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中国建筑短寿现象严重 科学发展迫在眉睫
2010-04-11 11:48:53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高级金融分析师
昵称:新手来了
发帖数:10307
回帖数:1341
可用积分数:180790
注册日期:2008-03-12
最后登陆:2010-11-14
主题:中国建筑短寿现象严重 科学发展迫在眉睫

  [提要]当下中国呈现的“建筑短寿”,建筑质量差不是主因,楼倒倒楼脆脆是有,放在总体建设量当中对比,那是相当的少。我注意到有“分析人士”说,“建筑短寿”与我国拆新建新现象普遍、规划赶不上变化、建筑本身的质量不高等因素有关。
“中国建筑寿命仅30年”的消息很有爆炸性,虽然说的是平均寿命,但这种平均给人不安,比方说如今购新房的有关证件上都有“产权”50年、70年等标注,30年的“平均寿命”,就等于告诉消费者你这房子没准儿没等住到期,就报废了。当然,消费者相信政府,因质量问题报废的,政府一定会同开发商给个有含金量的说法,但政府也相当“吃亏”——且慢,别按照这个思路想下去,因为这个思路是被误导了。

当下中国呈现的“建筑短寿”,建筑质量差不是主因,楼倒倒楼脆脆是有,放在总体建设量当中对比,那是相当的少。我注意到有“分析人士”说,“建筑短寿”与我国拆新建新现象普遍、规划赶不上变化、建筑本身的质量不高等因素有关。这些说法好理解,其实就是个罗列,够不上什么真正的“分析”。真正的分析应该站在平面上“放眼”,这样才能想清楚谁吃亏谁受益。我这里说的“吃亏”有两层意思,一是楼市消费者会有前面说的那种担心,“吃亏”多半是心理折磨,而且这种折磨持续好多年之后,难说就因积虑太多产生不幸福感;二是政府、国家层面的吃亏,这极有可能是真实的、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地方政府这几年对城市“翻建”少有前瞻性规划,相互攀比间,都爱戴着“国际都市”的帽子去装饰自己的建设,而“建筑短寿”,基本就是这样形成的——这才是主因。因为没有科学发展的好思路,又因为没有地域建设前瞻,再因为不能在经济腾飞形势下“落后”,国家的钱,就被人为地、成倍地消耗了,而这种消耗目前没被官方普遍承认,于是,“建筑短寿”就以写真的方式出现,提醒国人。“吃亏”与吃亏之间穿插的,还有个非常难解的问题,就是“谁受益”。如今各地城建,一般打出的招牌是“人民受益”,说的是城市建设好了,百姓就更舒适了更幸福了,但这里有一“链条”,城建的盲目,使原本有更长寿命的建筑提前寿终正寝,再建就是再动财政再筹资金,新建筑从土地到原材料到最后的成品走向,都得按新的市场规律“做局”,买单的,不是百姓是谁呢?财政的主干是税收啊。到底谁受益呢?

我们随意拿个例子来说事儿。南昌的地标建筑五湖大酒店前阵子被炸掉了,这幢楼只用了13年,不是建筑质量问题,是人家要把“4星级”变成“5星级”。

“建筑短寿”是人祸——我们若以这个命题为出发点进行“分析”,寻找出来的关于工期、质量、监管等种种弊端,就有可能有了具体的“据点”,虽然,按目前“气候”,找到“据点”不一定就意味着能铲除“据点”。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