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万科3年内8位中高层相继辞职 深陷成长困局
|
2012-05-29 08:31:15 |
|
|
 |
|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
昵称:大牛股 |
发帖数:112651 |
回帖数:21877 |
可用积分数:99899440 |
注册日期:2008-02-23 |
最后登陆:2025-08-21 |
|
主题:万科3年内8位中高层相继辞职 深陷成长困局
万科3年内8位中高层相继辞职 万科明天如何走?
有分析指出,王石和郁亮理念的相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万科的人员组成。尤其是在王石赴美留学后,万科人事变动频繁。
发展策略调整所致
万科的人事变动起始于2010年10月份。
2010年10月,万科宣布公司副总裁陈东锋正式离职。陈东峰2007年9月加入万科,任副总裁三年,主要负责流程管理与信息化建设。
2011年1月29日,在王石赴美留学后,万科副总裁肖楠与被外界猜测为万科的“第三代”掌门人、执行副总裁徐洪舸共同离职。
因为两人的离职,正式掀起了万科离职漩涡的高潮,也开始被外界高度关注。
在离职事件逐渐被人遗忘之际,同年6月7日,万科执行副总裁、上海区域总经理刘爱明辞职,随后加入重庆协信地产。
8月9日,万科执行副总裁袁伯银宣告辞职,出任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总裁。
再接着今年1月17日,万科重庆公司总经理邢鹏因个人发展原因辞职。
从2010年10月到至今,5位高级管理者副总裁相继辞职,3名中层骨干也与之相随。此起彼伏的离职事件,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主要是由于万科的发展策略调整所导致的。
行业大洗牌 万科明天如何走?
“大家要做好准备,万科可能会为了质量沦为老二老三。”王石这番严肃沉重的危言,意味着这艘千亿航母到了需要大整修的关键时刻。
随着中国楼市的蓬勃红火、企业规模的飞速扩张、全国范围的大肆布局,万科对于质量的孜孜追求似乎逐渐显得力不从心。
相比充满理想情怀、道德高度和人文主义的王石,财务出身的郁亮自2004年出任万科总经理之后,万科开始追求资产规模和周转率以及投资收益回报等财务指标,并抛出了10年后实现销售额千亿元的宏伟蓝图。
“然而与其获得急速发展的高周转模式如影随形的,便是万科楼盘不间断的质量问题,尤其是近年来‘质量门’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多数业内人士强调。
今年年初,万科全面启动了向日本施工企业学习的计划,陆续把工程师送到日本培训,学习工地管理经验,其重点之一就是对质量控制的研究学习。
的确,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质量门’事件之后,万科对质量问题开始有了重新的认识。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
2012-05-29 08:31:25 |
|
|
 |
|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
昵称:大牛股 |
发帖数:112651 |
回帖数:21877 |
可用积分数:99899440 |
注册日期:2008-02-23 |
最后登陆:2025-08-21 |
|
王石郁亮21年微妙平衡打破 万科深陷成长困局
“就算我死了,你们搞多元化,我还是会从骨灰盒里伸出手来干扰你。”今年2月下旬游学归来的王石语出惊人。这不仅让外界猜疑王石与继任者郁亮间的矛盾,也让万科的未来战略选择突然间蒙上了一层迷雾。
今年以来,万科困扰不断,一系列质量诚信事件“井喷”,淡出万科已经两年,在哈佛游学的王石突然回国,对郁亮万科质量问题“小概率事件”的观点提出反驳:“即使1%的差错,对消费者就是100%”。
5月15日,万科宣布斥资10.79亿港元收购香港南联地产73.9%股权,这意味着,万科将南联作为商用物业发展的平台,为大举进入商业地产铺路。
