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
昵称:大牛股 |
发帖数:112653 |
回帖数:21877 |
可用积分数:99900215 |
注册日期:2008-02-23 |
最后登陆:2025-09-16 |
|
主题:一年期央票收益率意外上行 加息预期陡然蹿升
一年期央票收益率意外上行 加息预期陡然蹿升 一年期央票收益率意外上行 隐含加息信号
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网站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周二上午发行的人民币50亿元1年期央票参考收益率上升8.58个基点至3.5840%,打破了此前连续7周保持的3.4982%水平。
央行周二上午还进行了290亿元28天期正回购操作,而今天到期的28天期正回购为250亿元。
有分析师表示,央行主动上调央票发行利率,引导利率上行的意图比较明显,并且在目前一二级市场央票利率已经比较接近的情况下,此举传递的加息信号较为明显。
而对于下一阶段的政策走势,央行在上周五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要综合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宏观审慎管理等工具组合,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从顺序来看,加息处于第一位,提准已被放在第四位。
同日出炉的最新金融数据显示信贷增长进一步向常态回归,为央行上述表态作出了注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77.29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2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51.90万亿元,同比增长16.6%,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
央行15日下午宣布,将于今日发行50亿元1年期央票。据统计,本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为890亿元,其中央票到期规模为640亿元,正回购到期250亿元,较上周减少1030亿元。(新华网)
官媒发文称17个月负利率伤不起 建议不对称加息
我国宏观经济数据半年报显示,上半年CPI同比上涨5.4%;最新公布的7月CPI再创三年来的新高,同比上涨6.5%。尽管央行年内已三次加息,一年期存款利率达3.5%,却仍未能改变负利率格局,百姓财富面临缩水。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对热钱涌入的担忧、货币超发、企业借贷压力增大等问题令政府在加息问题上陷入两难。但长期负利率势必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效果,建议政府加强对热钱管制、减轻中小企业负担、降低物价成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进行不对称加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维护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持续17个月负利率
广州市民陈扬最近很焦虑。“现在存款利率已追不上物价上涨,眼看辛苦积攒给孩子读书、老人看病的那点钱正不断缩水,怎能不着急啊。”陈扬先生说。
自2010年2月以来,CPI同比上涨2.7%,而一年期存款利率是2.25%,宣告了负利率时代的到来。截至2011年8月,负利率已经持续17个月,老百姓的资产价值正随着物价上涨而相对贬值,体现为银行存款的实际收益为负数。
业内分析人士称,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当前6.5%的通胀率与3.5%的存款利率之间的悬殊将给储户带来3%的利息损失。即现在储户定存1万元,一年后至少将损失300元。
负利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购买力,挫伤了民众消费热情。记者在广州采访中发现,各行业价格普涨让不少民众不得已“捂紧口袋过日子”。家住越秀区的退休职工刘细花说,原来煲汤用猪腱肉,猪肉价格飞涨之后改用便宜一些的猪扇骨,且煲汤后的肉渣不再扔掉,而是捞出来做菜吃。
“物价一个劲在涨,过去花起来挺宽裕的退休工资,如今维持一个月的开销已很勉强,物价高一点我可以节省花钱,但银行里的养老钱正不断贬值,我却无能为力。”刘细花女士说。
加息与否调控陷入两难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政府担忧加息带来的系列连锁效应,负利率在短期内或许对修正经济运行有一定效果,但长期持续势必会侵蚀社会财富,降低民众购买力,最终阻碍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首先,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大量热钱涌入国内,加大了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法兴银行亚太区经济师姚炜指出,在居民存款实际收益持续为负的情况下,通胀预期日渐趋向不稳定,市场中到处充斥着寻求高回报率的冲动,大量的流动性在市场中难以找到对冲点。如果在此时加息,将导致大量赌人民币升值的热钱涌入国内赚取利差,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通胀势头。
