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将于7月亮相上海
2023-06-30 13:45:12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653
回帖数:21877
可用积分数:99900095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5-09-11
主题: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将于7月亮相上海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于7月6日至8日在上海举办。智能机器人方面,本次大会现场将有二十余款机器人共同亮相,其中包括:有达闼搭载大模型对话能力的双足机器人、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上理工小贝4.0等,多款为首发首秀。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首次瞄准具身智能,展示相关领域最新进展
  在2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表示,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聚焦具身智能,布局智能机器人先进技术。大会首次瞄准具身智能,围绕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精心设置主题论坛和新品发布环节,向大众展示相关领域最新进展。上海将持续关注具身智能研究和应用,重点攻关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训练机器人等技术,提升智能机器人多模态环境交互感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训练能力包括认知能力,促进智能机器人实现自主规划、决策、行动、执行,提升人机交互能力、打造人机协同工作模式。

  中信证券:机器人行业高速发展,稀土永磁迎新增长极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6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6月2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随着北京、上海等城市政策持续加码,机器人行业有望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高性能钕铁硼是机器人伺服系统核心材料,随着机器人行业高速发展,稀土永磁行业有望迎来新增长极,重点推荐稀土永磁板块战略配置价值。

  中信证券:北京发布机器人产业三年行动方案,零部件支持进一步细化
  2023年6月2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对外发布《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

  中信证券认为,相较于此前《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本次正式版,发展目标进一步拉高,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零部件环节支持进一步细化,指引更加清晰,并有制动器、MEMS等增量环节。建议关注机器人领域相关整机和零部件公司。

  ▍事项:

  2023年6月2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对外发布《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相较于此前《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本次正式版机器人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零部件环节支持与指引进一步细化。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北京市人民政府对外发布《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相较于此前“意见稿”支持力度、目标均有提升。

  本次方案提出打造机器人产业发展“北京样板”,全力建设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有效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方案提出,到2025年,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万人机器人拥有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创业活跃的发展生态;全市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相较于此前的征求意见稿,本次正式版本新增添了“打造机器人产业发展‘北京样板’,全力建设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万人机器人拥有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等表述,进一步拉高了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目标,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北京市支持机器人发展的力度与决心持续强化。

  ▍零部件支持与指引进一步细化,并有增量部件。

  本次方案提出,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实施产业基础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综合性能,强化对整机的关键支撑能力。相较于此前“征求意见稿”,零部件环节的表述有变动,且有增量部件:

  1)伺服驱动系统方面,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研制大功率、高精度、高动态响应、高可靠的伺服驱动系统以及智能一体化关节等,相较于此前“征求意见稿”,新增添“突破高磁性材料”、“研制高精度、高功率密度和耐剧烈速度波动的伺服电机、驱动器及制动器”表述。磁性材料是伺服系统的核心材料,可用于电机、编码器、驱动器中,磁性材料的高性能化发展,有利于伺服系统整体性能提升。此外除了发展机器人电机与编码器,伺服驱动器与制动器亦为重点部件,有望得到政策进一步支持,提升其控制性能、稳定性等方面表现,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推动国产替代加速。

  2)传感器方面,方案提出,攻克力、热、光、电等先进传感器设计、制造、封测技术,优化精密加工工艺,提升微机电系统(MEMS)的工艺稳定性和良品率,研制3D视觉、热成像、六维力、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加快突破肌电、脑电等前沿传感器技术。相较于此前“征求意见稿”,新增“提升微机电系统(MEMS)的工艺稳定性和良品率”表述,我们认为微机电系统(MEMS)生产技术与工艺有望在政策支持下持续提升,推动MEMS传感器成本下降、体积优化、性能提升,最终推动MEMS传感器在机器人等领域渗透率提升,并加速国产替代。

  ▍风险因素:

