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金融分析师 |
昵称:股市密码 |
发帖数:4589 |
回帖数:427 |
可用积分数:181802 |
注册日期:2008-06-29 |
最后登陆:2010-11-09 |
|
主题:中国建筑“短寿”的不良基因何在
2006年10月,青岛市著名地标青岛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仅20年;2007年1月,曾经的西湖边最高楼浙江大学原湖滨校区3号楼被整体爆破,建成仅13年;2010年2月,南昌的著名地标五湖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仅13年;2010年5月,位于北京建国门黄金地段、建成刚20年的地标凯莱大酒店宣布将停业拆除。翻阅近年来的新闻报道,记者整理了这份并不完整的建筑“死亡名单”。事实上,除了这些引人关注的地标性建筑以外,还有大量普通住宅,在建成后不长的时间内就因为各种原因被提前拆除,其数量无法统计。(11月1日《人民日报》)
有道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生物界新陈代谢、优胜劣汰的规律,在城市建设领域其实也同样适用。对于城市发展而言,“拆”其实不必是个禁区,即便是国外的一些发达城市,也同样存在拆除过时建筑、规划建设新建筑的情况和需求。近日美国苹果公司征地拆迁遭遇钉子户,就是其中一例。
不过,中国建筑“青壮年”的非正常“死亡”,恐怕并不能因为咱还是发展中国家就被视作正常现象。据统计资料,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建筑的平均寿命也有74年,作为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中国的建筑在多产的同时,平均寿数却只能持续25-30年,不仅不到美国建筑寿命的一半,甚至连英国建筑寿命的零头都不及,如此英年早逝,的确令人唏嘘。
当然,对于人而言,长寿有长寿的道理,短命有短命的原因。比如不注意饮食健康与生活习惯,短命的概率当然要大过长寿;而在一些长寿之乡,空气好、水质优往往都是共同的属性。人如此,建筑亦然。那么,中国建筑短寿的不良“基因”究竟何在呢?
按理来说,相比血肉之躯,钢筋水泥的建筑,实在是坚固牢靠得多,从这个角度来看,钢筋水泥活不过血肉之躯,实在有些说不过去。对于建筑而言,规划其实就好比它的先天基因,只有建筑规划合理,选址得当,符合需求,这样的建筑才会有先天优势。然而,现实的情形却是,规划的科学与审慎,往往被抛诸脑后,随心所欲的搭积木式规划,导演了太多 “甫一建好、旋即拆除”和“正当英年、却遭爆破”的悲剧。可见,建筑规划的先天不足与基因缺陷,无疑是导致中国建筑短寿的最根本因素。
除此之外,当城市的拆建日渐成为一种得来全不费功夫的GDP来源,甚至为了让城市显得生机勃勃,非要把城市搞成个大建筑工地不可,以求拿得出“年年大变样”的成绩单。如此城市规划与建设,其实很大程度上已在重蹈“大跃进”“放卫星”的覆辙。当拆建更多地成为中国无法摆脱甚至必须倚重的发展模式时,中国建筑陷入“拆了建、建了拆”的西西弗斯式宿命自然也就无从规避。
一言以蔽之,短寿建筑其实只是表象,其背后的“短命”规划、“短视”政绩观与发展模式,恐怕才是更应剔除的不良基因。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