其次,物价持续上涨的惯性导致通胀压力会逐渐传递到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上来,导致的物价上涨惯性加大。而通胀预期往往会“自我实现”,一旦形成了,政府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和精力去改变这种预期。
最后,货币超发的后果正在显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始于2008年的宽松货币政策让银行体系获得巨大的资金,但当回顾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质量的时候,却发现银行正面临着这两年地方信用平台大规模透支、房地产过度贷款导致流动性泛滥、地方融资平台偿债能力堪忧等问题。目前,国家已及时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政策发挥效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不对称加息或可双解两难
目前,市场通胀预期仍然较为强烈,这导致我国货币政策一再从紧。此外,食品价格涨幅较高对其他消费的挤占影响已逐渐显现,工业用品、服务价格和资源价格全面上涨,导致居民实际消费能力锐减,挫伤了消费者的信心,个人消费行为趋于谨慎。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通胀的调控力度,并在融资、税负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一定的帮助与扶持,同时,切实增加百姓收入,与民共度时艰。
业内人士表示,在加息问题上举棋不定,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管理通胀的难度。此时,政府有必要向公众解释并分析热钱形成的前因后果,以及一旦涌入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危害,以获取公众理解,树立政府决策的公信力。
广发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崔永说,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已经达到历史高位,再加上成本推动等因素,导致当前物价仍旧面临较大压力,因此,有关部门必须把稳定物价放在宏观调控首要位置,控制成本,降低物价,减轻企业负担。
法兴银行亚太区经济师姚炜认为,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将加大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导致终端产品价格上涨,加剧通胀态势。建议央行可考虑启动不对称加息,即只加存款利率,不加贷款利率,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
“长期存在的负利率实际上是在向大众征收隐形的通胀税。这种情况是无法持续的。必须多管齐下扭转负利率格局。负利率不有利于当前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甚至会加大资产泡沫。政府应该改变通过固定投资来拉动经济的传统做法,这实际上是向市场注入了货币,转而依靠市场力量、依靠内需来让经济协调发展。只有这样,负利率才能被彻底消除。”崔永说。(新华网)
央行定调下半年货币政策 稳物价放首位
预期CPI见顶回落,央行货币政策将因此放松的人可能要失望了。
8月12日,央行在其发布的《201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调控的基本取向不变,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从央行货币政策报告的部分表述来看,定稿应该最早在8月5日,因为其中还提及8月5日标普下调美国评级。因此其中对物价的担心和对货币政策的表述应该是央行最近的态度。
央行报告突出“稳健”两字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4926亿元,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4.7%,贷款与货币增速与往期相比均有小幅回落。
分析人士认为,7月份信贷、货币增速继续放缓并进一步向常态回归,体现出我国稳健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为当前我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提供了有利的货币条件。
对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主要思路,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有意突出了“稳健”二字,让早前转向“宽松”的坊间传言落空。央行表示,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调控的基本取向不变,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事实上,央行对上半年通胀的控制并没有达到预期,下半年依然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因此,在货币政策的定调上,稳健仍会是近期的主旋律。”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渣打银行全球研究经济师李炜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欧洲的经济形势仍不明朗,政府也处于观察期。“眼下,央行在政策的执行上不会突然 ”改口“,一切可能会在情况明晰后,才会最终向公众公开。”
