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刀尖上的盛宴:上市公司理财危局
2012-06-24 22:04:11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算股神
发帖数:45382
回帖数:32109
可用积分数:6236234
注册日期:2008-06-23
最后登陆:2022-05-19
主题:刀尖上的盛宴:上市公司理财危局

假如乔布斯到中国也会选择做金融——目睹着中国产业资本理财投资的热浪从2011年一路席卷至2012年,且规模更胜从前,不得不承认,上面的论断或许并不仅仅是一句调侃。

  截至2012年6月19日,不足半年光景,A股公司为投资理财划拨的资金额度超过了350亿元,相比去年全年227亿元的规模膨胀将近55%。

  正当理财的盛宴歌舞升平之际,上周传出的“海螺水泥信托投资收益不足3.9%”的消息瞬间击碎了市场的幻想,新金融记者第一时间介入调查发现,坊间对3.9%的收益质疑纯属“错判”,不过这笔高达7.5亿量级的资金收到的8.5%的信托回报率与市场平均收益仍有较大差距,依旧难称划算,真相到底如何呢?

  为揭开理财热背后的真实情况,记者调查了148家A股上市公司的理财现状,除海螺水泥等部分企业的投资回报令人生疑,在“低风险理财”的掩护下,已有一系列公司借道银行和信托平台搞起“高利贷”的营生,石油产业链上的茂华石化干脆置主业于不顾,频繁从事翡翠投资等偏门生意,而大杨创世2011年理财投资额度甚至超过公司净资产的57%……

  这是一场刀尖上的盛宴,危机才刚刚开始。喧嚣过后,谁来为产业资本纵横金融界而“不务正业”买单?假若这些公司的货币资金果真如此充裕,在A股上市潮汹涌、中小企业资金链紧绷的当下,中国金融系统对流动性的配置效率是否也值得质疑呢?

  喧宾夺主

  一部分企业将理财投资的规模一步步追加到净资产的30%、40%甚至50%,更有企业紧紧抓住理财这根稻草侥幸躲过了业绩大劫,如今理财投资的光彩不免遮挡了主业的锋芒。

  随着宏观经济在2011年遭遇困境,沪深两市中,上市公司的理财热浪风生水起。新金融记者统计发现,仅2011年就有至少227亿元的经营资金被上市公司用来购买金融产品。

  而到2012年,在国内GDP增速走下神坛、众多公司业绩探底的紧要关头,上市公司玩转理财的热情更胜从前。截至6月19日,不足半年光景,两市以公告方式披露的理财规模就站上了350亿元,相比去年膨胀55%。

  对此,厦门大学金融系教授陈善昂评价:“公司运用闲置资金进行短期理财投资是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正当需要,甚至十分必要,但是必须要以不影响募投项目特别是主业经营为限。”

  但随着理财热浪步步升温,这条投资理财的“规模红线”已很难站稳脚跟了。继海螺水泥在去年抛出40亿元的理财大单后,TCL在今年4月25日宣布,将此前15亿元的理财额度一次性追加到30亿元。

  紧随其后,金地集团理财的重磅炸弹接踵而至。金地集团6月8日披露,公司单在今年5月内购买理财产品的实际发生额就高达75亿元,而据记者了解,该公司当月销售商品房实现的签约金额才刚满30亿元。

  除各方龙头在理财总量上一拼高下外,规模尚小的企业们也出手阔绰。2011年以来,至少有12家上市公司理财资金规模逼近或超过公司净资产的1/4,大杨创世去年理财数额甚至超过了净资产的57%。

  新近上市的九牧王和环旭电子今年理财投资的额度也超过了公司净资产的40%。

  直面上市公司投资理财的盛况,太平洋证券研究院副院长张伟明认为:企业之所以热衷理财,原因之一是实业的盈利能力远落后于金融业,说明社会的资金配置效率出了问题。与此同时,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高消耗、高投入的盈利模式不可持续,暂时又找不到新的增长点,才去寻求短期理财收益,说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还很艰巨。

  这场行走于刀尖上的理财盛宴已慢慢展露出它的危机锋芒,而被拖入危局之中的,不仅是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与之相伴的产业投资热情退潮,才是危局的核心所在。

  事实上,金融理财这棵稻草确实帮助部分企业躲过一劫,文峰股份便是其中之一。由于公司百货业务的第一大主力店面于3月装修改造,使该店4-5月营收增速同比下滑15%-20%,而公司家电业务的营收也在一季度下滑40%的基础上,于4-5月再度下降30%。

