速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同比仍增长2.11%。

  在肖江峰看来,由于机械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而其他行业振兴必然要采购大量机械,所以机械行业将是4万亿投资受益最直接、最多、最快的行业。

  本报记者了解到,国家新近制订的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悉数提到了产业升级,而产业升级的保障之一就是加大技术改造、采购先进装备。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的重要时期,国家实施积极的扩大内需政策,加快产业调整转型和升级,对先进装备产品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国家发改委一位官员告诉本报,“此次规划则与其他产业进行了充分的前期协调和联动。”

  因为政策拉动,浙江嘉力宝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立新对前景尤其看好。这家生产滚齿机的民营企业,已经充分感受新政带来的利好。陈立新告诉本报:“从今年前几个月份看,订单情况非常好,已经供不应求了,现在订单已经排到了八九月份,去年公司销售200多台机器,今年将销售300多台肯定没问题。”

  国家发改委上述官员表示: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效果逐步显现,消费需求逐步复苏,各领域、各行业投资稳定,势必带动包括机械在内的装备制造产品需求,保持行业平稳较快发展。

  钢铁:钢价连跌七周_产能过剩存忧

宝钢销售部门的部分员工最近一直在加班,忙着修改上半年的销售预算。像今年这样对预算不断改动的情况在过去是少有的,今年钢铁市场的复杂变化,使宝钢也无法对全年的预算一次性作出一个准确的判断。

  “我们现在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向好,所以销售预算需要再次调整。”宝钢一位中层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经历了自去年10月以来的订单锐减,公司在4~5月接到的订单开始增加了,“当然这说的是环比,与去年同期相比,订单数量还是没有那么多。”

  这种对未来市场预期的看好,也蕴含着产能过剩和出口难以恢复的隐患,钢铁行业能否持续回暖,也最终取决于钢企产能释放的速度。

  2008年下半年以来,钢铁原料市场、钢材市场“过山车”的行情,使大部分钢铁企业都付出了昂贵的学费,仅仅“高价库存”就造成了行业的巨大损失,从10月开始全行业连续亏损了4个月。

  2009年初,钢铁行业一度先于其他行业复苏,价格连续上涨了几周,却在春节后迅速消退。从春节后到现在,钢材价格又经历了连续7周的下滑。

  对于上一轮钢材价格的反复,兰格钢铁网的分析报告认为,主要由于市场的“虚假繁荣”,导致去年12月中旬开始的中小钢厂盲目复产,下游行业的需求持续低迷,终端需求并没有启动。而钢厂的“去库存化”,又致使现货市场库存压力剧增,贸易商亏损严重。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统计,我国粗钢产量自去年12月份迅速增量,日均产量相继突破120万、130万和140万吨,2月份达到144.4万吨,相当于5.2亿吨的年产量(去年我国钢产量只有5亿吨)。产能的快速释放使社会库存也大量增加,截至2月下旬,全国20个大中城市五类钢材库存总量达670万吨,比1月份增加137.9%。

  这种趋势在3月又得到了遏制,代价是大型钢厂的减产。截至3月25日,一共有11家钢铁生产企业宣布了3月份的停产检修信息,包括宝钢、本钢、沙钢、莱钢、安钢等大中型生产企业。据记者了解,鞍钢热轧也计划在4月减产,唐钢4月、5月开始安排冷轧、热轧生产线检修。

  “5、6月份价格应该会逐渐好转,因为很多大项目在此时开工,比如沪杭高速铁路,两年时间要用100多万吨螺纹钢。”上海顺朝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业务中心经理张付贵的观点,代表了大部分钢材流通商的看法,由于钢材产能暂时受控制,需求又可能“爆发”,不少贸易商看好第二季度的钢材市场。

  “尽管目前还看不准,但感觉钢材价格离谷底已经不远了,估计过了‘五一’,价格基本能稳定下来。”来自沈阳的安国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安国表示。

