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高级金融分析师 |
昵称:明天涨停 |
发帖数:20129 |
回帖数:1193 |
可用积分数:98351 |
注册日期:2008-03-23 |
最后登陆:2010-12-27 |
|
主题:“穹顶”暗示了中国建筑势力的崛起
在日前于水城威尼斯举行的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颁奖典礼上,中国美院建筑学院院长、著名建筑设计师王澍以“衰变的穹顶”(Decay of Dome)获得了特别荣誉奖,成为了首位以个人名义登上这项世界第一大建筑展领奖台的中国建筑师。这也是中国继8年前“长城脚下的公社”项目获双年展“建筑推动大奖”后第二次获奖,值得一提的是,王澍也是该项目的参与者之一。
“穹顶”暗示着一种相聚的可能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是当今世界建筑界最重要的展事。本次双年展主题为“人们相遇于建筑”,而王澍的获奖作品“衰变的穹顶”以木头为材质搭建了一个亦中亦西、兼具中国东方文化旨趣和西方宗教建筑特点的建筑。作品搭建方式吸取中国传统建造方式,形式特点采用西方穹顶结构,类似于十字架的构件,给作品增加了思考的空间,在似像非像之间,形成一种文化交融的美感。
评审团给予“衰变的穹顶”的评语是:作品轻盈、简洁,且具备移动性,可以快速搭建与拆卸,对环境不会造成负担。
“衰变的穹顶”由许多微小的木条搭建而成,“穹楼”状的空间正暗示着一种相聚的可能,人们可以在这里与建筑相遇,与建筑展的主题十分契合。巧合的是,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海报上所绘制的罗马万神庙本身就是一个以穹顶大厅为中心的集中式建筑,也是以“圆”为主导风格的建筑。谈到设计理念和初衷时,王澍解释:“可能在大多数人眼里,‘穹楼’是西方建筑特有的形式,我的建筑虽然在外形上借用了这个西方建筑传统形式,但我在搭建方法上却渗透了很多中国建筑的手法。”
王澍是在中国土生土长、完成建筑教育的建筑师,此次获奖暗示了中国建筑势力的崛起。
中国建筑需要从自己的根源出来
王澍多年来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运用到当代建筑中,实验着中国建筑的本土化和传统建筑的当代化,他强调思考性,将当代艺术、人文思考、建筑学尤其是建筑的营造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具很强人文性的建筑语言。他的建筑实践包括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世博会宁波馆单体建筑、宁波美术馆等,还曾与中国美院院长许江一起,以作品“瓦园”参展第十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当代的建筑理想。
作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建筑师,王澍对身处中国本土建筑教育环境的建筑师提出了几句箴言:“我觉得年轻建筑师要更加重视建筑的原创话题。普遍来看,中国的建筑师往往对真正原初的创造性概念比较模糊,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参考着已建成的作品和方案,在模仿中思考。”在王澍看来,诸如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此类的建筑展用意并不在展示完成的建筑,它重视的是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中国建筑是世界上传统延续最长的建筑体系,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对于传统的创造性保留正是中国建筑的原动力。“我觉得未来的中国乃至亚洲的建筑,都需要从自己的根源出来,延出原创性的努力。”王澍说,“我们的建筑业需要的是批判的创造,建筑传统需要的是进取的保护。”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