调控工具更偏重利率、汇率
对比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季度报告中的最大变化在于对政策工具运用的调整。
根据一季度的报告表述,当时货币政策的核心任务是加强流动性管理,特别提到了准备金率工具,认为并不存在绝对上限,为其后的多次上调提供了依据。
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央行强调,“要合理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宏观审慎管理等多种政策工具组合,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
央行还称,将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把好流动性总闸门。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流动的变化情况,合理安排政策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促进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合理运用利率等价格调控手段,调节资金需求和投资储蓄行为,管理通胀预期。
“一季度,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依次为央行调控的三大工具。然而,在二季度,经过多次调控之后,利率、汇率将成为政策工具的重点,而公开市场和存款准备金率的运用将有所减少。”某证券宏观分析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宏观政策的定调没有变化,但是在执行上可能会依据实际情况有所放松。
央行在报告中指出,“在国内外经济基本面以及利差、预期汇兑收益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预计2011年下半年,我国仍将保持外汇资金净流入格局。”
李炜表示,美国、欧洲的经济放缓,大量资金可能向增长较快的新兴经济体流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也有较大不确定性,外部输入性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不过,按照渣打银行的判断,下半年国内不会存在加息,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空间也不大。
刘煜辉也认为,美国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非常大,但国内加息的空间不大,最多也就一两次。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认为,由于国际层面的影响,会让加息产生一些变数,从而增加了不确定性。
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经济学家、长江商学院教授周春生表示,7月CPI达到6.5%,创了今年新高,CPI基本见顶,但还是高出了调控目标。
“央行的货币政策暂时没有松动迹象,不过央行也不会轻易采取货币政策紧缩措施。央行还在观察,如果CPI进一步提高,将会紧缩。央行最近采取紧缩措施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不过即使紧缩,也应该很温和,如果加息,应该只有0.25%的幅度。”周春生表示。
周春生表示,热钱还会流入,人民币升值也在加快。全球金融不稳定,美国经济也受影响,美国评级遭调降,热钱流入中国的可能性增加。如果热钱流入进一步增加,央行有可能再调存准率,但是空间有限,要调也是温和的。
“实际上,估计下半年的政策环境还是会有所放松,将表现在执行力度上。”李炜认为,可能新增信贷的控制会减弱,将重点调控的方向进行微调。
“从报告分析,央行将对中小企业信贷有所倚重,这也是定向”宽松“的唯一体现。”上述证券宏观分析师说,在政策总基调不变的前提下,当前政府更加关注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的融资需求了。(每日经济新闻)
央行4周净投放1650亿 资金面罕见平静透露重要信号
7月中旬以来,在公开市场,中国人民银行已经连续四周净投放,累计向市场注入了1650亿元的资金,其中过去一周净投放700亿元,接近上月净投放量总额。
受央行资金维稳影响,此前市场资金紧张形势大为改观,资金面继续保持了相对宽松,1天和7天利率稳定在3%左右水平,回落至前期低点。分析人士认为,从最近的国内外局势来看,货币政策进入观察期的可能性非常大。
上周累计回笼1220亿元
上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高达1920亿元,为近期高峰,央行加大了操作力度。据央行网站披露,上周二,央行发行了20亿元1年期央票,并开展了830亿元28天正回购操作,当日回笼资金850亿元。
