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基金热销之际 股市见顶之时?
2009-12-07 16:25:53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高级金融分析师
昵称:小女子
发帖数:13443
回帖数:1878
可用积分数:5913365
注册日期:2008-03-23
最后登陆:2024-11-07
主题:基金热销之际 股市见顶之时?

今年基金的销售明显好于去年,新基金前11个月发行规模已超过30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以上。其中出现了两轮基金热销,一轮发生在今年6月下旬到7月,另一轮发生在今年11月中旬,而两轮销售热潮恰好都是在股市上涨到阶段性顶部的时候。

  业内专家分析,基金销售出现这种“靠天吃饭”现象有一些巧合的因素,但更多的是由于目前基金销售中过于看重历史业绩而造成的,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热销密集诞生大基金

  基金热销最明显的表现是在新基金的销售上,绝大多数大规模基金都是在两轮基金热销阶段诞生的。

  本报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新发募集规模超过80亿元的大基金一共有8只,除了创新型基金长盛同庆以外,其他7只大基金都受益于这两轮基金热销。

  今年7月份,先后有汇添富上证综指、华夏沪深300两只大基金成立,成立规模分别为90.98亿元、247.72亿元。今年8月份成立的博时策略、嘉实回报和易方达沪深300,其实主要规模都是在7月下旬股市阶段性顶部时发行的,3只基金分别募集了88.03亿元、101.04亿元和167.46亿元。

  进入11月之后,两只大基金的成立引人注目,分别是募集189.25亿元的深100ETF联接基金和募集86.36亿元的广发中证500。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这两只基金都有一大半的规模是在11月16日到24日股市大幅上涨到阶段性高点时销售的,随后市场出现大幅下跌。

  除了上述大基金的成立以外,其他新基金在这两个热销时期发行量也普遍放大1到3倍,而老基金的持续营销也有不错的成绩,仅嘉实300这一只指数基金就在6月下旬到7月底之间新增了50多亿份的规模。

  据统计,在这两轮基金热销阶段购买的新基金规模大约有1200亿元,占到了今年前11个月新基金发行规模的接近40%。

  来自银行客户经理的信息也印证了基金热销的时间。“今年7月份最好卖基金,能够超额完成2倍以上的销售量,在11月中旬也比较好卖,不过比7月份的销售还是要差一点。”有银行客户经理这样评价今年以来的基金销售。

  热销之后股市暴跌

  事实上,今年以来的两轮基金热销都在股市阶段性顶部出现前的一段时期,紧跟着的是股市暴跌。

  今年6月下旬股市接连创下今年以来指数高点,基金销售逐步热起来;到了7月的第一个交易日上证指数突破3000点大关,更加刺激了基金的销售,随后的一个月左右时间里,新老基金的销售都呈现出火爆景象,但8月份股市的暴跌随即“浇灭了基金热销的火焰”。

  据悉,今年8月份上证指数下跌了21.81%,一举跌去了今年6月和7月两个月上涨的成果,留下了上证指数3478点的高点至今没有被突破。

  今年11月中旬基金的热销更多是受益于小盘股的大幅上涨。代表小盘股表现的中证500指数在今年11月5日就突破了7月底的阶段高点,随后进一步上涨,到了11月23日已经比7月底高出了12%左右,与此同时,上证指数也突破了3300点,刺激了新基金的热销。

  和今年8月份的情况一样,基金热销之后股市出现了一轮暴跌,从11月24日到27日的4个交易日上证指数最多下跌了接近300点。

  业内人士分析,A股市场今年以来多次以暴跌来结束一段股市上涨的行情,当股市连续上涨,市场和基金销售情绪高涨之时,往往容易碰到股市的阶段性顶部。

  难以走出的怪圈

  股市涨到了很高的时候,基金才热销起来,随后市场就出现急剧性变化,这一怪圈中国基金业多年来始终难以突破。

  早在2007年10月,在新基金发行和老基金持续营销最火的时候,恰好是市场的顶峰期。2007年10月11日,广发聚丰打开申购当天有600多亿元资金前去申购,创下单只基金持续营销单日申购规模新高;2007年10月15日发行的上投亚太QDII吸引了1162亿元的资金前去认购,是新基金认购资金量最大的一次,该基金最终配售了300亿元;第二天上证指数就创下了6124点的历史新高。

  一次又一次的基金热销恰逢股市阶段顶部,已经伤害了新基金投资者的积极性。据悉,今年6月下旬到7月成立的新基金,大多曾经出现过跌破面值5%以上的现象,有的甚至下跌超过20%。

  有基金公司市场负责人分析,今年7月份基金的热销和2007年9月到10月的基金热销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蓝筹股连续大幅上涨,基金的销售情况节节升高,然后股市突然遇到下跌的行情,然后基金销售比下跌之前困难很多。