  尽管如此,“公司去年购买理财产品获得2556万元投资收益,今年计划加大理财产品投资,预计今年理财收入约为去年的3倍,达到8000万-9000万元,这些主业外收入有效对冲了零售业务利润的下降。”基于此,中银国际零售业分析师刘都在文峰股份主营不利的情况下,于上周二大胆调高了公司的投资评级。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2012-06-24 22:04:28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2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算股神
发帖数:45382
回帖数:32109
可用积分数:6236234
注册日期:2008-06-23
最后登陆:2022-05-19
假如乔布斯到中国也会选择做金融——目睹着中国产业资本理财投资的热浪从2011年一路席卷至2012年,且规模更胜从前,不得不承认,上面的论断或许并不仅仅是一句调侃。

  截至2012年6月19日,不足半年光景,A股公司为投资理财划拨的资金额度超过了350亿元,相比去年全年227亿元的规模膨胀将近55%。

  正当理财的盛宴歌舞升平之际,上周传出的“海螺水泥信托投资收益不足3.9%”的消息瞬间击碎了市场的幻想,新金融记者第一时间介入调查发现,坊间对3.9%的收益质疑纯属“错判”,不过这笔高达7.5亿量级的资金收到的8.5%的信托回报率与市场平均收益仍有较大差距,依旧难称划算,真相到底如何呢?

  为揭开理财热背后的真实情况,记者调查了148家A股上市公司的理财现状,除海螺水泥等部分企业的投资回报令人生疑,在“低风险理财”的掩护下,已有一系列公司借道银行和信托平台搞起“高利贷”的营生,石油产业链上的茂华石化干脆置主业于不顾,频繁从事翡翠投资等偏门生意,而大杨创世2011年理财投资额度甚至超过公司净资产的57%……

  这是一场刀尖上的盛宴,危机才刚刚开始。喧嚣过后,谁来为产业资本纵横金融界而“不务正业”买单?假若这些公司的货币资金果真如此充裕,在A股上市潮汹涌、中小企业资金链紧绷的当下,中国金融系统对流动性的配置效率是否也值得质疑呢?

  喧宾夺主

  一部分企业将理财投资的规模一步步追加到净资产的30%、40%甚至50%,更有企业紧紧抓住理财这根稻草侥幸躲过了业绩大劫,如今理财投资的光彩不免遮挡了主业的锋芒。

  随着宏观经济在2011年遭遇困境,沪深两市中,上市公司的理财热浪风生水起。新金融记者统计发现,仅2011年就有至少227亿元的经营资金被上市公司用来购买金融产品。

  而到2012年,在国内GDP增速走下神坛、众多公司业绩探底的紧要关头,上市公司玩转理财的热情更胜从前。截至6月19日,不足半年光景,两市以公告方式披露的理财规模就站上了350亿元,相比去年膨胀55%。

  对此,厦门大学金融系教授陈善昂评价:“公司运用闲置资金进行短期理财投资是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正当需要,甚至十分必要,但是必须要以不影响募投项目特别是主业经营为限。”

  但随着理财热浪步步升温,这条投资理财的“规模红线”已很难站稳脚跟了。继海螺水泥在去年抛出40亿元的理财大单后,TCL在今年4月25日宣布,将此前15亿元的理财额度一次性追加到30亿元。

  紧随其后,金地集团理财的重磅炸弹接踵而至。金地集团6月8日披露,公司单在今年5月内购买理财产品的实际发生额就高达75亿元,而据记者了解,该公司当月销售商品房实现的签约金额才刚满30亿元。

  除各方龙头在理财总量上一拼高下外,规模尚小的企业们也出手阔绰。2011年以来,至少有12家上市公司理财资金规模逼近或超过公司净资产的1/4,大杨创世去年理财数额甚至超过了净资产的57%。

  新近上市的九牧王和环旭电子今年理财投资的额度也超过了公司净资产的40%。

  直面上市公司投资理财的盛况,太平洋证券研究院副院长张伟明认为:企业之所以热衷理财,原因之一是实业的盈利能力远落后于金融业,说明社会的资金配置效率出了问题。与此同时,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高消耗、高投入的盈利模式不可持续,暂时又找不到新的增长点,才去寻求短期理财收益,说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还很艰巨。

  这场行走于刀尖上的理财盛宴已慢慢展露出它的危机锋芒,而被拖入危局之中的,不仅是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与之相伴的产业投资热情退潮,才是危局的核心所在。

  事实上,金融理财这棵稻草确实帮助部分企业躲过一劫,文峰股份便是其中之一。由于公司百货业务的第一大主力店面于3月装修改造,使该店4-5月营收增速同比下滑15%-20%,而公司家电业务的营收也在一季度下滑40%的基础上,于4-5月再度下降30%。

