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中国石油供给安全受制于石油美元计价机制
2009-11-04 07:58:24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高级金融分析师
昵称:明天涨停
发帖数:20129
回帖数:1193
可用积分数:98351
注册日期:2008-03-23
最后登陆:2010-12-27
主题:中国石油供给安全受制于石油美元计价机制

  长期以来,美国国内的利率调整和汇率政策都会直接影响国际油价,至于如何调整,则要看美国国内经济利益以及美国全球利益的需要。

  美国国内利率调整和汇率政策直接影响国际油价

  美国为了缓解次贷危机所采取的利率调整和汇率政策,直接带来了流动性泛滥,引起了全球通货膨胀和美元持续贬值,导致包括原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油价在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推动下叠创新高,2008年7月达到历史最高点147美元。在金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的背景下,油价迅速一路下跌至35美元。

  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泛滥,而金融危机导致流动性不足;要解决流动性不足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从流动性泛滥到流动性不足的迅速转向,势必影响到实体经济并伴随着实体经济的衰退;要挽救濒临衰退的经济,又需要输入流动性。这种“熨平”经济周期的货币政策反映到石油价格上,流动性泛滥和经济的强劲增长导致原油价格暴涨;当流动性不足时,由于预期到实体经济衰退,石油市场又会受到计价机制的影响,导致原油价格暴跌。石油价格的暴涨与暴跌,凸显了石油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然而,在石油价格看似扑朔迷离的表象背后,有一只代表美国国内经济利益与全球利益的“有形之手”一直在不断地挥舞着。

  石油美元定价机制体现美国国家利益

  作为国际货币,美元事实上承担了全球交易媒介、价值储藏和计价单位三大职能。从交易来看,全球4/5以上的外汇交易以及超过一半的出口是以美元来计价的。从储藏来看,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2/3是由美元来充当的。从计价来看,在当前的国际石油交易中,几乎100%是以美元计价的,每年全球的石油贸易超过6000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0%。

  虽然美国没有宣布美元与石油直接挂钩,美元也不以盯住石油价格的方式维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但是,通过垄断像石油这样的大宗商品的交易计价权,就保证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这就是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与石油美元定价机制之间最本质的关系。

  得到这种地位的最大好处是美国可以从中获得发币收益,即“铸币税”。我们不妨以石油这种商品为例,来说明美国从中可以得到的好处:

  第一个好处是,美国财政部可以通过印刷美钞,在全球石油市场购买石油,也就是说,美国可以通过输出美元这一几乎不需要任何成本的虚拟符号,来换取石油这一真实资源的注入。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的一种特权,而这种特权正是通过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得到的。

  第二个好处是,美国可以根据国内经济利益和全球利益的需要来影响和控制油价。其中的道理在于,无论哪个国家,既然石油交易以美元计价,那么,只要购买石油,就必须要美元,这样,美国就可以通过国内的利率调整和汇率政策影响甚至操纵国际油价。前面讲到的全球美元计价的流动性泛滥或流动性不足,正是美国利用利率调整和汇率政策,维护美国国内经济利益与全球利益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石油美元定价机制符合美国长期利益

  美国国内的利率调整和汇率政策直接影响国际油价,反映出的是为了满足美国国内与全球短期利益的需要。美国又如何通过石油美元定价机制来满足其背后的长期利益需要呢?事实上,这次发端于美国次贷市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源,就与石油美元定价机制有关,其最终原因,在于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背景下金本位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作为全球基础货币的美元发行泛滥,导致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长期以来逐步走高。

  在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及其他主要货币与美元固定汇价脱钩之后,美国和全球货币供应量的上述约束机制便不再存在,各国倾向于滥发不兑换的纸币,加速经常性的通货膨胀,并导致汇价和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剧烈波动,不断加剧全球的流动性过剩。全球流动性过剩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不平衡发展和社会资金大规模跨境流动结合在一起,导致严重的经济增长过度和过热,出现全面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形成巨大的经济泡沫和资产泡沫,各种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飞速上涨,加工业或制造业的企业收入受到严重挤压,全球经济步入了一个不可持续的畸形过度扩张之路。不仅如此,在金融领域,金融资产与金融市场交易的规模高速膨胀,普遍触发了量大而又旺盛的金融投机活动和投机泡沫。美国房地产领域中量大而又活跃的次贷活动、复杂的衍生品投资和信贷泡沫的发展,正是这种投机活动和投机泡沫的典型表现。

  由此,我们就容易理解石油美元定价机制对于美国维护其国家利益的重要性以及这种机制背后所隐藏的美国在全球的长期利益。既然美元可以通过美元石油计价机制不断转弱并不断贬值中得到好处,在货币供应量缺乏金本位制约束的情况下,不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当然符合美国在全球的长期利益。这样就不难回答为什么在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灭以及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格林斯潘会主导美联储实施将美国基准利率削减到1%的货币政策,让低廉的资金成本推动人们大量举债和信贷过度膨胀,引发严重而又广泛的流动性过剩。从短期来看,这种货币政策能够达到刺激美国国内经济的目的;从长期来看,这种货币政策符合美国在全球的长期利益。至于是否会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在利益的驱动下,这并不能成为美联储制定货币政策的首要出发点和需要考量的最重要的决策变量。

  我国石油供给安全受制于美元汇率长期走低

  以美元作为国际石油交易的计价货币,对美国来说,汇率高低并不重要,但对中国来说并非如此,因为我们需要用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后在国际市场上购买石油。我们知道,即使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没有发生变化,美元贬值也会造成每桶石油的美元价格上涨,购买同样数量的石油,自然就要支付更多的美元。

  历史地看,美元汇率长期是走低的,这当然与美国长期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自1973年以来,也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不久,国际原油价格与美国汇率之间就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美元汇率持续走低,成为国际油价暴涨的重要原因。例如,2001—2006年美元指数下跌了13%,同期国际原油名义价格上涨了170%。

  影响我国石油供给安全的因素主要是价格和数量。对中国来说,数量是刚性的,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近一半;价格则最敏感,只要美元作为石油定价货币的机制不改变,美元汇率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影响就始终存在。

  我们还应该从这次金融危机中看到,美国政府长期以来为了满足民众的愿望而偏好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房贷政策。美元发行与黄金脱钩,货币供应量的约束机制就已弱化;美元转弱并贬值,使货币供给约束机制进一步松动;政治家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更是使货币供给约束机制进一步松动有增无减。这几种合力的共同作用,无疑会让美国政府难以摆脱货币供应不断膨胀、刺激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的长期性内生倾向。认识到这一点,对于防范美元汇率长期走低导致油价走高带给我们的不利影响,无疑是重要的。

  由此,我们得到如下几点启示:第一,通过直接获得石油开采权而在可能的情况下避开美元交易。第二,通过货币互换或产品互换而在可能的情况下获得石油。第三,世界经济还会重复通胀—通缩这样一种循环过程,油价大起大落是必然的,因此,要善于在低油价时期获得石油或石油资产。第四,美元长期贬值符合美国国家利益,加上石油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长期来看,未来超高油价是可能的,因此中国将不得不面对高油价的挑战,实现石油的有效替代必将是一项战略选择。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