这一被广泛视作万科转型的标志性事件,与不久前王石一句“如果有一天,万科不走住宅专业化道路了,我即使躺在棺材里,也会举起手来反对”的言论联系起来,王石和郁亮的关系越发“变得微妙”。
郁亮 Vs 王石
走向商业or坚守住宅
本月14日晚间,万科发布公告称,万科斥资10.79亿港元收购香港南联地产73.9%股权。这惹来市场多方揣测:其中最为人关注的是,万科将南联作为商用物业发展的平台,未来将为南联注入包括商场及写字楼等在内的万科商业物业资产,为万科大举进入商业地产铺路。
一直以来,王郁最大的分歧,是在万科是否要做商业地产。
上世纪90年代初,雄心勃勃的万科也一度多元化,一段时间内,其触角延伸到了地产、零售、证券、工业、文化,就连蒸馏水和电影都曾涉足。
1994年,为防止经济过热,宏观调控再次出台。1995年,为渡过难关,王石强硬地把万科旗下的写字楼、酒店等非住宅的产品全部改为住宅,并从此确立了万科的住宅地产模式。
此后,万科的专业化定位越加明确,定位于适合城市白领的中档住宅。
有分析认为,早年万科开发东源大厦曾遭遇惨败让王石对于商业地产一直心存芥蒂。但世易时移,随着政策调整以及宏观调控的加大,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
以深圳为例,近年来,纯商品住宅用地供应量每年都在急剧下滑。2011年,深圳纯商品住宅用地供应量上半年甚至为零,同时,商业地产不限购的政策,对万科的住宅地产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009年在一些媒体采访中,郁亮开始表态,万科并非绝对不做商业地产。
2009年11月,郁亮更宣布万科新战略,万科未来将加大持有型物业的储备,并在近期内陆续推出养老物业、酒店及商业配套等多种物业类型,住宅与开发持有物业比为8∶2。
尽管郁亮的想法引来王石的极大反弹,但在大势所趋的急切与需谨慎介入的尝试下,王石和郁亮还是达成了相互妥协。
正如王石前不久首度直接回应他与郁亮的观点分歧时所说“对我而言,只要不是致命的,即使你认为对方是错的,你也要尊重”、“该怎么做,郁亮说了算。”
做精or做大
急速扩张 Vs 刹车减速
除了拓展多元化还是专心于住宅地产,围绕着万科到底是加速发展还是做精品,明显地,王石和郁亮也存在分歧。与王石不同,做财务出身的郁亮更看重资产规模和周转。
2004年,王石将万科的大权交给郁亮,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万科开始急速扩张的道路。2004年,万科的销售额只有91.6亿,2011年,万科的销售额首次破千亿,达到1026亿,在四大房企里遥遥领先。
然而,在2010年的一个论坛上,王石甚至出言警告“如果万科一意以利润为导向,那么后千亿时代可能面临覆灭式的危机”。
2012年,市场的持续低迷加速了楼盘质量问题的发酵,众多房企纷纷爆出“质量门”,身为行业老大的万科首当其冲。
沸沸扬扬震惊全国的“安信毒地板”事件余波未了,深圳万科第五园六期精装修房又陷入“纸板门”事件;随后,万科质量门事件呈现蝴蝶效应在全国发散。
业内同行对于万科的产品质量也一直不乏微词,几年前,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曾直接讽刺万科的产品太粗糙,建议万科能做一次反省。
尽管万科相关人士表示:“市场调整期,包括产品质量在内的各方面投诉都会增加。”但作为万科董事长的王石表态则非常明确,“质不过关,量只是过眼云烟,即使成第一了,也很快就会被后面的拉下去。”5月11日,在万科的股东大会上,王石明确表示“大家要做好准备,万科可能会为了质量沦为老二老三。”
对于王石的“狠话”,业内人士更愿意解读为,这或许是王石与郁亮分歧之争的重要体现,之前和谐维持了21年的微妙平衡,正在被逐步打破。
“其实王石此番宁愿不做老大的‘质量宣言’,在一定程度上是面临着身后气势汹汹的追赶者而采取的‘找台阶下’。”分析人士称,目前,无论是气势如虹的恒大地产,还是稳扎稳打的中海地产,都是万科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旦万科因为“质量的增长”而降速,它们的迎头赶上仅仅是时间问题。
|
|
结构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