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高级金融分析师 |
昵称:新手来了 |
发帖数:10307 |
回帖数:1341 |
可用积分数:180790 |
注册日期:2008-03-12 |
最后登陆:2010-11-14 |
|
主题: 分拆重组后的网络发展策略
电信业的分拆重组方案已经落定,中国联通C、G二网分拆,联通将保留GSM网络,并和中国网通合并;CDMA网络将从联通剥离,并入中国电信。重组后,新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 商均将具有移动运营牌照。随之,中国3G牌照的分配方案也将尘埃落定。目前,业界非常关注各电信运营商重组后的网络发展及业务经营方案,本文将探讨中国联通分拆后,C、G二网如何完善,3G网络如何建设。 网络覆盖首先满足中高端市场 中国联通GSM网络和中国移动GSM网络,建网时间相差不远。由于中国移动大量利用原移动模拟网的站点和传输资源,再加上资金和建设、网络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使得GSM网络规模远远大于联通。2000年,联通开始建设CDMA网络。受资金制约,网络规模不能令人满意。有限的投资,也很难兼顾C、G二网的覆盖质量。 二网分拆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将会尽全力加大投资,集中各自的财力和物力,尽快完善网络覆盖,使服务质量在较短时间内满足市场需求。 ■加大投入重点区域的网络覆盖 因为终端用户难以接受质量不好的“全面”覆盖,所以完善网络覆盖的具体目标是:与当地移动运营商网络覆盖能够旗鼓相当,力争做到“不覆盖则已,覆盖必须完善”。而完善网络,可以让重点区域先行一步。 所谓重点区域,就是中高端用户聚集的话务密集地区、经济活跃地区、旅游热点地区。提升这些重点区域的覆盖质量,可以让中高端用户群最先受益,最先感受,使品牌得以最快提升,从而发展优质用户并带动大众用户消费。 目前联通C、G二网的室内覆盖质量还须进一步完善。这也是中高端用户群关注的焦点。在特大城市,大楼室内以及地下公共设施,可以采用传统室内分布系统、直放站等技术手段,也可以采用小功率基站与基站控制一体化的超微型基站。此外,由于室内也是移动数据业务的多发区,提高室内覆盖的质量也有助于提升用户业务体验。 ■共享基站资源,完善覆盖 运营商在完善城市覆盖时,需新建大量基站。站址建设成本大、寻址难仍然是困扰移动运营商的两大难题。除了可以广泛采用各类高密度载频双模混插、体积小、光纤拉远基站缓解站址资源紧缺,还可以利用原有站址,进行资源共享。 联通C、G二网有许多资源是共享的。拆分后,与营销紧密相关的计费、营账、客服等支撑系统以及涉及网络管理的网管、OMC操作平台,应尽快剥离、搬迁,以便双方各自进行运营管理;网络主系统则可以在条件成熟时逐步搬迁。 联通宏基站中,C、G二网共享站址约占总物理站址数的50%。共享站址中,GSM网的资产数量远大于CDMA网,包括配套的传输、电源等附属设备。这显然与联通当初建设CDMA网时,尽量利用G网资源、降低C网投资思路有关。拆分后,两大运营商能否采纳宏基站站址,室内覆盖系统继续保持二网共享,还有如何结算等,都是值得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站址和室内分布系统共享资源的情况比较普遍。运营的关键是,妥善解决租用成本与自建成本的比例,建立互惠互利的机制。联通C、G二网分拆以后,如果能达成互相有偿占用对方资源的协议,将开创我国电信业移动站址资源互为租用的先例,对社会、对企业、对客户都有利。 完善2G网络要与3G网络规划同步 GSM网络、CDMA网络将和3G网络并存相当长的时间,这已是业界共识。中国运营商在规划网络向3G演进时,应重点考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延长现有2G网络的生命周期。设备制造商也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因此,国内外著名移动设备厂商,至今仍投入大量财力,研究高性能、平滑演进的2G设备,以降低运营商现有网络及3G演进的资本性支出。 ■更新基站设备,建设高起点网络 联通C、G两网的建设都有多年的历史,很多设备都是多年前的老版本。