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高级金融分析师 |
昵称:明天涨停 |
发帖数:20129 |
回帖数:1193 |
可用积分数:98351 |
注册日期:2008-03-23 |
最后登陆:2010-12-27 |
|
主题:四川长虹:1亿美元的杠杆效应与大平板战略
同是面板产业,大家把更多的目光投给了液晶,而等离子则像个失宠的孩子。尽管掌握核心技术、产业链完备、人才精当;但长虹专注于等离子的战略却让人有更多的不解和担忧。据赛迪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国内市场等离子电视销量为81.1万台,而液晶电视销量高达870.1万台,一位家电企业观察人士表明:从市场占有率和增速来看,等离子的前景很难让人乐观;但赛迪分析师杨松强指出:尽管生产等离子的厂家越来越少;但不代表市场比例会越来越趋向液晶化。但又有人提出:只要等离子的市场仍在,长虹就是其国内毋庸置疑的领袖。
问题是,其平板战略定位究竟为何?液晶与等离子孰轻孰重?收购韩国欧丽安等离子(Orion PDP)的技术并购战略是否能在液晶发展上再战一城?
与其他液晶的生产线引进相比,一组有趣的数据是:以技术为前提,LGD、中电熊猫两条8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总投资额超过400亿人民币,而长虹不到一亿美元就搞定了等离子的核心技术。
2006年,长虹以约1亿美元间接收购了韩国欧丽安等离子(Orion PDP)公司75%的股份。次年,平板电视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开始爆发式增长,但大尺寸的等离子、液晶屏幕制造技术基本掌握在日韩企业手中。而诸如三星、夏普等日韩屏幕制造商,本身又是终端产品制造商,中国彩电企业完全无力与其竞争。饱受“缺屏”之苦,处于末端组装制造环节,导致国内彩电行业利润微薄,甚至出现全行业性亏损。
出于一股“不上屏就放弃平板”的狠劲儿,长虹将并购目标直指Orion PDP的核心技术和专利,《韩国时报》惊呼“狼来了”,但绕道荷兰Sterope InvestmentsB.V公司,并购终于成行。为确保万无一失,当时从长虹法务部抽调为并购项目组成员的王大为受命与对方律师在成都闭关了一个月,为10月31日的协议签署准备了一份最为详尽的并购文书。
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5000多页的文书里,除确立劳动关系,技术关系外,还确保了除股权以外的技术和人员的解决方案。据王大为介绍,内容甚至细化到了哪些韩方技术人员需要长驻绵阳,哪些短期支援,Orion PDP在中国的生产线方面担任哪些研发工作等等。其中,Orion PDP11个不同部门的关键人员必须留在中国,进行技术支援;这些人也成为虹欧等离子生产线研发团队的中坚力量。
与2003年初京东方采取杠杆收购的方式类似,长虹通过一次完美并购顺利将韩国这家拥有21年PDP开发经验的公司收入囊中,成为其300多项专利和先进生产技术的主人,填补了国内等离子空白。
2006年底,长虹成立四川虹欧显示器件有限公司,作为长虹PDP项目的建设平台,项目一期总投资6.75亿美元,并于今年3月正式投产。
并购之后,长虹通过整合彩虹、欧丽安等离子的技术资源,形成了以位于四川绵阳的虹欧公司为核心、北京PDP研发中心和韩国PDP研发中心为技术支撑的等离子研发体系,通过北京研发中心进行产品设计和研发,韩国研发中心参与研究,虹欧公司进行产品的量产开发和验证,实现了等离子技术的整合创新,彻底解决了技术来源和技术升级问题。
两年多后,无论在财务、技术、还是经营等方面上,长虹并购Orion PDP都成了多赢之举。
数据显示:截止2006年12月31日,ORION PDP经审计的总资产274.70亿韩元(按汇率928.6:1,约折合2958万美元,汇率下同),总负债243.46亿韩元(约2622万美元),净资产31.24亿韩元(约336万美元),资产负债率为88.63%。
在收购两年多之后,截止2009年6月30日,经审计的总资产957.60亿韩元(按汇率1272:1折合7528万美元,汇率下同),总负债429.80亿韩元(约3379万美元),净资产527.80亿韩元(约4149万美元),资产负债率44.88%。
相比之下,两年半之后净资产增加496.56亿韩元,增幅高达16倍,资产规模明显扩大,资产负债结构更加优良
另一组数据是,2006年,欧丽安等离子的营业利润443万美元,之后的2007、2008年,欧丽安等离子分别实现营业利润1074万美元、2372万美元(按当年末美元汇率折算),利润足足增长了5.35倍。
王大为现被任命为Orion PDP监事常驻韩国。据他介绍:通过与长虹联合采购,OrionPDP材料成本不断降低。更重要的是,基于Orion的等离子技术和人员支持,长虹建成了国内首条等离子屏生产线。
2007年,长虹成立了四川虹欧显示器件有限公司,作为长虹PDP项目的建设平台,项目投资60亿,并于今年3月正式投产。
