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高级金融分析师 |
昵称:明天涨停 |
发帖数:20129 |
回帖数:1193 |
可用积分数:98351 |
注册日期:2008-03-23 |
最后登陆:2010-12-27 |
|
主题: 地产生死局:万亿资金缺口下的百家公司生存
让地产商先死,还是让地产商“拖累”的银行先死?房地产这个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会否在这个晚春戛然熄火?宏观调控、信贷缩紧、融资困难,资金依赖度非常高的房地产公司,从未面临如此严峻的挑战。To be or not to be? 46%地产股债务风险大 4月16日,央行公告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6%,这是今年内的第三次上调。而在去年,央行连续6次加息,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银行信贷的门槛已经越来越高。 “房贷上保个人按揭,压开发贷;开发贷上保大砍小”,已经成为银行对待地产商态度的真实写照。而在资金收入端,随着去年9月“第二套房贷款首付比例不得低于40%”措施出台,以及目前相对高位的房价,让持币待购者众,开发商资金回笼压力骤增。 而一份份披露出来的年报,也让市场心惊。二三流地产公司每况愈下,如东方银星(600753行情,股吧)(600753.SH)账上仅有57万元现金,ST中福(000592.SZ)资产负债率高达181%。一线地产公司也疲态尽现:富力地产(2777.HK)净负债权益比高达136.5%,万科A(000002.SZ)长期借款也达到163亿元,占总负债的24%。 理财周报此番详细分析了所有A股地产上市公司的财报,发现有46%的地产股有巨大的债务风险,18家公司“命悬一线”。此外,已经披露一季报的95家地产公司中,有51家公司一季度筹资活动现金流为负值。“悲伤的”卢志强和他的泛海建设(000046行情,股吧)(000046.SZ),以-6亿元倒数第一。 地产商四处“找钱” 本期理财周报记者特意连线了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以及房地产行业首席首席分析师张宇和方焱。 正如张宇所说,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中60%-70%甚至80%以上都是银行的钱,即便项目实现了销售,其中60%以上的钱还是银行的。地产商今年的主题就是“找钱”,其中包括找PE。 3月29日,泛海建设公告称,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8亿股募资65亿元,主要投向其整体上市收购的土地项目。而仅仅在3个月前,泛海建设向大股东定向发行3.8亿股购买房地产资产。但此次增发能否获批仍是未知数。此前,中国证监会通知要求,对房地产公司借壳上市、再融资实行更严格的审核制。 过去两年的牛市,让行业龙头万科从资本市场融得174亿元资金。这次,万科还能从资本市场以及其他渠道顺利“找钱”吗?至少易宪容不乐观。“股市的严重下跌,让开发商融资困难,造成开发商不能便利地获得企业所需资金。”面对血淋淋的现实,无怪恒大地产推迟香港上市。 地产股投资高度谨慎 理财周报曾在去年8月——其时仍是牛市,做过一期“地产股牛榜”。当时,我们考察了79家公司5年的数据。实际上,本期主题也重在分析地产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从几个方面判断其抗风险的能力。我们选取的指标主要包括土地储备、现金流、偿债以及融资能力等。 比如土地储备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说此前上市公司的竞争重点在土地上的话,那么在货币紧缩的背景下,大量的土地储备若得不到及时开发(同时面临价格造成的需求压力),将面临极大的资金压力。 还是举恒大地产这个例子,该公司为扩大上市融资规模,2007年一年间土地储备膨胀近8倍。高价拿地、IPO申请失败,4578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成了恒大地产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对于地产股的投资,今年初一直唱多的机构也出现了分歧。“黑色星期一”和近期的市场大幅调整,让地产股集体堕落:万科上周五下探最低价19.8元、南京高科(600064行情,股吧)已然跌破净资产……长期的趋势谁也不能判断,通胀压力和货币紧缩影响下的短期操作,恐怕还是观望为好。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