  钢市回暖预期并没有得到所有业内人士的认同。北方一家大型钢厂的高层就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4月份钢材市场可能会有小幅回升,这与刚刚推出的钢材期货的刺激也有很大关系,但钢铁行业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需求,而目前直接出口和用钢行业出口(间接出口)都还没有恢复的迹象,这部分减少的需求回到国内市场,还是可能增加不少压力。

  上述钢厂高层还指出,国家4万亿投资的拉动,主要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这在短期内可能会增加钢材的表端消费量,但也可能刺激中小钢厂复产和产能扩张,进一步加大供需矛盾。“现在的供求暂时平衡也是建立在一部分企业减产、停产的基础上,但不能根本解决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除非有些企业彻底退出这一市场。”

纺织:利好难抵行业下滑

早春二月,跌入“冰窖”的中国纺织业看到了一丝亮色,布、纱、化纤产量出现同比增长,但纺织业回暖了吗?

  中国第一纺织网引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说,2009年2月,布、纱、化纤产量都实现了同比增长,其中2009年2月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布产量34.7亿米,同比增长8.73%。纺纱方面,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纺纱150.48万吨,同比增长21.2%。化纤方面,2009年2月份化学纤维产量为194.6万吨,与去年同期164.5万吨相比,增长18.3%。

  对于2月份纺织行业的“回暖”迹象,中国第一纺织网总编辑汪前进认为:“年初纺织行业出现局部产能复苏现象的同时,市场需求恢复的迹象并不明显,很大程度上归于‘去库存化’的过程,而复工后的产能,往往立即又变成了新的产品库存。”

  另一个支撑中国纺织业信心的信号是出口退税率的再次上调。

  3月27日,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提高轻纺电子资讯等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从今年4月1日起,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从原来的15%提高到16%,与17%的全额退税比例仅差一个百分点。

  不过,这对纺织企业来说作用有限。孚日股份(002083.SZ)在3月28日的公告中表示,根据测算,出口退税率每上调一个百分点,每月将增加100万左右的净利润。不过,“根据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分析,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已导致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公司预计国际主要销售市场的消费需求可能进一步减弱。在此形势下,公司主导产品销售价格存在下降的可能性,故上述根据历史数据测算的盈利增加能否实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在第十九届华交会上,有多位纺织服装参展商对记者表示,现在出口退税率每次提高,都成为外商压低报价的筹码,服装企业很难受益。

  汪前进认为用“没有最糟,只有更糟”来形容纺织业也许过于悲观,“至少在未来几个月内,中国纺织出口依旧难有起色,全年出口增速能维持在-10%内已是相当乐观的预期。”

电子:市场急需“新品”兴奋剂

做手机天线生意的吴辉最近十分迷惘。虽然天天听到的都是什么零部件缺货的消息,但吴辉自己的手机天线销量却没有因为供货稳定而上升。

  “很难判断手机市场是否真的回暖了。”吴辉指出,现在手机天线、手机TF卡(内存卡)、手机液晶屏,甚至滤波器都十分缺货,很多零部件价格涨幅已经达到20%,但手机的零售价格却没有上升,结果导致部分手机厂家放弃手机新品的生产。

  “目前市场状况比年初预想的要好。”手机连锁巨头中域电讯营销中心总经理郭秀宏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目前上市的手机新品太少,即便已经上市的新品也明显创新应用驱动力,“消费电子市场急需一针能给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的‘新品’兴奋剂。”郭秀宏说。

  缺货恐慌

  “因为供货紧张,零部件经销商都在炒货。”吴辉透露,比如一颗手机用的日立天线原价才0.46美元,现在已经炒到了0.7美元。虽然价格涨上去了,但有货供应的零部件经销商的销量也很难上去,因为手机生产商很可能找到了天线和TF卡等部件,却又却缺手机屏。

  吴辉指出,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去年9月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所导致的手机市场萧条,让很多零部件生产商停止了生产,比如TDK和NTK就停产手机天线项目。