周四,央行发行了70亿元3个月央票,中标价格为99.24元,发行利率连续六周持平于3.0801%。与此同时,91天期正回购得到重启,操作量为300亿元,中标利率3.08%,同样保持稳定。
至此,上周累计回笼资金1220亿元,规模显著提升。此外,当前公开市场操作中主要的两档央票皆已摆脱地量格局,两档正回购也相继恢复操作。
受此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告别了上月的紧张态势,继续保持相对宽松。8月15日,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shibor整体仍在低位徘徊,其中隔夜利率上升5.50个基点,报2.8492%;7天利率上升15.50个基点,报3.2375%;2周利率下跌37.58个基点,报3.2367%;1个月利率跌11.35个基点,报4.8707%。
政策面担忧情绪继续释放
对于下一阶段的政策走势,央行在上周五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要综合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宏观审慎管理等工具组合,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从顺序来看,加息处于第一位,提准已被放在第四位。
同日出炉的最新金融数据显示信贷增长进一步向常态回归,为央行上述表态作出了注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77.29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2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51.90万亿元,同比增长16.6%,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
华泰联合证券固定收益部认为,货币政策目前已经进入观察期,短期内央行可能避免采取诸如利率、准备金率之类的激烈手段,公开市场操作仍将是央行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的主要手段。
招商银行分析师刘俊郁表示,在政策预期缓和的情况下,未来市场走势的不确定性依然在资金面上。除非银行超储率出现实质性上升,否则资金面波动还将延续,债市反复波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央行15日下午宣布,将于今日发行50亿元1年期央票。据统计,本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为890亿元,较上周减少1030亿元。(第一财经日报)
央行适度微调发行50亿央票 市场资金面或宽松至9月
8月15日消息,央行今日公告称周二将发行50亿元1年期央票,发行量较上周增加30亿元。分析人士指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将大于前两周,但不会导致收紧的效果。预计目前资金面松紧适度的状态将延续至9月中旬。
上周央行加大资金回笼力度,共发行了90亿元央票并进行了1130亿元正回购操作,但由于当周到期资金量为全月最高,当周仍然保持净投放700亿元。目前,央行已连续四周实现净投放。
今日,央行宣布周二例行发行1年期央票,50亿的发行量较上周增加30亿元。同时本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890亿元,较上周减少1030亿元。
光大银行(601818)首席宏观分析师盛宏清表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将大于前两周,但不会导致收紧的效果。“目前外围环境仍然不明朗,商业银行超储率下降也比较快,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支付安全,同时配合近期一级市场债券的发行,预计目前资金面松紧适度的状态将持续。”
市场资金面也呈现宽松现象。今日上海银行同业间拆借利率(SHIBOR)整体仍在低位。其中SHIBOR隔夜利率为2.8492%,八月份以来除上周四跳涨至3%,其余时间都维持在3%以下。
盛宏清表示,目前资金面松紧适度,银行间同业拆解较为容易,也不会出现抬高利率的现象,预计松紧适度的状态将延续到9月中旬。
另一方面,银行信贷投放放缓也缓和了银行资金面。央行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4926亿元,创下今年以来的新低。同时当月居民户存款减少了6687亿元,其中居民户和企业存款都出现明显的流出银行的迹象。
对此兴业银行(601166)首席分析师鲁政委指出,银行体系的存款大规模“出逃”和财政存款增加,导致银行一般性存款增长乏力,诱发存贷比触及监管上限和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最终令银行放贷能力受到严重制约,是贷款低于预期的主要原因。
交通银行(601328)分析师鄂永健认为,贷款新规实施降低了银行体系存款创造能力,银行存款增长受限,这也导致了银行信贷投放能力的减弱。他表示,“公开市场操作将是下一阶段的主要政策工具来使用,回笼力度将进一步有所减弱,以保持相对宽裕的流动性;同时,信贷投放向特定领域放松的可能性也较大。”(证券时报网)
央票利差收窄 公开市场净投放或难持续
进入8月,随着现券收益率回调,央票一二级市场利差收窄,为公开市场恢复正常操作铺平道路。继上周摆脱地量发行之后,本周1年期央票发行量进一步增至50亿元。分析人士表示,货币政策可能步入观察期,央行调控有转而倚重公开市场操作的倾向。考虑到“搬运”资金需要,未来公开市场操作将保持适度回笼力度,前期净投放局面或难以持续。
