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
| 昵称:stock2008 |
| 发帖数:26742 |
| 回帖数:4299 |
| 可用积分数:25784618 |
| 注册日期:2008-04-13 |
| 最后登陆:2020-05-10 |
|
主题:中石油海外淘金字号
在没有行政保护、竞争白热化的海外市场上,央企干得怎么样?中石油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中国的石油工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1963年,周恩来总理宣布,我国的石油基本自给了,举国为之振奋。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石油需求量猛增。1993年,中国虽然跻身世界五大产油国行列,但石油消费量已是30年前的20倍,中国又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中国要走向国际市场,能去哪里?埋藏浅、容易发现的油田已经没有了,剩下的要么是在高山、荒漠、极地等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地方,要么就是在政治风险大,不能安全进出的地方,或者是在深海等人类现有的技术无法达到、没办法开采的地方。中国石油(601857,股吧)要走出国门,就得去啃硬骨头,打硬仗。
征战秘鲁
为了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中国石油人义无反顾地迈开了走出去的步伐。初出国门,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中石油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风险大的咱开始还玩不起,也没有那么多钱,只能从风险最低、花费最少的开始,于是选定了秘鲁的塔拉拉油田来初试锋芒。
塔拉拉项目的风险低到不能再低的程度—这个百岁的“老太太”比中国境内所有油田的年龄都大,而且“改嫁”了四次。中石油娶这个“老太太”,需要的“聘礼”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于当时的央企来说,资金很不充裕,最差的就是钱。
不过,这个“老太太”也是真够老的。与“她”同龄的油田几乎都枯竭了。这个地区已经是千疮百孔了,在外国人看来几乎没有再出油的可能了。“老太太”年轻风光时,每年产油500多万吨,而等到中国石油接手时,年产油不足5万吨,不及高峰产量的1%,而且是分布在3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上。说这一区块是鸡肋一点也不过分,放在中国也就一个采油队的产量,对世界上其他大石油公司更是没有任何吸引力。其实,中石油对塔拉拉“情有独钟”,就是要以此项目练兵,一试身手。
接手之后,油井在哪儿,成了困扰人们的首要问题。由于很多油井已经被废弃多年,那里又是荒漠地带,连路都没有,尽管记录上显示有4000多口油井,而能看到的只有400多口。中国人要深入研究地下的油藏规律,首先就要找到井,然后才能通过井与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找井可费了大事了,此时中国石油人的铁人精神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在对秘鲁的油井反复研究后发现,这里的油藏和中国北方的油藏地质特点大致相似。这可真是如获至宝。
事实胜于雄辩。当中国人通过精细研究,把地下的情况研究透了,利用中国的技术打出新油井时,竟然是一口日产千桶的自喷井。这简直是奇迹。当时的秘鲁总统是日本后裔藤森。他十分不解也不相信,亲自跑去看。等到了现场,他被深深震撼了,连连竖起大拇指说:还是中国人行!
“老太太”重新焕发了青春,最高产量增长了10多倍,达到了70万吨。中石油当初的投资仅仅为370万美元,而现在每年的收益都在数千万美元以上。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这个项目,中国人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在哪里。通过秘鲁这个项目,中国石油人找回了自信,也坚定了走出去的信心。
委内瑞拉的“中国石油模式”
但中国人意识到,这种低风险的小项目不解渴,也不能充分反映自身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实力。要想更快更好地提高自己,就必须走向更宽阔的天地,与强手同台过招。委内瑞拉正是这样一个舞台。
位于南美的委内瑞拉是世界第三大石油出口国、欧佩克的元老,是国际石油巨头云集之地。在与西方大石油公司几十年打交道的过程中,委内瑞拉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监管控制措施。如果中国石油能够在这样强手如林的地方站稳脚,那才算是真正进入了国际赛场。
1997年11月,委内瑞拉拿出28个区块进行国际招标。这些区块吸引了很多世界大石油公司前来竞争。中石油一举夺得了其中的两个区块,一个是马拉开波湖项目,另一个是英特甘博项目。
马拉开波湖号称石油湖,面积相当于一个北京市,130多年前委内瑞拉的石油工业就诞生在这里。宽广的湖面上采油站、井架、磕头机比比皆是,湖底还铺设有长达4.2万公里的各种管道,像蜘蛛网一样,密密麻麻。
这里是西方大公司独霸的舞台,又是美国的“后院”,如今中国人来了。但当时的情况是,西方大公司并没有把中国的石油公司放在眼里,我们自身的压力也很大。中石油的两个项目开发难度极大,因为委内瑞拉与西方大公司打了上百年的交道,经验十分丰富,监管措施严格。比如委内瑞拉规定,一个在委经营的外国公司雇佣一个外国人,就必须雇佣7个本国人。所以,每从国内派去一个员工就得在当地雇佣7个委内瑞拉人。这不仅是成本问题,而且直接考验中国人的管理能力。委政府对质量安全环保(HSE)方面的监管尤为严格,一项不合格就面临被停工的危险。而委内瑞拉为每个投资者设计的利润本身就薄,项目经营风险很大。
另外,委内瑞拉国内的土地法规定土地私有,而油田要钻井就要一家一家地跟地主谈判,有些土地归弟兄六七个人共有,就得与这六七个兄弟一个个谈。这是国内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可以说,每办一件事都要费尽周折。更严峻的是,当时委内瑞拉的政局非常乱,抢劫、绑架、游行是家常便饭,这也额外增加了企业的压力。
但是,中国人有自己的撒手锏,就是低成本,精打细算。今天少投入,明天就可以早见效益,从国内移植过来的经验发挥了作用。结果,中国人接管的时候,油田原油产量才15万吨,但干了两三年后,却增长十倍。中方总结出的综合研究等一系列新技术得到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的称赞和推广,被称为“中国石油模式”。中石油在那轮招标中,是生产成本最低、增产幅度最大的,原来很傲慢的西方人也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总裁直言,在第三轮招标的区块中,中国人干得最好!
通过这个舞台的练兵,让中石油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国际赛场,什么是走出去。现在在海外工作的很多骨干,都是从委内瑞拉项目上摔打出来的。石油工业是高危行业,HSE是通行的入门证,迈不过这道门槛,即使走出去也会被赶回来。而在委内瑞拉,有着最严格的HSE管理,连上十几米高的储油罐之前也要量血压、系高空安全带,不然不许上。每个普通员工都随身带着安全帽、工鞋和防护眼镜。这些都成为后来海外发展的宝贵经验。
可以说,央企走出去后的感悟之一,就是既不能盲目自大,又不能妄自菲薄。我们在接触国际规则、国际玩法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