  这种现象是巧合还是必然?有分析人士认为,8月份的股市下跌最大的原因在于流动性收紧,和基金热销基本重合,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另一位基金分析师则认为,买基金的投资者过分看中历史业绩来选择基金,历史业绩越好,银行客户经理越容易说服投资者购买基金,这才是导致基金热销总是赶上股市阶段性顶部的根本原因。即使没有流动性紧缩,股市8月份进一步上涨,基金的销售有望更加火爆,也很可能出现热销碰上阶段性顶部的现象。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2009-12-07 16:26:21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2
 
 
头衔:高级金融分析师
昵称:小女子
发帖数:13443
回帖数:1878
可用积分数:5913365
注册日期:2008-03-23
最后登陆:2024-11-07
表面上风平浪静,却掩盖不了岁末基金公司人事涌动着的变动暗潮。

  如果说基金业人事变动在年终岁末是“暗流涌动”的话,那么回首即将过去的2009年,则可谓“如火如荼”。仅从基金经理变更来看,涉及基金只数之多、波及公司范围之广就前所未有。

  越演越烈的“跳槽”风,已经成为横在年轻的中国基金业面前的一道坎。然而,每个个体的去留背后,都是其理性的选择,很难评判,谁对谁错。

对于基金业畸形的高流动性,或许应该给予更多的是制度上的反思。

  人事变动暗流涌动

  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年终奖一发,谁又该跳槽了!”成为不少基金公司高管头疼的问题。现实则是如此,有心“跳槽”的员工,已经开始寻找下家,等待丰厚的年终奖到手,另谋高就。

  年终考核的业绩压力,无疑成为人事变动暗流涌动的一大原因。

  “公司对基金经理的考核很简单,就是要求每年同类型基金排名进入前二分之一。”上海一银行系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感慨,“考核指标看起来似乎很宽松,但每年都进入前二分之一,谈何容易?”

  据记者了解,上述年终考核指标并不是特例。而事实却是,统计2007年以来主动型股票和混合基金业绩发现,在2007年前成立的70只主动型股票基金中,仅有5只基金的业绩自2007年以来连续三年均排在了前二分之一,占比仅达7%。

  “如果管理的基金一年业绩落后问题不大,但如果持续排在末尾,则很可能被公司‘劝退’。趁早寻找下家,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上海某基金公司投资总监表示。

  除投研人员,市场部也是基金公司人事变动的重头。“为了年底冲规模,公司加大了考核力度,甚至对销售业绩进行每日排名。”南方一家基金公司的区域销售经理感慨,“来年一定要换一家业绩考核压力较小的公司。”

  与主动跳槽的相比,被猎头“猎”上另谋高就者,不在少数。

  “猎头的电话基本上是每周两三个。”今年来业绩表现不错的一合资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表示,“如果能够有更好的平台,为什么不跳呢?”

  此外,基金产品审核市场化改革又进一步,则使得一些基金公司高管在兴奋之余,不免增加了几分担忧。

  据了解,证监会基金部将对基金产品实行分类审核制度,在分类审核方式下,基金公司可以同时申报不同类别的产品。按照四种分类模式,一次申报的产品可以达到两个甚至更多,基金产品的申报数量明年有可能因此骤然增加。与此同时,证监会简化成熟产品的审核程序则会大大加快产品获批的速度。

  上海一合资基金公司副总表示,今后新基金发行肯定会更加火热,再加上明年新基金公司可能集中扩容,那么基金业人才短缺的情况会更加凸显,特别是投研人员,会越来越紧俏。

  在暗流涌动的人事变动背后,未雨绸缪者也不在少数,基金公司年末招聘异常火热。仅从近期发布的招聘信息来看,就有来自工银瑞信、益民、长盛等基金公司提供基金经理岗位,管理方向包括股票基金、债券基金、QDII和专户理财等。此外,多家基金公司还发布了高级机构销售经理和片区销售经理等招聘消息。

  “紧箍咒”难阻变更潮

  如果说基金人事变动在岁末是暗流涌动的话,那么回首2009年不到一年的时间,基金人事变动则可谓“如火如荼”。仅从基金经理变更来看,涉及基金只数之多、波及公司范围之广就前所未有。

  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12月4日,今年来共有130余只基金迎来了自己新的“掌门人”,也就是说,每4只基金中就有1只基金更换基金经理,涉及现有60家基金公司中的41家,这意味着,超过三分之二的基金公司都有基金经理变动岗位。

  同比的数据是,在基金经理变动频繁的2007年,共有73只基金变更“掌门人”,2008年,这一数据上升为116人。由此可见,无论是大牛市的2007年,还是大熊市的2008年,基金经理变动都不如今年剧烈。