自7月下旬以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已连续四周净投放货币。在前期资金紧张背景下,净投放既是央行主动回补流动性的体现,更是公开市场需求萎靡、央票发行不畅的结果。在7月央票利差拉大的过程中,可明显看到央票发行量持续下滑。7月中下旬,市场资金面再度紧绷,在资金利率上浮牵引下,银行间市场3月期与1年期央票收益率双双走高。因央票发行利率保持稳定,其与二级市场利率的倒挂幅度被明显拉大,致使一级市场央票需求不断萎缩。数据显示,在7月中旬时,3月期央票发行规模一度达460亿元,1年期品种最高曾发行110亿元。到7月底,3月期和1年期央票发行量已相继萎缩至10亿元,28天、91天正回购双双停发。
进入8月,伴随资金面迅速回暖,央票现券收益率转而下行。尽管发行利率继续稳定,但在市场利率回调过程中,央票利率倒挂状况得到修复,交易商需求开始复苏。到8月15日,3月期、1年期央票利差已分别缩小至12BP和10BP,一级市场央票发行量稳步放大。1年期、3月期央票9日发行量相继增至20亿元和70亿元。据央行网站消息,央行16日发行50亿元1年期央票,发行量较上周进一步放大。
目前,鉴于通胀触顶回落与经济增速下滑预期,市场预计货币政策可能由持续收紧逐渐转为稳健。公开市场重振操作能力,为央行调控流动性提供有效替代手段,未来公开市场操作将在流动性管理中发挥更重要作用。考虑到四季度到期资金少,当前央行依然有必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搬运”资金。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央行将保持适当的回笼力度,公开市场存在间断性净回笼可能。
据统计,本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为890亿元,较上周的1920亿元大幅下降。上周公开市场回笼1220亿元,如果回笼力度继续加码,本周公开市场转向净回笼的概率不小。 (中国证券报)
央票稳步增量 提准概率减弱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正在稳步增量,继上周连续830亿元及300亿元的正回购之后,今日央行又将1年期央票的招标数量提升至50亿元,较前3周的总和40亿元还多。业内人士称,公开市场持续增量,将大幅降低数量型工具准备金率的出台可能,而1年期央票一、二级市场利差的不断缩窄,也有助于减轻市场的加息预期。
央行数据显示,本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为890亿元,少于上周的1920亿元。央票顺利增量再加上正回购继续加码,央行回笼资金的压力将明显减轻,准备金率出台的必要性也将随之减弱。
光大银行(601818)宏观策略分析师盛宏清对此表示,当前1年期央票利差倒挂仅有10个基点左右,公开市场功能正在逐步恢复常态,资金面的“软着陆”也基本得到了实现。
中债收益率曲线显示,今年7月初至今,1年期央票收益率已由最高的3.8015%回落至昨日的3.60%,距离最近一次的一级市场发行利率3.4982%仅有10个基点的微小差距。(证券时报)
中长期品种利率下跌 资金面持续趋松
“一个月品种 (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通常日成交量大约三四十亿,今天到中午只成交了10个亿,这说明大家对资金的需求不是太强,市场资金面还是比较良好的。”深圳某大型商业银行的交易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昨日(8月15日),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隔夜和7天品种的加权平均利率均小幅上升不超过16个基点,14天期、21天期和1个月品种的均下跌约15个基点,2、3、6月期品种也出现下跌。
银行资金渐多
8月15日,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隔夜品种上涨5个基点,报2.8556%;7天期上涨16个基点,报3.2407%;14天期下跌16.5个基点,报3.2348%;21天期下跌15个基点,报3.2348%,1月期下跌16个基点,报4.7986%。
上述交易员告诉本报记者,这种幅度的涨跌属于窄幅波动,并不能说明资金趋近或者趋松。“从7月28日开始,隔夜品种的利率一直在2.8%左右,值得关注的是今天14天期、21天期和1个月品种的利率都有所下降。这些至少就是说目前的资金面状况还是比较良好的,其主要原因是央行三周以来对市场都是净投放。”
根据交易员提供的数据,截至8月15日14时,隔夜品种成交量接近3000亿,7天期约860亿,交易员表示此成交量处于正常范围。值得注意的是1个月品种成交量只有10个亿,低于通常三四十亿的水平,交易员认为成交量偏少“证明大家都有钱了”。
数据显示,本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890亿元,央行将在今日发行50亿元1年期票据,比上周二多发行了30亿。上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1920亿,央行回笼资金1220亿,净投放700亿。央行从7月18日以来,持续了将近一个月的净投放,净投放资金共1650亿。