  尽管如此,“公司去年购买理财产品获得2556万元投资收益,今年计划加大理财产品投资,预计今年理财收入约为去年的3倍,达到8000万-9000万元,这些主业外收入有效对冲了零售业务利润的下降。”基于此,中银国际零售业分析师刘都在文峰股份主营不利的情况下,于上周二大胆调高了公司的投资评级。
2012-06-24 22:04:45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3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算股神
发帖数:45382
回帖数:32109
可用积分数:6236234
注册日期:2008-06-23
最后登陆:2022-05-19
风险乍现

  上市公司的理财盛宴依旧歌舞升平、觥筹交错,但盛宴背后的利刃已磨刀霍霍、闪闪发光,风险正在暴露。

  上周一,一则关于“海螺水泥信托投资收益3.9%”的简讯快速流传于媒体和业界,瞬间击碎了市场的幻想,对于理财风险的质疑快速升腾。从上周二起,海螺水泥股价连跌三日,真相到底如何?

  根据新金融记者的调查,此3.9%收益实为坊间“误读”。“海螺水泥去年虽投资40亿元理财,但这一次回收的仅仅是其中一笔7.5亿元的信托投资,依据6392万元的实际回报来算,收益率大概在8.5%。”上述信托人士告诉记者。

  虚惊一场之后,不得不承认“8.5%的回报率也够低的。”该信托人士甚至调侃地猜测,“按照合理情况,7亿量级的资金在市面上至少能卖到10%-11%的价格,现在1000万量级的资金都能给到9%的收益率。公司领导如果能认可8%左右的收益率,个人难免有灰色收入进账。”

  这样说来,海螺水泥这单信托买卖依旧难称划算。一自称持有海螺水泥9000万股的投资者日前在股吧中质疑,在股价持续低迷之际,海螺水泥为何不拿这笔资金吞并产能或增值公司股票,实现抄底或提振投资信心的作用,反而投向了和主业毫无关联的理财产品?原因只有一个——水泥业前景暗淡。

  交易数据显示,去年至今,海螺水泥大股东仅小规模增持公司股票两次,耗资总计不足2亿元,另以5亿元收购了两家小水泥厂,投入力度远不及理财投资。

  更让人雾里看花的是,在该笔40亿元天量理财订单公布前一日,海螺水泥刚刚宣布将发行95亿元公司债,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流动资金。

  “如果公司过度痴迷于理财投资而无心主业经营,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意味着企业将逐渐失去核心竞争力,这无疑会影响投资者对这家公司投资价值的判断。”张伟明提到。事实也证明,从海螺水泥接连发布公司债和巨额理财公告至今一年多的时间内,公司股价跌去了55%以上。

  根据记者对148家涉足理财的上市公司的调查,回报率风险不止发轫于海螺水泥,与之相比,通过信托产品变相放贷的亚星锚链,此时此刻正面临着血本无归的危机。

  4月底,亚星锚链突然中止了在国联信托的理财投资,原因是借款人深圳市中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技实业)未准时支付2012 年一季度的利息。更为紧迫的是,作为抵押物的中技实业持有的3000余万股吉林成城集团股份已被法院冻结,冻结期为两年。

  亚星锚链该笔信托投资的规模达到2.5亿元,剔除信托费用后,预计年化收益率可达到15%。但事到如今,为确保资产安全,亚星锚链已宣布贷款即日到期立即还本付息,如中技实业仍不能及时还本付息,公司将指令国联信托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抵押土地。

  遗憾的是,亚星锚链事后发现,该土地抵押物也已经被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于今年2 月16日执行司法查封,查封期两年。

  目前看来,“这笔投资已经可视作坏账处理了,但坏账不一定追不回投资,需要看信托公司在债务偿还中排在第几顺位,并且排到信托公司时,该笔土地抵押物的剩余价值还剩多少。”上述信托人士介绍。

  截至记者发稿时,亚星锚链尚未就该笔信托投资追回事宜做出更进一步的披露,且证券事务办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如今看来,这场行走于刀尖上的理财盛宴已徐徐展露危机锋芒,而被拖入危局之中的,不仅是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与之相伴的产业投资热情退潮,才是危局的核心所在。

  最新宏观经济数据显示,5月国内PPI同比下降1.4%,创近三年新低,企业投资意愿正在持续下滑。分析人士预测,中国二季度GDP增速或将跌破8%。此时此刻,依旧将产业资本大规模抽调到金融系统的上市公司,无疑正拖慢着中国经济复苏的进程。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