  机器人支持政策未来落地不及预期;机器人应用场景的发展潜力低于预期;机器人技术进步速度低于预期。

  ▍投资策略。

  2023年6月2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对外发布《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其中零部件领域支持进一步细化。建议关注机器人领域相关零部件公司。

  国泰君安:具身智能,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
  国泰君安认为,“具身智能”具备人类孩童般的感知和学习行动能力;“具身智能”的基本假设是,智能行为可以被具有对应形态的智能体通过适应环境的方式学习到;Tesla Bot功能进展迅速,商业化前景可期,“算力霸主”英伟达高调布局具身智能;具身智能带来的AI价值远比人形机器人更大。

  以下为原文内容:

  从符号主义到联结主义,智能体与真实世界的交互得到日益重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达特茅斯会议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主要限于符号处理范式(符号主义)。符号主义的局限性很快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来,并催动了联接主义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多层感知机、前向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直至今日风靡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深度神经网络等多种方法。这种用人工神经网络模拟认知过程的方法在适应、泛化与学习方面的确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并未真正解决智能体与真实物理世界交互的难题。该难题“莫拉维克悖论”可以通俗地表述为:要让电脑如成人般地下棋是相对容易的,但是要让电脑有如一岁小孩般的感知和行动能力却是相当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针对以上问题,“具身智能”(Embodied AI)概念应运而生。针对智能体的交互问题, 明斯基从行为学习的角度提出了“强化学习”的概念。1986年,布鲁克斯从控制论角度出发,强调智能是具身化(Embodied)和情境化 (Contextlized)的,传统以表征为核心的经典AI进化路径是错误的,而清除表征的方式就是制造基于行为的机器人。Rolf Pfeifer在其著作《How the Body Shapes the Way We Think》中通过分析“身体是如何影响智能的”对“智能的具身化”做了清晰的描述,阐明了“具身性”对理解智能本质与研究人工智能系统的深远影响。以上这些工作为人工智能的第三个流派——以具身智能为代表的行为主义方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具身智能”的基本假设是,智能行为可以被具有对应形态的智能体通过适应环境的方式学习到。可以简单理解为各种不同形态的机器人,让它们在真实的物理环境下执行各种各样的任务,来完成人工智能的进化过程。拆分来理解,“具身”的基本含义是认知对身体的依赖性,即身体对于认知具有影响,换句话说,身体参与了认知,影响了思维、判断等心智过程。“具身”意味着认知不能脱离身体单独存在。此外,“具身”相对的概念是“离身”(Disembodiment),指的是认知与身体解耦(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就仅仅实现了离身智能);“智能”代表智能体(生物或机械)通过与环境产生交互后,通过自身学习,产生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和改造能力。此外,一些通过强化学习训练的机器人,也可以被认为是具身智能的一种形式,如OpenAI的单手还原魔方机器人等。因此,具身智能旨在基于机器与物理世界的交互,创建软硬件结合、可自主学习进化的智能体。

  具身的概念是可检验、可测量的。人所理解的世界概念,其中既包括人类独有的责任心、荣誉、感情、欲望等非具身的概念,也包括了杯子、车等实体以及相应行为的具身概念。而具身概念是具备可达性、可检验性以及可解释性的,即具身的概念对应的实体和行为是可以被测量,可以通过任务的完成来验证以及通过具身学习来实现概念的推断。相比之下,非具身概念基本要素不能实现可测量及可检验。


  “知行合一”是具身智能的科学立场。根据具身智能的技术实现逻辑,“知”是建立在“行”之上的,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具身”才能理解某个场景。比如有个卧室,其具有睡觉、休息、放衣服等行为特征,这类行为是基于人的身体设计的,因此真正理解卧室的场景,就是要能够直接通过坐上椅子、躺在床上等行为任务去验证。同理,机器人通过理解场景,能够实现以上行为才能代表它真正理解了该场景。因为从本质上,物体和场景的类别大多是由功能和任务来定义的,“我能用来干什么,那它是什么”,比如锤子不能叫木棍,锤子有它独特的行为属性。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