政策短期仍从紧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7月CPI同比创37个月新高,上升6.5%。虽然CPI仍处高位,但是中国货币政策在资金层面上效果已经逐步显现。央行8月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7.29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同比增幅创6年以来的新低。
受美债事件影响,上周大宗商品市场出现大幅下跌,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内输入型通胀的压力。但与此同时,美联储承诺将维持接近于零的低利率水平至少至2013年中期,并且市场对美联储推出QE3的预期强烈,为国内通胀带来了新的压力。
中信证券(600030)昨日报告指出,由于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和欧美经济形势不明朗,增加了国内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预计本月央行货币政策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要调控手段。
长江证券(000783)分析师李冒余昨日在其报告中称,虽然市场普遍预期下半年货币政策可能往“定向宽松”进行适当微调,但总量上的从紧恐怕短期内无法改变。
央行12日发布报告称,物价形势仍不乐观,下一阶段要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上述交易员告诉本报记者,“本周央行还是会适当回笼一部分资金,长期市场如果都有资金注入的话,资金面会一直都比较宽松。”(每日经济新闻)
陶冬:加息仍难避免
下半年,决策层可能从"三农"及中小企业开始,对个别领域定向"放水",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向,暂时不会出现根本性地改变。
随着6月份中国新增贷款6339亿元,超过上月的5516亿元,也好过预期的5500亿元,加上市场对通货膨胀见顶的预期,中国的货币政策由紧转松的呼声越来越高。
必须看到,尽管信贷数字有所反弹,整体贷款数量仍处于低位。中国人民银行为2011年设定的全年信贷额度为70000~75000亿元,以四个季度分别占总贷款额度30%、30%、20%、20%计算,今年五六月份的贷款已经落后于全年的计划进程,换言之,实际贷款数额甚至低过政府所允许的范围。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激进地上调存款准备率,将银行的大量流动性锁进央行准备金账户,面对贷款需求,银行有心无力。更重要的是,银根紧缩迫使银行收缩战线,边缘客户首先遭殃,触发沿海地区中小企业"钱荒",加速了经济的下滑趋势。银根过紧,显然已经开始影响经济表现。
但是货币政策未必会很快放松。首先,通胀见顶后未必有大的回落。以目前的粮食收成、猪肉供应、工资调升、租金上涨看,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否见顶也是未知数。假定下半年CPI年增率为5%,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目前为3.5%,则实际利率为-1.5%,加息估计仍难避免。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实际利率平均为0.7%;在过去的十年中,实际利率为0.5%。长期的负利率,势必造成资产泡沫和产业空洞化。
其次,房市形势并不明朗。北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抑制住大城市房价的投机炒作,中小城市房价仍升多降少。此时宣布货币政策转向,肯定给房市投机打上强心针,相信此非北京所愿意见到的。
然而增长风险已经上升,中小企业的资金链状况已经接近"红色警戒",相信信贷结构的微调,很可能会发生,"定向宽松"应该是下半年货币政策的一个看点。从"三农"及中小企业开始,决策层开始对个别领域定向"放水",为总体经济中最弱的环节减压。同时重开地方政府的集资渠道,为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方基建项目筹款,为部分面临财政困境的地方政府输血。如果经济进一步恶化,"宽松"点还可以增加。
不过整体的货币环境正常化,还会继续下去。目前的利率水平,尚大幅低于雷曼兄弟危机前的正常水平,炒作盛行、热钱横流的局面仍未改观。这就决定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向,暂时不会出现根本性的改变。在存款准备金率接近商业银行可承受的上限之时,也许利率工具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以此观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可能维持数年的偏低增长期。弱增长期的背后,是信贷弱周期、房市弱周期、出口弱周期、中小企业弱周期。中国在此弱周期中,将面临两大结构性转变:出口拉动型增长模式必须改变,信贷催生式增长模式必须改变。
对于经济增长减速,其实决策者不是没有心理准备。经济转型中,在不影响社会安定、金融稳定的前提下,牺牲一点增速,也无可厚非。不过笔者看来,整个社会对转型的艰巨性认识不足,对经济进入弱周期所产生的后果估计不足,对可能需要的反周期措施准备不足。
不要预言通胀何时见顶、增长何时见底、货币政策如何转向、房价有无反弹,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中期的弱周期。通胀见顶后未必回落,增长见底后也难反弹,货币政策的决策难度越来越大,银行信贷"去"中介,民间实业投资持续萎靡。
加息预期陡然蹿升 央行出手A股止步?
