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
昵称:股票我为王 |
发帖数:74822 |
回帖数:5844 |
可用积分数:14673344 |
注册日期:2008-02-24 |
最后登陆:2020-11-06 |
|
主题:债券市场须反思顶层设计
2011年05月25日 04:5721 上交所总经理张育军近日表示,力争16家上市银行在今年内全部进入交易所债市,因为从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角度讲,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不是股票市场,而是债券市场。
以2010年为例,内地股票融资规模近9900亿元,非政府类债券(含金融债)融资规模超过3万亿元。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债券市场容量尚小。截至2009年末,美国债券市场余额34.76万亿美元,大约是我国的10倍;我国债券市场余额是GDP的一半左右,而美国债券市场余额是其GDP的2倍多。此外,我国债券结构也不太合理,2010年政府类债券、政策性金融债券占比高达66%,企业债券占比偏低。
近年来,发展债券市场主要依靠引入管理部门之间合理竞争的办法,人民银行、证监会先后发展了短期融资券、上市公司债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私募债券等新品种。尤其以央行的势头最猛,形成倒逼其它部门被迫跟进创新的局面。发改委主管下的企业债也进行变革,取消了年度计划行政审批,简化了发债程序。至此,我国事实上存在着三种企业债券,分别由三个部门主管。这样的竞争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好处,同时也出现了新问题,比如,交易所市场与银行间市场的割裂以及监管难以协调。
交易所自身债市规模太小,迫切希望实现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目前,交易所债市规模不到银行间债市的3%。表面上看,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没有进入交易所债市。更主要的原因是:短期融资券与中期票据的全部,企业债的大多数都在银行间市场交易。2010年内地上市公司债发行金额只有512亿元,占企业债券总额的比重不到2%。为此,一方面得鼓励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市,推出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平台,发展统一托管、单一账户结算;另一方面也应反思其中是否有各部门“画地为牢”的负面影响,因为竞争会相互促进创新,也可能导致诸侯割据、相互防备。
虽然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发行量最大,并实现了市场化发行,但它们带有太强烈的银行印记。其投行(承销商)几乎都是银行,买方多数是银行,隐性担保方是银行,就连卖方(发行企业)之所以成为卖方也有一部分是银行运作的结果。由于信贷额度不足、表外业务化等原因,银行才把一些企业推向债券市场,同时大力销售各种理财产品,再让它们来购买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在这个过程中,资金事实上并没有脱离银行这个“媒婆”,银行也没有真正做到完全的风险转移。我们应该允许更多的机构法人(保险、基金等等)购买中票,引入债券衍生品,发展柜台市场。
在利率非市场化的背景下,存贷差较大,信贷赚钱容易,银行并无很大的积极性来发展债券业务。受产品本身特点的限制,短融券、中票也无法完全替代企业债。所以,更为根本的措施还是要加快发展企业债,避免过度依赖银行体系。中央几次提出要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发展债券市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如今或许已经到了全面、重新审视债券市场顶层设计的时机,毕竟“三龙治水”、增量改革带来的竞争红利已经溢出殆尽,需要有进一步的制度安排。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