  “现在256MB的TF卡价格已经从8元涨到了21元,而手机屏也从4.8美元涨到了5.7美元。”深圳手机厂家一位高层指出,手机渠道在去年第四季度基本上都形成了库存,所以大家都在春节前后清库存,而手机生产商不生产,自然导致上游供应商的停产。现在库存清得差不多了,上游缺货现象自然在现在就突显出来。

  国虹通讯副总裁高贵明指出,从去年9月开始,已经有相当一部分零部件厂家和山寨手机厂家倒闭,而这些山寨手机厂家留下市场份额,加上市场的回暖,让整个手机市场都处于缺货的状况。

  其实缺货恐慌并仅仅出现在手机市场,最近火爆的上网本市场也存在原材料紧张的状况。

  长城电脑品牌中心总经理黄茂青指出,上网本需要的液晶屏和内存颗粒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货,导致上游供应商的价格不断攀升。

  “其实到去年11月、12月,包括中国手机市场在内的全球手机市场已经触底,现在属于触底回升阶段。”TCL集团(000100.SZ)COO薄连明3月26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手机市场需求只是暂时被压缩,但全球手机市场规模还是在增长,因为新增用户依然在不断增加,而换机用户也只不过延长了换机周期。

  “零部件上涨的价格基本都内部消化了,手机零售价格还是稳中有降。”高贵明估计,长虹手机3月的销量将比2月增长20%。不过,长虹手机也同样因为配件问题而存在缺货现象。

  市场能见度

  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消费电子行业业内人士怀疑目前的缺货状况,只是市场阶段性回暖,因为市场能见度仅到4月左右。

  “最近小的订单特别多,工厂一直都在加班加点生产。”手机生产厂利华科技的楼阳尽管为新增的订单奔波在苏州和深圳两地,但楼阳很担心这是市场短期效应。确实,今年手机市场的状况并不明朗。

  不仅仅是芯片厂和终端厂商如此看,消费电子产品渠道也持保守态度。

  “去年底主要是库存和清库存的问题,现在开始有新的订单生产,但不能代表市场回暖。”宏图三胞副总裁花贵侃表示,尽管3月销量有点起色,比如宏图三胞最好的店面最好的一天销了70台上网本,但也很难判断这种态势是否能持续,因为70台的销量也是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实现的。

  花贵侃指出,目前消费电子行业缺乏的是新技术和新应用,只有这些东西才能真正刺激用户的购买欲。上网本之所以最近很火,也是因为上网本是目前消费电子市场上唯一具备上述基因的产品。

医药:原料药保持市场刚性

3月16日~3月31日,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进入了密集年报披露期,共有53家企业公布2008年的业绩,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既有钱江生化(600796.SH)业绩降幅达346%,也有浙江医药(600216.SH)每股收益增幅达1561%。

  从整个医药行业来看,对于一些细分领域,如中药、药材,并未出现预想的反周期特性,而与其他行业一样经历了本轮经济周期的变化带来的痛楚。对于另一些领域,例如原料药、制剂等,则由于市场的刚性依旧表现出色。

  3月24日,东北制药(000597.SZ)发布年报显示,公司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增长24.38%、653.15%。其中维生素C产品价格上涨是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

  东北制药主导产品维生素C继续保持行业领导者地位,出口份额居全球首位。由于维生素C价格与2007年同期相比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而成本涨幅较小,使整体原料药全年利润率达到47.14%。

  无独有偶,业绩增长惊人的浙江医药也是在走原料药路线,公司维生素产品价格上升较快,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1.49%,并且毛利率增长至58.32%。

  2008年我国维生素类产品出口数量为15.56万吨,同比增长9.8%;出口金额为21.44亿美元,同比增长78.34%。

  其中,维生素C生产企业经过多年历练,形成了东北制药、石家庄制药、华北制药、江山制药、鲁维制药等五强,产量均在万吨以上,产业集中度极高。

  但目前原料药面临价格下降的挑战。2008年8月之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原料药销量已环比有所下滑。其中,今年1月,维生素E出口数量同比锐减了46.48%,维生素B12更是下降93.66%。