近期市场热点板块的纷纷回调,说明了当前多数热点轮转的速度正在加快,持续性不足的弱点就凸现出来。但这些新老热点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股本够小、且业绩增长稳定。所以在操作上,投资者仍可关注已提前调整一定幅度的中小市值个股,以适当仓位高抛低吸、波段操作,切忌重仓。
今日两市小幅高开,随后在隔夜美股大涨及央行连续四周净投放的刺激下再度冲高,然而创业板盘中的走弱致使做多人气有所滑落,临近午盘,两市冲高回落。午后受累于商业百货及酒类为代表的消费板块的抛压,两市再度震荡走低,期间上综指逼近2600点整数关口。板块方面,黄金、水泥、家具逆势走强;锂电池、军工、商业百货领跌两市。
【行情资金】
截至收盘,上综指报收2608点,跌18点,成交902亿;深成指报收11665点,跌102点,成交835亿。
主力资金净买入前五名的板块分别是:银行4.02亿、煤炭2.15亿、水泥0.79亿、轻工机械0.47亿、建材0.44亿、
主力资金净卖出前五名的板块分别是:房地产5.78亿;有色金属3.51亿;化工3.25亿;家电2.98亿;证券期货2.82亿;
【一财观潮】
市场亮点:虽然今日中小板和创业板指数表现不佳,但是活跃在两市涨停位置的依旧是中小市值个股。在当前流动性依旧不充沛的背景下,中小市值个股的弹性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加之前期风险的大幅释放,更是让业绩稳定增长的中小市值个股的吸引力大幅提升。
市场隐忧:飞机制造、船舶制造这两个军工板块的代表又再度出现在跌幅榜的前列,说明纯粹的主题投资行情在没有经过充分的调整和换手之前又将告一段落,持续性已经大不如前。还譬如锂电池板块,经过近期的连续炒作后,也有一个重新换手的过程。而这些能够聚拢市场人气的主题概念板块的下跌,对人气的冲击和打击力度是显而易见的。
政策亮点:8月15日有报道称,鉴于今明两年将是地方政府债务偿还高峰期,43%的债务将在两年内集中到期,预计达4.6万亿元,而监管机构正在通过平台贷款的退出管理、合同补正、追加抵质押物、增提拨备和提高资本占用成本等方式,对平台贷款风险“降旧控新”。其中退出平台贷转入公司贷,是对银行松绑。平台贷与公司贷的减值计提、资本充足率、后续融资要求截然不同。如果三分之一平台贷款能转入公司类贷款,将大大弱化对银行资本金的消耗,银行资本金会增加,银行对于融资、再融资的要求会有所缓解。
政策隐忧:中国人民银行8月16日上午招标发行的50亿元人民币一年期央票,中标收益率上涨超过8个基点至3.5840%,并开展了正回购操作。此前市场预期为继续持稳。央行此次一年央票发行收益率在持稳六周后意外走升,无疑刺激近期低迷的央票需求,从而助力回笼市场流动性。而央票收益率的走升,往往是加息的先行信号。因此前期因新增信贷降速而一度减弱的货币紧缩预期,可能会再被重燃。
【操盘建议】
近期市场热点板块的纷纷回调,说明了当前多数热点轮转的速度正在加快,持续性不足的弱点就凸现出来。但这些新老热点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股本够小、且业绩增长稳定。所以在操作上,投资者仍可关注已提前调整一定幅度的中小市值个股,以适当仓位高抛低吸、波段操作,切忌重仓。(第一财经网)
央票量价齐升诱发加息恐慌 超跌反弹夭折?