不但由于器件老化导致故障率高,还因为技术落后造成功耗高、体积大、容量小,像C网主流的2/2/2基站平均功耗2200W,而目前相同的新型基站只有600W左右。而且,这些老设备扩容困难,基本不支持新技术的平滑演进,无法支持运营商对新业务的部署。 所以,运营商改善C、G二网覆盖时就应下决心,把话务热点地区的早期基站换成2G和3G混插的高密度载频基站设备;把那些早期基站设备搬至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或农村,为大中城市网络平滑、快速升级创造条件。 目前,中国联通C、G二网,至少应增加10万个以上的新基站,才能满足网络竞争的需要。网络分拆后,还将进行大规模扩容改造。抓住这个机遇,根据前述的原则,进行必要的设备更新,是运营商在规划3G网络时重点研究的问题。 当然,在实时运行的大话务量环境下,进行设备更新,确实会带来客户流失的风险。但是,只要周密考虑网络割接方案,尽量利用话务较低的时段进行割接调试,就可以把网络性能波动降到最低。 ■解决硬切换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根据目前3G终端商用化程度,运营商在网络升级时,一般采用HSDPA和EV-DO Rev.A无线接入设备布网。需要指出的是,TDM制式的GSM网演进为宽带码分多址WCDMA网络时,尽管WCDMA软切换技术较窄带CDMA改进许多,特别是RNC定义Iur接口协议解决了不同厂家RNC之间软切换问题,但是在WCDMA网络的边缘,或者多载频的边缘,硬切换不可避免。而硬切换涉及空中接口重新连接,成功率必然比软切换要低。因此,规划3G技术覆盖边界时,应选择话务稀少的区域。同时,业界已有一些创新技术来解决相应的硬切换问题(HTC),在国内一些城市使用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运营商在网络建设时可以进行考虑。 ■关注数据业务 对G网而言,在经济欠发达、数据业务量不大的城镇,用EDGE去补充WCDMA网络覆盖,是性价比较高的布网方案,能够基本满足承载视频以外的数据业务的需要。 WCDMA运营商的底层GPRS网络,是否升级到EDGE网络,仍存在许多不同意见。业界争论的焦点是:具备EDGE功能的终端,能否被多数终端生产厂家接受,并成为主流;设备供应商升级EDGE的成本,能否降到运营商可以承受的范围。实际上,运营商应关注在什么业务环境下、什么阶段采用EDGE,能适应市场需求、平衡投资回报。 2007年,中国移动确定建设TD-SCDMA网络之后,为了充分挖掘其全球最大、用户最多、覆盖最完善的GSM网的资源,作出全网升级为EDGE的决定。这无疑给EDGE技术打了一剂强心针,也为将来WCDMA用户在离开覆盖区域时使用数据业务带来极大的方便。有实际经验显示,终端用户利用EDGE网络进行移动上网,效果并不比CDMA1X网络差。这在GPRS网络环境下是难以想象的。 对CDMA网络而言,建设EV-DO Rev.A网络可以继续发挥CDMA的技术优势,提供给用户更优的数据业务体验,同时,基于EV-DO Rev.A完善的QoS能力,可以提供更多的优质数据业务,支持运营商的差异化运营。在EV-DO Rev.A的建设中,由于前面提到的国内C网设备的老旧,也会面临站址空间、配套、升级难度、投资等种种困难,需要统一考虑。网络和业务融合面临挑战运营商的重组,顺应了网络技术的融合趋势,能够消除电信业务的融合在政策和体制上的障碍。不过,网络的融合将是长期的过程。ITU各标准组织也在基于IMS的NGN标准上向FMC靠拢。IMS与接入无关,同时采用分层、开放式的体系架构,用于下一代核心网,并作为长期演进的目标,已被广泛接受。但是,不同类型的IMS之间,其差异客观存在,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FMC才能完全融合,直至商用。 对于国内运营商,比较务实的做法是在已经引入的软交换叠加网上,加速进行移动、固网业务的绑定,并拓展、推进新业务,还可以开发一些有市场需求的虚拟融合业务。重组后的电信运营商,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又要抓住经营全业务的有利时机,还要兼顾FMC的长期演进目标,确实面临许多难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对此,电信行业的架构和不同利益体的关系将会被刷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