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大飞机”搅局 东风与哈飞合并陷入停滞
2008-06-25 17:12:12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高级金融分析师
昵称:新手来了
发帖数:10307
回帖数:1341
可用积分数:180790
注册日期:2008-03-12
最后登陆:2010-11-14
主题:“大飞机”搅局 东风与哈飞合并陷入停滞

日前,东风汽车公司高调宣布:今明两年,东风集团将投入230亿元,完成控股哈飞和系列扩产升级改造,确保2010年产销量达到180万辆。但如今随着中国一航、二航的合并,或许会生变数。

6月17日,中国一航和中国二航正式宣布合并,成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新公司如何划分主业与非主业业务,对东风收购哈飞一事,至关重要。”中国二航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对此,申银万国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于晖表示,哈飞自身规模小、产品线单调、发展资金投入量大的缺点,肯定会被新公司以非主业业务剥离出去。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哈飞必将牵手东风?对此,业内众多学者专家均向记者表示,“一切皆有可能”。在记者发稿前,作为当事者的东风、哈飞仍然保持缄默。

东风看好哈飞研发实力

本世纪初,国资委制定了“以重庆、武汉、南京、上海为战略据点,以长安、东风和上汽为核心全面整合长江流域的大中型国有汽车企业”的“长江战略”,东风与哈飞结合正是这一战略的必然趋势。

东哈合并最大的好处是其产能总规模将超过140万辆,从行业第三晋升为行业第二。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向记者表示,目前,中国车企在做“强”与做“大”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唯有做“大”才能得到更多国家政策扶持与市场回报。

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车企巨头是东风终极目标,这要求东风必须拥有强势的自主品牌体系,但事实上,与日产、PSA、本田的合作几乎掏空了东风的优质资产和核心研发能力,而哈飞汽车在微客和轿车领域的地位及东安动力在发动机领域的技术优势可以弥补东风在自主品牌研发方面的软肋。

反制衡标致雪铁龙

去年6月,PSA与哈飞签署协议,成立合资公司,该协议打破了PSA一直坚守的“在中国只会有一个合作伙伴”的承诺。因此,东风收购哈飞,同样也有垄断PSA在华资源的考量。收购不仅可粉碎PSA以哈飞制衡东风的构想,而且可令PSA在华重心重回东风。

2006年11月投产的哈飞汽车深圳生产基地,对东风来说也极具诱惑。跨区域发展是东风多年的夙愿,东风在北方及华东市场一直难有起色。“往南走是其发展的一个方向,哈飞在深圳的生产基地为其提供了一个现成平台。”钟师说道,“东风亦可利用沿海港口优势,积极发展汽车出口业务。”这一基地成为PSA插足“东哈配”的唯一切入点,4月,PSA曾提出建议,在新的三方合资方案里,PSA希望在原“东风哈飞”中最少保留5%的权益,PSA的商用车型将会被进入。

哈飞陷入尴尬等待

“东哈配”的另一主角哈飞汽车,目前处境非常尴尬。现在东风方面已经撇开哈飞,直接与中国二航进行接触,哈飞几乎没有话语权,甚至对其自身品牌能否保全,也心存疑虑。国内资深品牌顾问庞亚辉认为,“哈飞的担心是多余的,其品牌自会保留,这也是东风集团能够从中国二航获得哈飞必须保证的前提之一,但后期能否经营好哈飞品牌需要在实战中验证。”庞亚辉同时指出东风收购哈飞成败与否的关键在于两企业文化的整合及清晰的战略推进计划。

“东哈配”大事记

◇2007年

6月29日,PSA与哈飞签署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可行性理解备忘录,将成立各持股50%的合资公司,生产及销售10座以下商务车。

11月27日,东风欲出资20亿控股哈飞汽车,哈飞与PSA合作计划流产。

◇2008年

1月12日,东风并购哈飞进入尽职调查阶段。

1月17日,东安动力突然停盘,东风对哈飞收编加速推进。

2月25日,东安动力发布公告,正式确定东风、哈飞、东安动力三方共同出资的合作框架。

4月11日,PSA提出三方合资方案,PSA要求保留5%权益,并引入商用车型。

6月19日,中国一航二航重组为新中航,汽车业务划分尚未明确。



该贴内容于 [2008-06-25 17:12:54] 最后编辑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