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东风汽车吹响“集结号”
2012-01-08 11:23:18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高级金融分析师
昵称:小女子
发帖数:13443
回帖数:1878
可用积分数:5913365
注册日期:2008-03-23
最后登陆:2024-11-07
主题:东风汽车吹响“集结号”


  这一天,对东风汽车的徐平、朱福寿们来说,已经等待了太久。

  “从今年起,东风自主品牌将进入"大自主"的新阶段,我们将凝聚全集团的力量,汇集各方资源,促进东风"大自主"乘用车事业的全面发展!”2011年12月10日,在“东风自主品牌年度百万辆汽车下线暨东风自主品牌中期事业发布会”上,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朱福寿如是对外宣布。

  其实,对东风汽车来说,“中期事业规划”并不新鲜。且不说2003年的“2的3次方”及2008年的“1的3次方”,就在2011年7月,东风有限才刚刚发布了“新中期事业规划”。然而,特意将自主品牌单列出来隆重发布“事业规划”,在东风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对所有东风人来说,2011年都是难以忘记的。这一年,东风选择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大”字,展开了一系列的凌厉攻势:大东风、大自主(大商用车、大乘用车)、大协同、大发展……令人眼花缭乱。它甚至对外宣称,要在2012~2016年间投资300亿元以上发展自主事业,力争2016年实现年产销量300万辆。

  “自主品牌汽车年度销售突破百万辆,是东风自主品牌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中期事业的发布,则开启了向年产销300万辆进军的新征途。”东风汽车公司董事长徐平语调平缓、有力。

  伴随着2011年度第100万辆自主品牌轿车风神A60的亮相,领导们都很配合地聚集到台前。顷刻间,舞台就被摄像机等各种器材包围了,镁光灯闪成一片,再加上漫天飞舞的金色碎片,喜庆之极。这种场景让人不禁有些恍惚:这是当年引进日产、本田、雪铁龙、悦达、起亚等诸多外企,被坊间戏称为“一女多嫁”的东风吗?这是那家将全部资产的70%与日产合资,对外宣扬要“全身心投入爱一次”的东风吗?外界对其“放弃自主、全盘合资”的评议之声犹在耳畔,东风汽车却不管不顾地独自起航了。

  亮剑

  朱福寿心下一动:终于还是遇到了这个问题。

  “从如今的100万辆到2016年的300万辆,在市场趋于平稳的时候提出这么高的增长目标,是东风这一届班子在经营理念上有所转变吗?”一家长期关注东风的媒体很含蓄的发问,言下之意:东风要一改过去稳健的作风,开始履行激进策略了吗?

  显然,这是一个很多人都感兴趣的话题。自2011年7月东风推出一系列“大”字诀以来,人们总是忍不住将其与“做大规模”联系在一起。虽然这种理解并非完全错误,但却绝不是东风想向外界传达的核心信息。

  “我们提出300万辆的目标,可能大家会算增长率,也会算绝对量,你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我能够理解。但我想强调的是,300万辆对东风是一个现实的目标,不要让这个数据误导了大家,东风仍然坚持做强、做优,没有追求大的想法,也没有追求大的意愿。”接着,朱福寿一连举出N多数字,表明此番启动自主品牌中期事业规划,是一次“战略性、系统性、以全面的商品规划为铺垫”的厚积薄发。

  仔细琢磨上述表态就会恍然大悟:当徐平、朱福寿们谈起“大东风”、“大自主”时,他们只是想借“大”来强化一种感觉,就像“大会师”、“大满贯”一样,表达具有某种里程碑式的象征意义,通常标志着某种拐点,而非纠结于单纯的数字、数量。然而,当一个概念被炒得太热,而传播时又没有给予切中事物本质的指引时,人们就容易陷入“想当然”的“知道主义”中。“自主品牌”亦是如此。这是一个在汽车界早已习以为常,甚至让人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的词儿。看到东风以此为题隆重召开发布会,难免会有人揣测:不就是发展自主品牌吗?一汽、上汽等都在做呀!值得如此兴师动众吗?

  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可能不曾体会到:东风走到这一步,历经了怎样的卧薪尝胆。

  故事要从曾经的东风少帅苗圩谈起。1997年,42岁的苗圩空降东风汽车,担任党委书记;1999年,兼任东风总经理,开始全面执掌东风;2005年,重返政途,从湖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到工业与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一路平步青云。

  苗圩“人”在东风待了8年,但“心”可能至今仍未离开。对任何一个男人来说,42~50岁都是做事业、出成果的最好阶段;苗圩在生命中这段创造力、精力俱佳的时节,和东风一起书写了一段值得反复玩味的商业故事。后虽离开,他又怎能不为之牵肠挂肚?

  “希望你们以自主品牌汽车突破百万辆为新的起点,加强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在提升商用车优势的同时,加速做强、做大自主品牌乘用车。要把自主发展与开放合作有机结合起来,要戒骄戒躁,居安思危……”发布会上,苗圩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并以“一个老东风人的身份”发来了贺信,谆谆教导,犹胜以往。贺信中的某些话,同样出现在徐平的致辞中,真可谓“心照不宣”。

  苗圩之于东风的影响力,是不可绕过的。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开启了东风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1999年,在东风陷入5.42亿元实际亏损之时,苗圩临危受命,全面接盘。此前,东风已连续亏损数年,甚至一度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彼时的东风,还像许多老国企一样拥有齐全的零部件配套体系;以苗圩为首的新一届东风管理层痛定思痛,决定打破这种按产业链条划分的内部组织结构,取而代之以“分散突围”的战略,把效益量化到各公司。很快,几家拥有适销对路产品的公司重型车公司凭借“八平柴”、中型货车凭借军需品、神龙公司凭借富康等,迅速有了起色。

