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中石油“情倾炼油”
2009-07-16 07:40:47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高级金融分析师
昵称:明天涨停
发帖数:20129
回帖数:1193
可用积分数:98351
注册日期:2008-03-23
最后登陆:2010-12-27
主题:中石油“情倾炼油”

 中石油再度出击海外下游炼油产业。


  7月15日,马来西亚石油企业美拉坡资源(Merapoh Resources Corp)就一个投资高达100亿美元的大型炼油项目与吉隆坡北部吉打州政府签署一项谅解备忘录。据美拉坡介绍,中石油是其合作伙伴之一。

  三天前的7月12日,国家发改委公告,中国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收购新日本石油大阪炼厂部分股权项目已通过核准,中石油将收购大阪炼厂的部分股权。

  至此,中石油在此轮全球油气资源重组潮中的战略已显露无遗。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大型油气公司除参与伊拉克油田的竞标外,在资产整合方面几无动作。中石油的兄弟公司中石化先后收购了2家上游公司,而中石油虽通过“贷款换石油”获得近400亿美元的石油,但其成功参股公司的有2/3为下游炼油企业。

  在油气产业中,下游产业的利润一向稀薄。中石油凭借上游资源优势以比中石化更小的资产规模赢得“亚洲最赚钱公司”的地位。是什么理由让中石油强势介入海外下游?

  “要想真正全球化、国际化,中国石油必须在国外建立炼油及下游业务网络。”新加坡经济发展局顾问、新加坡石油有限公司(SPC)前任CEO Ng Cheng Cheong认为。收购SPC是中石油此轮下游收购中的第一枪。

  2008年中国石油提出向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转型的战略目标后,随即开始在全球市场完善其覆盖整条石油产业链的营运网络,希图公司业务的全球覆盖,真正成为与埃克森美孚、壳牌等跨国石油公司比肩的一流能源企业。

  而据记者了解,收购海外下游资源对于中石油而言,除迈向国际能源公司之外还另有深意。

  亚洲争雄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中石油就已开始海外下游产业的规划。

  据公开信息,中石油集团早在2007年就与美拉坡资源公司签署协议,将参股马来西亚一家新建的炼油厂。美拉坡资源公司当时同意将整个生产线售予中石油集团,并与后者签署一份20年期的合同。

  去年5月,中石油集团又就收购新日本石油公司运营的某炼油企业49%股权一事进行谈判。

  但最早达成交易却是此前并无消息的SPC收购案。6月21日,中石油宣布以10亿美元完成对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股份的收购,并将对新加坡石油公司其余股票强制性有条件现金收购要约。

  SPC拥有新加坡炼油公司50%的权益,后者拥有产能为每日28.5万桶油的炼油厂,为新加坡三大炼油公司之一。

  “能收购这个企业非常好。”中石油勘探开发总院一位专家对本报评价,“中石油此前的收购都集中在上游领域,但其实在下游领域比较薄弱,收购下游公司能够完善产业链。”

  在这位专家看来,“雪佛龙在上一轮收购(1992-1996)也是这么做的——收购资产补充薄弱环节,让上下游产业链更加流畅。”

  中石油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公司,但其下游的技术和产能逊于中石化。据卓创资讯提供的数据,中国已知的31个炼厂新建以及改扩建项目中,中石油占17个,中石化11个,中海油2个,中化国际1个。

  除布局国内,收购海外炼厂意欲何为?

  中石油炼化板块一位总工程师曾对本报表示,中石油收购海外下游资源的目的之一是获得更新的技术,但对SPC该人士判断其技术不见得比中石油更高,其优势在于地理位置。

  据了解,新加坡是世界三大成品油贸易中心之一。依靠完全自由贸易等优势,新加坡牢牢占据远东石油贸易中心的地位,除原油、成品油实物交易,该地还有大量纸货交易,并诞生了与纽约NYMEX、伦敦布伦特齐名的新加坡石油纸货价格。

  据Ng Cheng Cheong介绍,2006年,中石油就曾购买Hin Leong石油公司当地储备能力近1400万桶油库的35%股权,借此中国石油在新加坡石油现货市场占据了优势地位,“此次再收购SPC,中国石油就在新加坡拥有了一条包括原油勘探开采、炼油、成品油分销和油品国际贸易在内的完整石油产业链,从而巩固了已有的优势。”

