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高级金融分析师 |
昵称:明天涨停 |
发帖数:20129 |
回帖数:1193 |
可用积分数:98351 |
注册日期:2008-03-23 |
最后登陆:2010-12-27 |
|
主题:中国建筑缘何短命? 盘点天价建筑的非正常“死亡”
中国建筑缘何短命?
一个个极端案例的背后,隐藏着房地产业普遍的建筑质量隐忧。一位资深验房师曾告诉记者:凡是经他检验过的房子,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此话虽有夸大其词之嫌,但却不无警示意义。
在房价暴涨的时代,花尽自己的积蓄,啃光父母老本,换来的房子竟还不能保证基本的质量,确实是一件很令人气愤的事情。若想建筑“不短命”,首先要保证房屋的质量过关。确保建筑物质量,不能只寄希望于开发商自律,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完善建筑检查验收程序,严格监督问责机制,把问题建筑消灭在萌芽状态。
规划朝令夕改
比“豆腐渣”还让建筑寿命短的另一个原因是拆了又建建了又拆的政绩工程大行其道,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和连续性。
网上曾经流传一个笑话:推倒一座房子,又重新建起一座房子,轻松两下就创造了双倍的GDP。更有网友感叹:“买一套房子,贷款还完,差不多也该拆了。”网友的这些说法虽然偏激,却是有实实在在的例证:
据报道,今年2月,曾是南昌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的四星级酒店五湖大酒店在爆破声中倒下,该酒店建成于1997年,只服务了13年,而爆破之后原址建一座五星级酒店,只为多一颗星;海南建造不足10年、高达131米的“千年塔”,因为城市规划更改惨遭拆除;武汉马湖新村小区400多套入住不足5年的住房面临整体拆除;福建一所投资1500万元的小学只用2年就面临拆迁;扬州刚入住不久的两个小区被政府二次出让土地使用权要拆除重建……
以上这些建筑被拆除,大多都有一个看起来很合理的理由:城市规划发展的需要。可以说,很多城市建筑的“短命”是“短命”的城市发展规划的结果。目前,国内很多城市的规划缺乏连续性、前瞻性,很多城市规划只是未来10年、20年的发展规划,规划变动频繁。甚至有的城市换了一届领导就重新搞一次城市规划,陷入了“领导一句话就变”的规划怪圈。
城市规划朝令夕改的背后是政绩工程的大行其道。很多城市建筑被拆是地方政府在发展的口号之下进行的,房子大拆大建、拆旧建新,一方面表面上展现城市快速发展,体现官员政绩;另一方面可以拉动经济发展,带动GDP增长,最简单的可以带动水泥、钢材等行业发展,更别说在拆建中土地交易带来的巨额财富。于是,在“经营城市”的口号下,“年轻”的建筑们被一个个拆除了。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刘志峰认为,从实质上遏止中国建筑的“英年早逝”,就要切实改变一些地方“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橡皮擦擦,最后能不能实施,全靠领导一句话”的做法,强化城市规划的严肃性,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的执法力度。
一方面我们应承认城市化进程中短命建筑产生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短命建筑”所揭示的问题。实际上,盲目拆迁导致的短命鬼可不只是建筑,道路、桥梁等各种公共工程不都出现了么?各地隔段时间都要出现所谓的“第一爆”,建得好好的大楼被炸掉为某些规划腾位置。而民众对“短命建筑”的误读也绝非毫无理由,他们认为是建筑本身的质量问题导致建筑寿命短,虽然是误读,但这一误读恰恰反映了民间的直观印象:这两年“楼歪歪”和“楼脆脆”见得还少么?中国建筑业一直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政府的盲目拆迁和盲目建筑,一是国内房屋自身建筑的质量问题。这二者看似属于不同指向的问题其实有内在联系,因为政府行为中最受诟病的是两种情况,一是为了经济发展和“土地财政”大拆大建;二是大量政绩工程。前者赶时间赶进度,拆迁凶猛,建房也凶猛,自然免不了出现某些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后者也是为了某些领导的政治前途而造的短期工程,快上快下,自然也谈不上有什么规划,某些政绩工程完全就是面子工程,质量如何自然也是可想而知。
相关链接
中国建筑平均寿命30年?
《中国日报》报道称,相比中国的25-30年的平均建筑寿命,发达国家建筑,像英国的平均寿命达到了132年,而美国的建筑寿命也达到了74年。对比之下中国数值实在令人汗颜。
决定建筑寿命长短的因素除了规划设计和建筑质量以外,更重要的还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态度,即人们能不能理性地对待已经使用一定年限的“老屋”。按照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现实生活中,中国“短命建筑”案例却屡见媒体。
英国建筑
平均寿命可达132年
英国建筑平均寿命可达132年,居世界首位。在英国,“百年老屋”随处可见。不仅建筑质量受到高度重视,规划、设计也经过详细论证。同时,英国非常注意对建筑物的维护、加固和病害处理,以延长建筑使用年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法国建筑的平均寿命是102年,而欧洲大部分国家建筑的平均寿命为80年,即使设计更新较快的美国建筑寿命也达60年。
欧洲的城镇,对于旧建筑的拆迁总是慎之又慎,尽量修缮是他们对待建筑的思维方式,欧洲古城的风貌得以保存正缘于此。在欧洲国家,百年以上老建筑比比皆是,甚至1000多年的建筑也不罕见。许多老建筑在显要位置用醒目的阿拉伯数字标注着建造年代,说明当时的建造者对它能够经久耐用、世代相传充满自信。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