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浦发零收益引出监管漏洞
2008-04-01 21:30:12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昵称:随便股民
发帖数:12603
回帖数:3292
可用积分数:1282677
注册日期:2008-02-24
最后登陆:2025-04-30
主题:浦发零收益引出监管漏洞

  银行理财产品频现“零收益”,且不能向投资者做出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其不透明的运作模式谁来监管

   2007年以来,联接境外股票的银行理财产品纷纷惊现“零收益”,投资者抱怨银行产品的结构设计存在问题,资金运作也不透明。而截至目前还没有一家银行针对投资者的疑问做出明确回应,使得“零收益”结构性理财产品疑云重重。

   “挂钩的8只港股涨势都很好,购买的理财产品却没赚到钱,心里酸溜溜的。”北京的苏红(化名)去年花10万元购买了浦发银行“汇理财”2007年第一期F2计划。

   按照她的想法,银行拿走了她的钱,就应该告诉她资金的投资方向和资金运作模式,并且告诉她利益如何分配。但银行的答复却是,“我们没有这样的义务。”

   资金流向成谜

   苏红购买的该款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计息期理财收益率(税后)计算方式为,最大值MAX[18%-(股票表现值最好的3只股票的平均回报-股票表现值最差的3只股票的平均回报),0%]。产品到期后,其中表现最佳的3只股票平均回报为71.48%,表现最差的3只股票的平均回报为2.30%。两者相差69.18%。

   苏红不理解,挂钩港股的涨势喜人,香港恒生指数还于2007年10月30日创造了历史最高点31638.22点。但按照合约的收益率计算方式她几乎没有得到回报。她想知道,第一,银行拿了投资者的钱去做什么产品;第二,银行在用投资者的钱做投资的时候,获得了多少收益;第三,银行和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原则。

   带着苏红的种种疑问,记者采访了浦发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但得到回答是:“因为多款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和低收益,再加上媒体集体‘唱衰’银行理财产品,现在总行和北京分行的压力比较大,对待有关理财产品的事情都比较紧张。你们就不要再问了。”

   按照该行人士的解释,浦发银行与其他中资银行与境外股票挂钩的结构性理财产品,通常会挂钩从国际投行购入的一项挂钩股票的期权。其战略合作伙伴花旗集团在中国推出的同类业务,也存在相同问题。由于对方不愿意解释是否存在关联关系,因此记者也无法解释苏红提出的“浦发行是否与外资银行联手设下理财‘陷阱’,巧取投资人财产”的疑问。

   浦发银行2007年报显示,花旗银行持有浦发银行4.2%股份,并欲在未来五年提高到19.9%。花旗银行是美国次贷危机中损失最严重的国际金融机构之一。其在中国的产品——2007 年“挂钩5 个股票组合的正数优异表现”人民币1 年期结构性投资账户的表现也不理想,超额收益率低至-3.01%。

   苏红还对其他条款的含糊词语表示了疑问,这也正是中国银行理财产品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不透明,而这可能导致银行利用信息不对称侵害投资人利益。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发布的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2008)也指出了这一问题:“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的过程中依然没有及时、充分地披露相关信息,尤其以外资银行的信息不透明程度最甚。” 在人民币和外币股票产品中,外资银行的不明产品占其全部产品的比重分别高达78.6%和32.9%,远高于中资银行的33.3%和11.1%。其中,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恒生银行、东亚银行的信息不透明程度最严重。

   该报告还指出,相对去年同类产品和今年其他产品而言,2007 年联接境外股票的产品表现较差。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基础资产市场(境外股票市场)受次贷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另一方面则在于银行产品存在严重的结构设计问题。

   富国基金副总经理谢卫对《环球财经》记者说:“国内资产管理业务的规模已经非常大,并且还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然而监管现状却不能令人满意。但是我们监管部门已经在积极地探索更好的监管办法,投资者应该给予银行和监管部门一定的谅解和空间。”据上海银监局统计,自2006年年底,有关部门接到了一些关于外汇理财产品的投诉,被投诉的产品以3到5年的长期产品居多,特别是挂钩型理财产品成为投诉的重点。

   谢卫说,目前国内的证券业协会和保险业协会,对资产管理都没有进行过行业性的自律规范,国内也没有类似欧美发达国家的证券资产管理行业协会。此外,国内各监管机构对资产管理业务大多采取事后性监管,事先的预防性监管较少。因此,中国目前有必要建立一个相对统一的监管标准和法律;由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共同组成资产管理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会,互通信息,共同制定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规则,协调监管行动。

   中科院报告同时指出,继 2006 年实现了几近翻番的高速增长之后,2007 年产品的发行数量(只)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2007年人民币产品发行了1302只,外币产品发行了 1760 只,均远超过2006 年的水平。这就使得监管问题显得越发突出。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透露,2007年中国理财市场的理财金额将达到8000亿元,较上年增长约70%,如果按照每年保持40%~50%的速度增长,今后5年内理财金额将达到两万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刚刚在中国兴起的银行理财市场存在着巨大隐患,长期下去可能会酿成严重的金融矛盾。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