  事实证明,中石油的对亚洲的兴趣不仅在新加坡,亚洲的一切战略市场中石油都有意涉足。

  发改委的公告说明,中石油与新日本石油公司的谈判也已接近尾声。新日本石油公司是日本最大石油进口商和营销商,也是日本最大的石油精炼商,拥有9家炼油厂,石油提炼能力超过130万桶/天。该公司在日本汽油市场占有23%的份额,经营着13100多个加油站。

  而马来西亚的项目很可能是马来西亚一个超大型石油管道、炼油工程的组成部分,该工程包括一条跨越马来西亚三个州的原油输油管道及两座炼厂。

  据知情人士介绍,该工程也是马来西亚有史以来最大的能源工程。管道建成后将横穿马来西亚北部,由此既可降低运输费用,又可避免繁忙的马六甲海峡和海盗袭击。

  图谋全球

  对于正在迈向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中石油,亚洲也已装不下其雄心壮志。

  6月22日外电,中国石油正在与英国化学制品公司Ineos PLC就投资后者位于苏格兰的Grangemouth炼油厂一事展开商谈。如果该收购最终达成,将成为中石油在欧洲的首笔投资。

  “这毫不意外”,上述中石油炼化板块人士称:“中石油的下游收购目标地主要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地区。”该人士甚至指出,中石油在洽谈的海外下游资产远比报道出来的多。

  事实上,收购海外下游炼厂仅是中石油加强国际贸易的一部分。

  尽管相比国际贸易,业内外更关注的是中石油在海外取得多少份额油,拿到多少长期合同,但中石油负责海外业务的高层人士认为,国际贸易对于实现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总体目标,提升对国际资源的掌控能力,增强话语权、影响力起着关键作用。

  “如果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能力,那就意味着能够更好的配置资源,减少对国际大型油企以及资源国的依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能源研究所专家姜鑫民对本报称,而炼厂即加工环节是国际贸易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此前,中国石油多自产自销,中石油在国际贸易方面一直较为弱势。上述中石油勘探开发总院专家对本报透底:“国际专家认为中石油在国际贸易网络上与国际公司相去甚远,建议中石油要在一系列对国际油品交易有重要意义的城市布棋。”

  仅以距中国最近的新加坡为例,尽管中石油通过收购SPC在当地获得了一定话语权,但其能量仍不能与国际大公司相抗衡。当地最大的炼油厂分别属于埃克森美孚和壳牌两家跨国石油公司,其中正在筹划扩建的埃克森美孚炼油厂未来产能将达3000万吨/年,而壳牌炼油厂也有2400万吨/年。

  此外,中石油在休斯敦、鹿特丹、卡尔加里、迪拜、伦敦等地石油贸易中心的控制力还不如新加坡。

  不过这一现状必将成为历史。

  据本报掌握的一份中石油海外发展规划,中石油提出,要在亚洲、美洲、欧洲加快建成集贸易、加工、仓储、运输于一体的区域性六大油气运营中心,未来实现年贸易量达到4亿吨以上的目标。而2009年这一数字为1.3亿吨。

  “大力发展国际贸易,说明我们的企业已经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和国际形势”,国内一资深石油专家对本报分析:在国外取得油田资产只是我们取得油气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途径是通过国际贸易,尤其在各资源国大规模国有化的情况下。国际大的石油公司都是从贸易、商业起家的,这是一个石油公司的本分。

  争夺石油定价权

  业内普遍认为,中石油在国际贸易方面的扩张,将对提升我国石油定价话语权产生积极意义。

  事实上,自2003年以来国内关于石油定价权的争论就从未停息过。伴随着各方争论的升级,国际油价也经历了一轮长达5年的牛市,从最初的20美元/桶飙升至最高的147美元/桶,至今国际油价仍在70美元/桶附近徘徊。

  “国际现货市场的石油价格都是以期货市场价格为基础计算的,然而由于此前我国企业较少参与国际贸易,因此它们虽然每年都大量进口石油,但却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力很低。”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官员说。

  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即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当年石油净进口量超过8000万吨,2004年更达到1.2亿吨,随后几年每年的增幅仍达10%以上,到2008年石油净进口量已达1.78亿吨,并导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首次超过了50%。

  “如何增加我国石油定价话语权已迫在眉睫。”上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官员感慨道。

  他认为,由于国内石油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形成,国内石油产品现货、期货价格很容易受到外部力量、国际价格左右,因此目前不适宜仓促启动成品油、原油等期货品种。

  “但我国石油企业可以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通过对国际贸易规则的不断深入了解,我国企业对石油定价的话语权肯定会逐渐增强。”

  据悉,中国石油和中石化目前都在筹划建立自己遍布全球的地区总部。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