  东风不是没有想过像一汽、上汽那样引进外资。其实,早在1998年,东风就曾与福特进行过商谈,但鉴于东风当时身处困境,对方仅开价2亿美元。苗圩这才深刻体会到“弱国无外交”的含义,而积贫积弱的企业更是如此。经过一系列的战略调整,再加上2000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的好年景,东风的经营日渐风生水起,进行重组谈判的筹码也多了起来。

  在2001年与悦达、起亚小规模试水后,2003年,东风正式进入“全合资时代”。这一次,苗圩没有选择大众、通用之类的“巨无霸”,而是选择了相对不那么强势的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一家刚刚被法国雷诺的戈恩扭亏为盈不久的日本大型国企。当年,这个合资项目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不仅因为它创下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上诸多“之最”(规模最大、产品最全、人员最多、层次最深、地域最广),更因为其合资方式挑战了很多人的想象。

  在这场50:50的合资中,东风将商用车、乘用车、零部件在内的绝大部分资产都放入了新成立的合资企业“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中,而日产拿出的则是10亿美元现金,并以日方支付中方一次性技术转让费的方式,让30亿元应收账款(不良负债)进入合资公司。

  同一年,东风本田、东风小康等合资公司相继成立;2004年,又在与雪铁龙合资的神龙公司引进东风标志,迅速树立起可信赖的“狮子”形象……

  一系列的纵横捭阖,让苗圩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有人赞其“锐意进取”,也有人对此深表质疑:这样将旗下的“兵将们”都散出去,是否会造成自主权的丧失?而若没有了战略上的话语权,东风总部是否会沦为一家只享受财务收益的投资公司?

  兵分多路的东风人,自然感到了被拆分的痛苦以及被误解的委屈,但却无暇顾及。怎样在开放合作中坚持自主发展,是他们每个人都要从头学起的一课;至于外界的质疑,就留待未来去证明吧。

  不用多久,人们就会发现,东风那颗暗藏的剑心,从来就未失去锋芒。

  整合

  李云龙得知老婆被抓的消息,立刻通知分散在周围各处的部下,火速集合,攻打平安县城。等部队集结完毕,大家都惊呆了:原本千余人的队伍,居然一下子增长到近万人,各类五花八门的武器,也应有尽有。

  《亮剑》

  东风汽车似乎也到了这样的时候。

  自2003年以来,经过两轮“中期事业规划”,东风有限的年汽车销量从合资初的29.8万辆,增长至2010年的127.5万辆,商、乘同步发展;东风小康自2005年上市以来,以年均80%的速度递增,2010年产销突破30万辆,稳居中国微车行业前三强;2007年,东风乘用车公司成立,自主品牌轿车东风风神提速;2010年,与台湾“车王”裕隆汽车集团合资组建东风裕隆,其主打的中级轿车“大中华—纳智捷”品牌已于2011年起步,2012年目标直指5万辆。

  在各方布局日臻成熟的同时,东风的盈利能力也大幅提升。2011年上半年,在资本市场实现整体上市的四大汽车集团上海汽车(600418.SH)、东风集团(00489.HK)、长安汽车(000625.SZ)、广汽集团(02238.HK)中,东风以65亿元的净利润位居首位;遥想十年前的2001年,东风以2倍于上汽集团的员工总数,仅获得了后者1/3利润。

  形势一片大好,新的挑战也随之凸显。合资之初“分兵突围”的战略,激发了子公司“各自求生”的勇气,但由此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是“块块经营”、“各自为政”。初期尚不明显,但随着事业的发展壮大,矛盾冲突越来越多。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海外出口。东风中重卡有出口,轻型商用车有出口,柳汽、东风日产、东风小康也有出口,大家各做各的,不仅各方资源无法协调,也难免会让海外客户产生一种混乱的感觉。

  自主品牌事业也是如此。虽然东风已实现自主品牌年产销百万辆,但却分部于东风乘用车、东风小康、郑州日产、东风裕隆等多家企业,它们不仅散落在武汉、郑州、十堰等诸多地区,各自的所有权及股权关系也非常复杂。

  其实,早在2009年,东风管理层就有了“整合集团军”的想法,历经两三年的酝酿、发酵,协同攻坚的需求愈加紧迫,“大自主”战略也就应运而生。

  自2011年7月以来,变革就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人事变更、机构重组,紧紧围绕着“研发”和“渠道”两端,构建支撑自主发展的“大协同”体系。

  “如何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下构建东风特色的海外发展模式呢?经过几个月的筹备,我们已经形成了共识。简单来说,就是现在所有板块都不做了!很显然,这样会有损失,但如果不这样,四个统一(产品、市场、形象、业务)就没法实现。”朱福寿的语气陡然加重,流露出不容置疑的决心。

  未来三个月到半年内,东风将通过国际事业平台把集团所有的合资事业载体通过股权的形式形成一个联合舰队,上面着眼于战略、规划、品牌、投资,下面着眼于市场、产品、内容,以实现2016年自主品牌出口量占自主品牌销量10%的目标;而更多的协作内容,比如“大商用车”、“大乘用车”的具体规划,也将于不久后颁布。

  在2011年12月10号发布会上,东风为“自主品牌中期事业规划”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八卦中的第一卦“乾”,并赋予了诸多内涵,核心只有一个:东风(自主)事业的永续发展。

  谁都知道,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国际地位,与中国汽车市场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这是苗圩未了的夙愿,更是徐平、朱福寿们肩上的重任。《亮剑》中的李云龙以攻打平安县城带动了整个晋西北战局的变化;那么,东风汽车的此番发力,会策动中国汽车市场格局之变吗?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