对于如今等离子线的运行情况,虹欧研发中心主任邓新群告诉记者:为规避资金积压的风险, 我们将6.75亿美金一期投资分为一期一和一期二。一期一的产能是年产108万片(以42英寸计),,一期二的投资完成是216万片;我们准备在这216万片的生产线上进行技术的升级改造,争取明年做到年产300万片的产能。
邓新群说:“85%的良品率是一个盈亏平衡点,我们正在努力提升。两期生产线投产下来,年产量可达600万片。”
在研发方面,步步为营的深入也初见成效。如今,OrionPDP的专利已由收购时的300多项升至400多项,北京研发中心也在材料、电路、软件等方面突破了400多项专利。
至今,很多业内人士对长虹选择PDP仍满是疑问,关于等离子是否会被液晶“剿灭”的担心从未停止过。对此,邓新群的观点是:全球彩电销量过3亿,其中,42寸以上的大尺寸平板电视迎合消费需求,也适合全高清的发展方向;拥有技术技术上的优势就具有话语权。他笑着说,“市场是现成的,关键看如何运作及引导。”
然而,除却等离子,长虹在液晶上的布局也已展开。今年6月,长虹与台湾友达光电公司下属子公司景智光电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投资生产液晶电视模组。合资公司首期投资及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其中四川长虹持股49%,友达光电持股51%。首期建设四条玻璃基板与背光模组组装制程生产线,年生产规模360万片。
尽管非控股方的地位使得长虹不愿多说,但企划部部长刘海中还是对这步战略充满信心。“液晶电视一体化设计、制造,也利于降低产业综合成本。”
除此之外,去年4月,长虹控股的虹视公司正式在成都启动OLED项目,据悉,该项目一期投资7.05亿元,二期总投资将达到50亿元,计划于2009年一季度建成投产。建成后,将形成年产1200万片(以1英寸计)OLED显示屏的生产能力。刘海中称之为“循道”,即看好一种前瞻性技术,便有意识投入,一旦产业时机成熟,便可以迅速规模化。
目前,长虹在OLED领域已有相应的发展规划,并取得了一定得成果。据介绍,OLED的发展依赖于有机材料的开发与改进,而发展等离子最重要的核心领域就是材料,在研究材料这一点上,OLED与等离子是相通的,所以长虹投资等离子实际上就是解决平板电视发展的材料问题。如果长虹在等离子上持续做上5、6年,那么这一阶段的技术改善与人才储备对将来OLED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一旦OLED发力,长虹就等于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占据了与国外企业比肩的先机。
如今,日立、先锋先后停止生产等离子面板,三星、LG也放弃等离子零售渠道,改投商用市场,全球只剩松下和长虹还在坚守等离子阵营。而在整个中国彩电业,一脚立足等离子全产业链条的建设,另一脚又积极迈向液晶模组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控制,同时关注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的也只有长虹一家,长虹的大平板战略布局初现。
刘海中告诉记者:长虹在等离子和液晶电视两大平板产品领域都实现了一体化设计、制造,有效降低制造成本,大大提升产品竞争力。通过屏、模组和整机一体化设计、制造,长虹可以发挥产业协同效益,对内实现产品标准化,对外实现产品差异化。一方面,形成更加准确高效的“产-供-销”执行机制,保持屏的状态与产品状态的相对稳定,有利于根据消费者需求迅速将新产品推向市场;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中间环节材料成本、生产成本、包装成本、物流成本、质量成本和服务成本等。
如今,虹欧、北京、韩国三地研发体系正围绕降低成本、提高发光效率、高分辨率和超轻薄化几个大方向进行技术研发。北京研发中心的技术团队也正致力于发光效率再提升的研发推进,到2009年底,长虹等离子将实现发光效率提升一倍,功耗降低一半的突破性进展。只要打开市场,长虹的大平板战略便有用武之地。
一个月前,长虹集团获得3000万四川省重大项目建设专项资金支持,用以发展等离子线。目前,绵阳等离子产业的集聚效应也已展现:以虹欧为带动,用技术吸引上下游厂商,甚至无偿吸引已经产业化的技术;如今, 响应国家平板战略布局的要求和振兴规划的精神,在长虹的带动下,绵阳等离子产业的集聚效应也已展现。2008年,长虹集团(本地)销售收入,依然占了绵阳工业总销售收入的30%左右。并且以虹欧为带动,上下游厂商正被自发吸引到绵阳来,有估算分析,长虹在彩电产业上的投资项目全部达产以后,将带动配套产业的发展,至少可以带动绵阳市500亿元以上的工业年销售收入增长。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