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
昵称:大牛股 |
发帖数:112625 |
回帖数:21876 |
可用积分数:99881120 |
注册日期:2008-02-23 |
最后登陆:2025-07-29 |
|
主题:老鼠仓潜规则探秘:基金经理手握巨资诱惑大
深圳基金“老鼠仓”事件引发了“灭鼠风暴”,监管层抽查范围已从基金经理扩展至券商、基金投资研究人员,甚至一些商业银行、信托、保险公司中的资产受托人员都在检查之列。
这不是第一次,自从基金业在中国发端,“老鼠”和“打鼠”便从未断绝,行业声誉屡受其损,投资者亦屡受其害。今年大案频发,举国震动,在“老鼠仓”已被刑法纳入罪责范围的当下,但因涉及“复杂的利益协调”等因素,如何根绝“老鼠仓”仍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大悬念。
“老鼠仓”潜规则
早7点50刚过,陈刚(化名)就来到他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办公室内,顾不上脱掉外套,便一头扎进了摆放在办公桌上的各类财经报纸中,了解这些信息是为了在早晨的例会上和研究员沟通做准备。
作为某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陈刚感觉到了公司正在发生的变化。最近几天,公司要求他上报包括旁系亲属在内的所有亲属的身份证号和证券账户信息,并被告知,他所用的电脑将每隔一分钟截取屏幕上的信息,保存一次。
此外,交易时间除了上缴手机外,个人电脑一律不准带进公司,公司电脑的U盘端口也将被贴封。随着公司监控级别的提升,陈刚开始在其MSN的签名上写到,“聊天记录、电话均已被监控,记录将被保存,各位朋友,不该问的,请别发问!”
“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陈刚无奈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自查已经开始很多天了,他们这些基金经理更是受到了“格外的照顾”。这次对基金行业的监管风暴来源于近日发生在深圳的“老鼠仓”事件。主角是两家基金公司的3位基金经理,他们涉嫌利用非公开信息买卖股票的行为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随后,包括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的基金公司开始进行自查以应对监管层的突然检查。
11月23日,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老鼠仓”严重损坏了投资者的利益,监管层不仅将对基金公司进行检查,还会把检查对象延伸至证券公司。该人士称,深圳“老鼠仓”事件已经引起了有关领导的极大关注,可以说,中国金融业将掀起一股针对内幕交易的整顿潮。
此前不久,中国证监会、上海交易所在上海组织召开了一次全国108家券商和数十家基金风险控制及IT业务代表参加的座谈会,证监会市场监管部有关负责人和上交所技术中心、市场监察部相关人员到会。
据称,此次会议主旨是对刚刚结束的全国风险控制业务检查作总结,而证监会官员在会议期间多次提及要求各个机构加强内部防火墙建设,杜绝“老鼠仓”。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