  出乎意料的是,今年以来有4家基金公司旗下有5只以上的基金变更了基金经理,其中,北京1家大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变更涉及基金只数最多,高达10只,另一家北京的大型基金公司为6只,而深圳两家大型基金公司分别为7只和8只。

  另一组令人惊讶的数据则是,据WIND资讯统计,上述127只基金历任基金经理人数平均多达4人,而每位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期限仅为1.37年。

  纵观今年来单月基金经理的变更情况不难发现,4月份基金经理变更率急转直下,仅有6只基金变更了基金经理,为今年来基金经理变更最少的一个月。值得注意的是,4月1日,《基金经理注册登记规则》正式实施的日子。

  《规则》发布之初,在业内人士看来,上述做法同时刹住了基金跳槽的两头和三个当事方。对于跳槽当事人、离职公司、入职公司都做出了强力约束,并将投资管理人员变动情况与基金公司新业务申请进行了挂钩。

  然而,仅仅1个月之后,基金经理变动再次由“平静”趋于“躁动”。5月份,有13只基金变更基金经理,6、7月份在10只左右,8月份则上升至14只,9月份更是高达25只,创下今年之最。

  目前看来,这个被称为基金经理“紧箍咒”的新规,并未阻止基金经理的变更潮。

  2009年频繁变更的基金经理背后,大致演绎着几种故事。

  首先是转投私募的故事,原交银施罗德旗下的明星基金经理李旭利和郑拓先后离职,不久后均高调进军私募。

  其次是高升的故事,如原华宝兴业基金经理魏东就于近期正式挂帅国联安投资总监。

  然后是内部调配的故事,如汇添富成长焦点原基金经理袁建军于7月29日公告变动,新的岗位便是汇添富专户投资部总监。

  此外,还有与公司投资理念不合跳槽的故事。南方一小型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于今年辞职,其主要原因则是公司条条框框太多,高层甚至直接插手投研,而公司公告却是病退。

  另有业绩考核未达标被迫跳槽的故事,涉嫌老鼠仓离职的故事……

  众多基金经理变更的故事愈演愈烈,基金经理“跳槽”风,已经成为横在年轻的中国基金业面前必须面对却难以轻松迈过的一道坎。

  高流动性背后的反思

  每个个体的去留背后,都是其理性的选择,很难评判,谁对谁错。然而,对于基金业畸形的高流动性,或许应该给予更多制度上的反思。

  在上周举行的第八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上,博时基金总经理肖风表示,公募基金目前的制度设计,确实很难跟基金经理说“这是你一辈子的事业”,人才流失是业内每个公司最头痛的问题。

  在肖风看来,按照现行制度,基金公司是不能对员工进行股权激励的,这正是基金经理流动频繁的症结所在。

  肖风的观点并不是个例,参加第八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的多位专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现行的管理制度严重制约了基金经理的从业选择,业界急需基金管理制度上的创新。

  已经成功转型为私募合伙人的原明星基金经理李旭利认为,在基金业大发展之后,业内在利益分配机制和员工持股问题上产生了冲突。“对于一个从业多年的基金经理来说,实现10%的年收益问题不大,如果有几百万的积蓄,投资收益就超过了年薪,谁还愿意在基金公司里拼命。”

  事实上,为了培养优秀的投资人才,各公司都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每年大批骨干人才的离开让公募基金变成了培训基地,明星基金经理“奔私”的名单,不断地拉长。

  在好买执行董事、总经理杨文斌看来,基金公司的一对多业务极有可能演变成“黄埔军校”,批量孵化出未来的私募基金经理。杨文斌认为,私募基金经理的成功,有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优良的历史业绩,一个是认同他、追随他的粉丝群体(高端富人)。相信不用太长的时间,那些TOP10的一对多基金经理们就会成为追逐的热点,漂亮的业绩、现成的成熟客户,都会帮助他们从容地完成由“公”到“私”的转身。

  “如果不出台股权激励,让基金经理感到‘有盼头’,行业的极端不稳定性还会持续下去。”第三方基金分析师认为。

  然而,基金业内的股权激励制度讨论已经几年,时至今日,统一的意见和实施方案仍然没有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基金公司还没有上市,因此股权激励的定价问题是个难题。此外,股权激励到底是全员持股,还是核心投研人员持股,大股东与管理层在股权激励问题上能否达成一致,这些都是横在基金股权激励道路上的难题。

  此外,有基金分析师认为,目前基金业带有一定的专营性或垄断性,员工持股首先应放松这个行业的管制,让更多人进来,降低门槛,这样实施股权激励才能够让社会更容易接受。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