  因此,2008年传统依靠维生素获取高额增长的企业,2009年将面临严峻考验。

食品饮料:成本降低推动复苏

“2009年春季糖酒会”3月下旬在成都热闹开场,铺天盖地的广告大战,让人看到了行业复苏。原材料价格大涨、食品安全危机频频爆发,加之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食品饮料在高速增长的通道上急刹车。

  五粮液集团公司总裁、五粮液(000858.SZ)董事长唐桥3月初道出了高端酒目前消费的真实境况,“5000元以上高端年份酒从2008年12月到今年2月销量减少了60%~70%。”泸州老窖(000568.SZ)总经理张良日前也承认,公司旗下高端酒“国窖1573”近期在经销商环节的库存量仅是正常情况下的1/3,“主要原因是经销商市场信心不足,认为囤钱比囤货可靠。”

  目前食品原料价格稳定,也给食品饮料业的复苏提供了重要条件。据兴业证券分析师徐静欢提供的数据,2009年1月,全国仔猪、活猪、猪肉的价格分别较2008年最高价格下降了48%、20%和19%。而在饮料包装成本上,马口铁今年3月上海市场上报价为7800元/吨,同比下降19%。

  2009年国际啤酒大麦供应情况较2008有较大好转,加上近期澳元对人民币的贬值和海运费的大幅下跌,国内大型啤酒生产企业的大麦采购成本将大大减少。近期青岛啤酒(600600.SH)进口澳大利亚大麦的价格为240美元/吨,同比下降约48%。同时,由于啤酒价格较低,受宏观经济情况影响较小,徐静欢认为啤酒行业可以维持6%的整体增长。

  去年中国乳业遭遇“三聚氰胺”事件,国内原奶收购价格下跌,新疆部分地区原奶收购价格仅1~1.3元/公斤,一度跌至历史低点。由于需求的问题,近期进口奶制品价格也呈下降趋势。原奶跌价,但另一方面终端鲜奶零售价格却维持在较高的位置。

零售:是否回暖要看二季度

去年四季度商场折扣满天飞的现象现在已有所收敛,打折幅度已从去年的动辄起码对折,甚至1~2折的阶段回升到了整体7~8折,部分新品甚至不打折。

  疯狂打折是消费明显下滑造成的商家应对手段,而如今,收敛背后却蕴藏着更为复杂的商业局面。大多数零售商的反馈是,除了春节等假期外,从去年三季度开始的销售低迷态势依然持续,零售业者并未感觉到“春天”的到来。

  数达企业管理咨询公司 (DDMA) 日前发布的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调研显示,中国消费者在2月进一步削减了开支,中国消费市场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消费者信心将影响中国消费市场上升或降低的趋势。

  DDMA数据显示,2月份,有45%中国消费者削减了开支,比1月数据增加了8%。消费者继续在非必需用品上节省开支,例如38%的消费者在外出娱乐消费上节省了开支,34%的消费者在品牌流行服饰上节省了开支,26%的消费者在品牌化妆品上节省了开支。有相当一部分的消费者将推迟购买房产、汽车、手提电脑、手机、平板电视和家电。13%的消费者已经在家庭日杂用品上削减了开支。

  《第一财经日报》在采访了上海的易买得、农工商、喜士多、百联等主要卖场、便利店、百货企业后了解到,和去年三、四季度相比,剔除春节等特殊时段后,今年前两个月比之去年三、四季度的销售下滑数字并不明显,但比之去年同期则依然有不到10%~25%左右的销售业绩下滑,各个企业和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

  “相比之下,一线城市百货业的低迷程度要比二线城市更加明显,成熟百货比新开百货承受的压力更大。”万达集团麾下万千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丁遥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万千百货目前在北京、哈尔滨、成都和西安开设了4家门店,鉴于二、三线地区的整体商业受影响低于一线城市,未来万千百货会陆续进入苏州、南京、重庆、青岛、洛阳等二、三线城市。

