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高级金融分析师 |
昵称:明天涨停 |
发帖数:20129 |
回帖数:1193 |
可用积分数:98351 |
注册日期:2008-03-23 |
最后登陆:2010-12-27 |
|
主题:中国石油巨头们究竟怕什么
7月28日,国家发改委宣布成品油价格下调,这被业内视为发改委严格执行定价机制的风向标。但这并不是中石油、中石化愿意看到的。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两巨头准备向发改委建言,要求石油定价机制模糊处理,理由是,当前的成品油调价机制仍过于简单、透明,导致投机、囤货等现象在各地频频发生,不利于整个油品市场秩序的稳定。
尽管没有证据表明两大巨头的建言是因为油价下调引发的,但油价上调的时候没有看到他们类似的建言,反而看到他们呼唤透明,呼唤跟国际接轨的声音,偏偏在这个下调节骨眼上开始建言模糊处理。这种将自己置于不能吃亏、将消费者和市场放在予取予求的地位,让人不得不对其动机产生怀疑:建言到底是为了完善定价机制,促进定价机制的市场化、透明化,还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考虑?
我们知道,去年12月国务院批准实施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并于今年5月8日正式发布《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这被市场和舆论认为,是以相对透明的方式,向社会公布了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
之所以说那是相对透明的,包括以下原因:
其一,国家发改委并没有将成品油定价公式完全透明。尽管上述办法有“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的说法,但具体参考国际哪些地方的,权重是多少,正常加工利润率如何确定等,都没有明确说。也就是说,那只是一个原则性的框架。
第二,办法中用到的“可相应调整”字样,只是油价调整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达到这一条件后,是否必须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最终还是由政府部门全面考虑经济形势、市场情况、消费者承受力和石油企业等方面的情况再确定的。
就是为了避免在一个不成熟市场的大量投机行为,有关部门才选择了这样有限透明和模糊处理,但石油垄断巨头却希望再进一步模糊,这不是在透明化和市场化方向上开倒车吗?
试问,目前市场上的投机和囤货等现象频发,是因为机制太透明还是不够透明呢?要说投机,哪个行业和地方都存在,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关键在于,这种投机是由什么引起的?是在可承受和合理范围之内吗?对市场有利还是有弊?
市场价格信息被允许自由传递,是市场经济的标准之一。在一个信息充分流畅、价格机制公开透明的市场,投机是很难盛行的,也是合法和正常的。在美国市场,石油价格实时波动,对任何人都是公开的,经销商虽然也会根据供需惜售石油,但是谁也没办法准确预测价格的下一步变动方向,那么这种惜售就存在风险。
一个公开透明的市场是不怕投机的。我们之所以对投机如此避讳,就是因为我们的价格调整信息被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不被广大的市场和消费者知情,价格传递困难,才被一些信息提前获得者和垄断者利用来大肆投机,而这种投机是只赚不亏的。所以,目前的定价机制不是太透明了,而是还不够市场化和透明化。
中石化的人士向媒体坦言:“每次到了价格调整窗口期,价格管理部门和两大集团都面临强大的舆论压力。”其实,化解压力的办法也不难:鼓励巨头之间的竞争,给民营企业从国外进口原油的权利,有关部门照章办事,市场信息对每个人公开透明,让消费者明白自己的账本……相信到这个时候,各方都不会面临如此大的压力了。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