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中国平安高层路演谈再融资
2008-02-24 06:56:26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541
回帖数:21868
可用积分数:99824075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5-04-30
主题:中国平安高层路演谈再融资

连日来,包括董事长马明哲在内的中国平安(601318)高层团队兵分京沪两路,集中拜访当地各大基金公司,意在向后者初步解释备受市场质疑的“天量”再融资所筹资金将投资与中国平安主营业务相关、具有良好成长性和能带来协同效应的项目。

  自再融资公告发布以来,中国平安股价较1月18日收盘价下跌已超过24%。 虽然近日中国平安在与基金公司沟通时表示,最终的再融资额可能包含约800亿元的增发和约400亿元的分离交易可转债,与之前所说的1600亿元有出入,但经历一个多月持续、反复的试探与较量,中国平安再融资依旧痴心不改。

  历史的镜像?

  日前,有消息称,中国平安在和基金公司的沟通中透露,所筹资金的一个重要用途是收购境内外优良资产,虽未透露具体目标,但表示将选择与中国平安主营业务相关、具有良好成长性和能带来协同效应的项目。中国平安将目前被低估的境外金融服务企业分为两类:一是受次贷冲击很大的企业,二是受次贷牵连但本身并无太大问题的公司。据悉,中国平安未透露收购项目的净资产收益率,但表示收购项目的内部收益率不低于15%。

  目前的困境与未来的良好预期间矛盾再度引发财经界的讨论。有分析师认为,招商银行(600036行情,股吧)和中国平安的再融资有着“惊人相似”:同样是绩优蓝筹,同样是在上市一年左右,在市场人气低迷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再融资计划,招行的成功案例或许值得市场更理性看待平安的巨额再融资计划。

  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8月,在上市仅一年多以后,招商银行公告了其拟发行100亿元可转债的再融资计划,融资金融超出其新股首发规模。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作为当时中国证券市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再融资案,此事一经推出便遭到了众基金经理的联合抵制和抨击。“不顾流通股股东利益,恶意圈钱”、“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指责遍布坊间;更有投资者开始不顾一切地抛售招商银行股票,致使招商银行股价短期内连续下滑,在上千家上市公司中跌幅一度排名至第21位。其遭遇,与现时的中国平安竟有着如此惊人的相似。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再融资,有了强大资本助力的招商银行,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4年至2006年,招商银行实现净利润分别为31.44亿元、39.30亿元和71.08亿元,2007年净利润预计较上年再翻一番。

  在业绩带动下,招商银行股价也得到大幅提升,即便不考虑除权除息影响,几年下来,招商银行的股价也已由几元涨至目前的30多元,期间更是高达46.33元。招商银行由此在众多股份制银行中脱颖而出,再融资之后的招商银行,以其独有的快速发展势头和良好业绩表现,没有辜负股东当初的选择。

  有国内分析师认为,作为一家经营稳健、业绩优良、基本面强劲的公司,中国平安能否再续招商银行的投资故事,结果不得而知。在目前资金投向无法明确的前提下,中国平安是否拥有相应的资本运作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将成为中国平安能否获得股东信任的关键,同时也将成为平安再融资案能否获得管理层批复的关键。

  次贷危机背后的契机

  截止目前,中国平安并没有公布再融资的募集资金投向,而管理层的不表态,也让事件多了几分神秘色彩。中国平安在募集资金投向上三缄其口。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平安的沉默,极有可能是出于商业机密考虑。据了解,不披露收购对象便开始融资活动,在资本市场上也是有先例的。因收购对象的信息提前泄露导致的收购对象股价闻风而动的案例比比皆是。因此,如果收购对象提前暴露,必然导致收购成本飙升。

 交通银行(601328行情,股吧)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近日对媒体表示,“次贷危机使一些国际性金融机构遭受重挫,许多机构正在考虑收缩其业务和机构规模,中国金融机构应该抓住机会,在国际金融机构业务和机构收缩时尽快走出去开拓疆土,扩展自己的全球业务和网络。”

  同时,他还认为,中国金融企业的海外扩张,不仅可以迅速提升自身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实力,同时,中国政府也将因此收集到更多的国际金融筹码,意在获得更多国际金融话语权。外界预测,这也许正是管理层不动声色的原因所在。

  平安是谁?

  一个公司的行为,何以牵扯亿万人的心。敢于做出如此胆大包天的举动,平安到底是谁?

  根据平安07年度中期报告,中国平安的股权结构分散,单一最大股东汇丰保险仅持有总股本的8.43%,单一第二大股东汇丰银行持有8.36%。中国平安内资股占比65%以上,在不到35%的海外流通H股中,汇丰在H股中占有不到一半的比例。如本次融资成功,并不排除汇丰股权被进一步稀释的可能。由此看来,部分“中国平安实为外国平安” 的指责甚有“民粹主义”倾向。

  分析人士指,中国平安的发展史,简言之,就是一部股本扩张史。每一次大动作,均伴随一次强有力的股本扩张。屡尝股本扩张的甜头后,相信这一次,中国平安又将如法炮制。

  1988年,当时平安仅是一家主营产险的地方性小保险公司。其后,经历了多次增资扩股,引入了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公司等海外机构,期间,凭借充足的资本实力,一跃成为全国三大综合性保险公司之一,初具综合金融集团的架构。

  2002年,中国平安通过增发引入汇丰,两年后发行H股,股本一下子增至61.95亿股。有了充足的资金垫底,平安开始在国内金融产权交易中频频出手。在成功收购福建亚洲银行和深圳商业银行后,2007年,平安将二者合并,并更名为“深圳平安银行”。而在此期间,平安先后设立了平安养老险、平安健康险、平安资产管理公司、平安资产管理(香港)公司等,并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营运管理中心。2007年初,中国平安首发A股,股本再一次得到扩张,增至73亿股。在重大股权投资项目额度获大幅提高后,去年11月底,中国平安投资近200亿元,成为富通集团单一最大股东。

  3月5日,中国平安将在深圳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而对于外界期盼的更为详细募集投向,届时会否公布?有业内人士分析,若中国平安像当初收购富通股权一样,仍选择从二级市场入手,根据以往再融资获批所需时间,以及平安现时做法,公布的可能性也不大。

  “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平安将通过成熟的资本扩张之路,加速实现国际化综合金融集团的梦想。”上述分析人士说。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