  “促销大战”过后,零售业者曾一度陷入“接下来怎么营销”的瓶颈,这时“消费券”出现了。

  永安百货、易买得、芜湖南京新百大厦等都开始发放消费券,消费者领取消费券的热情很是高涨,动辄数百万的消费券几天内都被领光。

  上海商学院流通经济学院院长周勇分析,经过了大促销后的消费者日趋理性,对实用价值并非很大的消费券,不少消费者选择不使用,这使部分商家的消费券策略未达预期,低迷的走势仍然没有明显缓解。大促销、消费券等,这些都是短期手段,并非可持续拉升销售之法。

  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认为,当下是零售业“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坏时代”是零售业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这样的形势必然会影响到零售业。

  “再说‘好时代’。当前中国零售业发展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政府高度重视,特别是在提高国民收入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今年以扩大内需来支持零售业发展有很多的措施。”黄海说。

  “我觉得是中国百货业一个难得的机遇。经济周期下行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上行的时候好的坏的企业都会赚钱。未来的两三年在经济周期的调整中,资源向优秀的企业倾斜,淘汰一些落后生产力。”

  银泰百货CEO兼总裁陈晓东在刚刚闭幕的联商网大会上坦言,现在是零售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刻,企业应该把目标放在中长期。

  零售业者们目前正期盼着未来的行业转机,二季度成为零售业回暖指数的重要观察期。

港口:加速下滑的态势得到缓解

《第一财经日报》在针对港口运输吞吐量的调查中发现,在今年1、2月份中,部分港口吞吐量上涨,其中尤以基础设施运输为主的港口受到国家4万亿投资政策拉动。

  3月27日,《第一财经日报》从大连港铁矿石码头公司获悉,今年第一季度,大连港铁矿石吞吐量约为100万吨,同比增长约为30%左右。

  大连港铁矿石码头公司张女士透露:“主要是与周边许多大型钢厂减产或停厂等有关。春节前后,部分钢厂的库存上升,因此出现了限产和涨价等现象。” 

  《第一财经日报》从日照港(600017.SH)获悉,今年1月,日照港吞吐量约为77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约为7%。2月份,日照港吞吐量约为810.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约为8%左右。

  日照港股证券事务代表余慧芳表示,今年前两个月,日照港吞吐量上涨,主要是受益于国家4万亿投资的拉动效应。特别是对于偏重基础设施的中小钢材企业受益最大,导致铁矿石等进口增加。

  长三角区域港口的集装箱运输在今年1、2月出现下降,但是受到美国本土库存下降影响,该区域在3月份的吞吐量开始出现回暖。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秘姜海涛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包括上海港和宁波港在内的长三角港口运输,主要是以外贸为主,而环渤海区域的港口主要以一般贸易为主,珠三角区域的港口则是以加工贸易为主。” 

  姜海涛透露,目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要比前几个月的数据要好,3月份的环比开始出现上升。至少要等前三季度全部数据出来,才能判断港口运输量是否有所回暖。

  长城证券交通运输业研究员宋伟亚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从最新数据来看,我国主要港口前期加速下滑的态势得到一定缓解。港口生产正在底部徘徊,总体呈现内贸优于外贸、内河优于沿海、北方优于南方的格局。” 

  在集装箱业务方面,统计数据表明,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3个月出现负增长,且降幅尚未出现触底迹象。

  “外需萎缩首当其冲的是集装箱货类,南方港口集装箱业务受到显著的不利影响。按照区域看,北方如营口、青岛、天津、大连等港口,均能保持一定的增长或基本持平。南方港口继续以负增长为多,特别是集装箱干线港受不利影响较为突出,均有两位数降幅。” 宋伟亚认为。

房地产:涨价背后的信心对赌

“底部”在哪儿了,当人们还沉浸在对楼市的悲观预期中时,市场似乎已经悄悄地从井底爬了上来。

  “近两个月成交前三十的楼盘中,价格上涨的项目达到了18个,其涨幅主要集中在1%~5%之间。”上海佑威·楼市通的统计数据显示。同期,招商证券提供的2月月报显示:春节后重点城市成交量普遍回升,环比上升幅度20%~45%。其中,北京量价齐升;上海、广州量升价跌。