周二A股市场呈现冲高回落态势,主要股指窄幅收低。虽然有隔夜美股大涨、油价飙升消息的提振,但连续反弹所积累的获利盘在上方压力的作用下出现一定的获利了结,同时一年期央票量价齐升,以及新三板试点扩容方案再度上报,且年内有望展开等消息对近期市场形成压制,主要股指纷纷回落,沪指退守2600点。截至收盘,上证综指报2607.79点,下跌0.71%;深证成指报11665.4点,下跌0.87%。沪市成交为902.5亿;深市成交为835亿。两市合计成交共计1737.5亿,成交相比上一个交易日有所萎缩。
盘面观察,今日早盘,沪深两市股指双双平稳开盘,略作震荡后在金融、煤炭等权重股带动下快速走高,沪指最高摸至2636.36点,但好景不长,因创业板等中小盘个股震荡走跌,一定程度上打压了市场人气,大盘随后震荡走低,并先后翻绿。午后,股指在早盘低点附近进行窄幅震荡,期间虽有煤炭板块的直线飙升,以及创业板指跌幅收窄刺激,但大盘依旧低迷,14:00过后,受加息传闻拖累,大盘出现小波跳水,沪指退守2600点。市场热点方面,与前期相比有了明显的萎缩,主要集中在水泥、钢铁等基建概念,以及黄金、外资背景等。煤炭、有色等资源股相对抗跌,金融、地产等走势明显拖累大盘。
今日消息面上有四点值得注意。一是加息预期再起。在连续四周净投放后,今日央行发行50亿元1年期央票,发行量较上期增长30亿元,且参考收益率也提高了8.58个基点,本期同时进行290亿元28天正回购操作,令市场加息忧虑再度升温。公开市场方面暂时相对平静,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除隔夜、2周Shibor小幅上涨外,其他全线下降。
二是新三板试点扩容方案再度上报,且年内有望展开。在对今日中小盘个股形成一定的打压,导致短期获利盘出现一定的出逃,股指因此冲高回落。创业板指数如同前两次上攻120线一样,即冲击该线后再度阴线调整。
三是有数据显示,上周市场巨幅震荡基金集体大幅减仓,而在国内经济和政策形势未见好转的情况下,短期再度加仓的可能性较小,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对二级市场的资金量形成限制。
四是今晚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齐在巴黎举行会晤,并就如何加强欧元区的经济监管提出建议,或将牵制欧元区债务危机,进而提振欧元走势。
整体来看,目前的上涨暂只能定义为超跌反弹,并未出现明显的上涨推动力。而对于超跌反弹来讲目前是否结束呢?技术上走势仍相对乐观,并未出现反弹终结的信号:今日沪指虽然有所回落,但仍维持在10日线和5日线之上,且仍处在反弹通道当中,投资者需密切关注2600点、短期均线以及“8.12”缺口支撑,在未失守上述支撑前,仍可参与市场结构性机会。不过,即使股指暂时没有出现破位,面对“8.05”缺口的强大压力,投资者短期谨慎之心仍不可缺失,整体仓位不可过高。(中证投资)
A股结束连续四日升势 担忧加息及经济前景
周二A股市场小幅收低,结束连续四个交易日以来的升势。中国央行意外上调一年期央票利率,令市场对于加息的忧虑升温;同时,穆迪下调美国经济增长预期,且德国二季度经济增速差于预期,加剧市场对于全球经济前景的担忧。
上证指数收市报2607.79点,跌0.72%;深证成指收市报11665.41点,跌0.87%。深沪两市全日共成交1736亿元,较昨天萎缩近半成。另外,中小板指收市跌0.75%,创业板指跌0.99%.
按照新财富行业分类,除了非金属建材、煤炭开采两个行业小幅上涨外,其余行业全线走低,非银行金融、房地产、医药生物、纺织和服装、建筑和工程等多个行业跌幅超过1%.
中国央行周二通过公开市场发行了50亿元1年期央票,发行量较上期增长30亿元,参考收益率在连续七周维持3.4982%后,上升8.58个基点至3.584%;此外,央行还实施了290亿元的28天正回购操作。一年期央票利率上调往往被视为央行加息的风向标。
穆迪分析公司周一表示,预计今年下半年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折合成年率将增长2%,明年GDP增速则略高于3%;该公司一个月前给出的预期为,今年下半年到2012年美国折合成年率的经济增速为3.5%.
与此同时,作为欧洲经济支柱的德国经济也前景不妙。德国统计部门周二公布,二季度该国GDP初值经季节性调整后按季增长0.1%,差于此前市场预期的0.4%;按年增长2.7%,差于此前市场预期的3.1%.
券商股大幅下挫,国海证券跌4.62%,方正证券跌3.14%;保险股也跌幅居前,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均跌逾1.7%。(全景网)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