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金融分析师 |
昵称:注册了 |
发帖数:4791 |
回帖数:607 |
可用积分数:102678 |
注册日期:2008-08-20 |
最后登陆:2010-11-12 |
|
主题:关注风险 城投债发行大幅扩容存隐忧
在投资者不经意间,作为地方政府重要融资平台的城投债已成为债券市场的发行主力。来自中国债券信息网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全国共发行城投债64只,融资总规模达845.5亿元,而2005年至2008年底的4年时间,其发行的总量也只有1585亿元。这意味着今年前8个月城投债已占到过去4年发行总量的一半以上。
"今年城投债发行的量比较多,有可能在未来引爆风险。"在日前由太平洋证券和联合资信评级公司举办的中国城投债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财金司司长徐林明确表示,城投债发行规模空前上涨和地方政府负债超5万亿等因素有可能引发风险。央行统计数据也显示,全国有3800多家地方融资机构,管理总资产8万亿元,地方政府的负债已达5万亿元,负债规模急剧扩大。
城投债又称"准市政债",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一般是隶属于地方政府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作为发行主体公开发行的企业债券,多用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或公益性项目。在我国,由于《预算法》明确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因此,地方政府要想通过债券融资有两种选择:一是由财政部代理地方政府发债,如今年财政部代理发行2000亿元地方债;二是通过"出租政府信用"来发行"准市政债"即城投债。
2008年11月份以来,为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地方政府要求配套筹集1.2万亿元至1.3万亿元资金。除财政部代地方政府发行了2000亿地方债券外,城投债就成为地方政府解决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全国各地的投融资平台加大了城投债的发行力度,城投债现井喷之势。相关人士日前透露,近期仍有多家地方政府排队等待发改委审批发行城投债项目。
应该说,今年以来城投债对推动经济复苏和支持地方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潜在的风险依然不容忽视。"我们要关注规模过大引发的潜在风险。"徐林表示。
据介绍,城投债的隐患表现在其"包装"过程中。如《公司法》规定企业发行债券必须符合"累计债券总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额的40%",以及"最近3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1年的利息"等,但由于多数城投债发行主体并不能满足这些条件,因此部分发债主体在利润和净资产方面加入虚的成分,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偿债能力。此外,在城投债的具体发行过程中,"萝卜快了不洗泥"的问题也较为突出。以评级环节为例,背靠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与信用担保,城投债成为各信用评级机构竞相争取的"优质客户",评级机构出于维系市场份额、维护与地方行政部门关系等方面的考虑,很可能会放大在信用评级中政府担保的作用,提高对部分信用瑕疵的容忍度而出具"不客观"的评级结果,不仅使得城投债信用等级方面的信用承诺大打折扣,也给投资者埋下风险。
正是由于市场对城投债存在诸多忧虑,近期城投债发行利率持续走高。9月30日至10月12日,"09咸城投债"发行,总规模为17.5亿元,期限为10年,最终票面年利率高达7.60%。这无疑将加大地方政府的筹资成本,为日后的还本付息留下隐患。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迅速发展的城投债应该采取"疏"而不是"堵"的方式,通过逐步规范和创新性地构建地方融资平台,构建地方政府的"阳光融资"机制,以提高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的效能和资金配置效率,形成一种长期的、规范化的制度安排,为支持地方建设继续作出贡献。徐林也表示,发改委不会采取简单的"一刀切"应对方式来"停掉城投债",只能通过继续完善现行体制和法规,支持其在规范中不断发展。
债券市场业内人士表示,要解决地方政府的债务信用风险,首先要建立市场化的评级机制,使信用等级高的地方政府获得低息借款;其次,把城投债的项目收益预算与发债规模结合起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把信用记录与地方政府、主导发债的官员捆绑起来,有了现实的压力,他们在考虑发债时也会更加谨慎。
中央国债结算公司有关专家对记者表示,提示风险只是彻底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相关部门除了要严格规范债务融资之外,还要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比例,可以考虑建立包括市政债券在内的全方位地方政府融资体系,允许地方政府发行真正意义上的市政债券。所谓市政债,就是地方政府及其授权代理机构发行的、以地方政府信用为保障的有价证券,所筹集的资金主要投向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是西方国家地方政府一种成熟的债权融资工具。前不久,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在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仪式上也表示,目前大量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于地方财政偿债能力构成威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利用银行间债券市场,可以通过市政债的形式来保证地方融资。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