  价格心理战

  上海目前被奉为当地涨价典型的一家楼盘和一年之间积累的千组客户玩了一场“心理战”。

  “之前旁边的楼盘一度卖到2.2万元/平方米,去年底一下子市场冷下来,今年再开盘,不知道开多少是好——旧的价格坐标被打破了,新的价格坐标找不到。”去年圣诞节开盘的时候,沪上一家港资地产公司遇到了定价的问题。

  当那些实实在在反映出购房者真实想法的调查问卷交上去之后,开发商轻松摸到了购房者的心理——起码有25%的客户可以接受1.8万元/平方米,甚至极个别可以接受2万元/平方米。这令他们窃喜——最终的开盘价1.7万元/平方米,200余套房源销售畅快。

  该公司的销售总监对《第一财经日报》说得很直白,他只需要少数人接受这个定价即可,买不起的人就让他们继续观望。于是,他们将千套房源分割多次销售,每次造成供不应求的景象。

  之后,该楼盘在销售过半之后,又提价500元/平方米左右销售,并同时决定提前开工该公司在上海的4个房地产项目。之后,这一500元/平方米的涨价在业内炸开了锅。

  2月份,万科、保利、金地三家主要地产开发商的销售情况继续回暖,销售面积、销售金额均实现同比、环比的大幅增长。这更为印证了行业回暖的真实性。

  但是事实上,这其中有几个情形被忽略了:1%到5%的交易价格上浮幅度很小;成交比较好的楼盘都出现过降价,价格下调从18%到20%不等;开发商推迟开盘、分割销售、高价售房,多数时候展现为心理战的一种把戏。

  更大的压力还在冰山水面以下的部分。根据戴德梁行的统计:由于全国一级土地市场库存“主动性积压”,约12亿平方米土地仍滞压于房产商手中。

  之后的数字证明了这一点。万科集团2008年计提的存货跌价约12亿元;保利地产2008年实现净利润22.38亿元,计提2.99亿元的存货跌价准备。两家公司最终计提的数字均远超过年初证券机构的预计。

  好消息,坏消息

  房地产市场是否先于整体经济形势复苏?这是令中国诸多领域的投资人都兴趣盎然的问题。

  瑞银编制的“建设活动指数”同比增速在1~2月份强劲反弹。这个指标通常可以勾画出住宅和商业建设活动实际增长,包括上游活动指标如土地销售、新土地开发和新开工面积以及下游活动指标如总在建面积、竣工面积和销售量。

  目前这一指数更多地传递出好消息:房地产在建面积和竣工面积在1~2月份均同比强劲增长。然而,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考虑到房屋建设从开工到竣工通常需要1~2年的时间,目前竣工面积的增长可能仅仅反映了18~24个月之前房屋开工面积的猛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在建面积的增长”。

  坏消息同时存在。

  “库存的大量积压直接关系到房地产的后续投资。旧的房子卖不出去,新的投资便不可能开始,而这最终会体现在GDP上。”这是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所担心的。

  新开工面积继续下跌,而且土地购买面积仍继续大幅下跌。这些疲弱的表现反映了开发商对未来前景的看法仍然悲观;此外,大众住宅及政府规划的低端保障性住宅建设尚未大规模启动。

  汪涛认为,两个月的数据不能称之为趋势,而且回暖迹象主要集中于下游指标,如在建面积和完工面积等;但上游趋势如土地出售及新地块开发等毫无起色。不过,这可能的确反映出经济略有回稳。

  “大众和低端的住宅建设将在未来数月中强劲增长,到2009年第三季度将可以完全抵消掉高端住宅新开工面积的持续下跌。到那时才可以说中国的住宅建设活动已经稳稳地走在了持续复苏的轨道上”。汪涛说。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