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林毅夫:高增长不是"放卫星" 中国后发优势潜力大
2012-07-14 14:55:26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股票我为王
发帖数:74822
回帖数:5844
可用积分数:14673344
注册日期:2008-02-24
最后登陆:2020-11-06
主题:林毅夫:高增长不是"放卫星" 中国后发优势潜力大

林毅夫:高增长不是"放卫星" 中国后发优势潜力大
2012-07-03 18:53: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11月2日,林毅夫在香港参加研讨会后被媒体追访。林毅夫在研讨会上表示,中国的高速增长还将延续至少20年。

  “我是不是在放卫星?1994年我出版了《中国经济奇迹》,很多人说我放卫星,当时的卫星现在已经变成行星了,因为到2030年中国经济规模赶上美国,基本上已经变成共识了。”

  如同一位耀眼的文艺明星刚刚结束演唱会。6月22日下午,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的阳光大厅,林毅夫刚走下讲台,一大群北大国际商学院的学员就围拢过来,有要签名的,有要合影的。从讲台到大门口28米的距离,林毅夫走了足足有一刻钟。

  这是林毅夫卸任世界银行(以下简称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归国后的首次公开讲座,588平方米的大厅里挤进了将近400名听众。林毅夫是世行成立以来首位中国籍的首席经济学家,这一特殊身份为其公众形象增色不少。

  但是在学界,林毅夫的一些观点却备受争议,连林也自嘲他并非主流经济学家。比如,最近,当欧洲和美国经济不振、中国经济增长减速时,林毅夫预测中国至少有20年的高增长期,在2030年之前,中国GDP将继续维持平均8%左右的年增长率。

  看上去,似乎没有比林毅夫更乐观的经济学家了。

  林氏平衡术

  林毅夫虽然在多个场合一再提到中国经验的成功之处,但是,作为世行首席经济学家,他必须立足全球视角,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

  首席经济学家相当于行长顾问,历史上一直由国际著名经济学家担任,其职责主要为政策制订以及决策者提供建议。担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期间,林毅夫负责主管25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经济学家,如果把他们研究经历的年限叠加起来,超过数千年。

  在坚持自己的中国视角和激发这些世界一流经济学家的智慧之间,林毅夫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

  这并不容易。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在1997年担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不过,个性倔强不喜妥协的斯蒂格利茨因为在任职期间,对世行提出尖锐批评,于2000年在任期尚未届满时被要求辞职。

  喜欢阅读《道德经》等中国古典著作的林毅夫则试图在这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在重大议题上,林毅夫自称他不唯上,只唯实,愿意用“一双婴儿的眼睛”来观察世界。

  2008年,林毅夫到任不久,世行的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这场金融危机将很快过去。他们的主要依据是,历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历次经济危机,其持续时间多在三到七个季度之间,此次危机亦不会例外。林毅夫的观点却恰恰相反,他认为这次危机的影响将是深远和持久的,欧美发达国家有可能陷入长期的经济低迷期。

  林毅夫认为:过去的经济危机多发生在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可以通过货币贬值、外需拉动来度过危机。而2008年的经济危机波及全球,注定了这场危机的深远性和持久性。

  林并不惧怕争议,事实上,在中国经验、金融危机等多个重大议题上,林毅夫几乎都保留了自己的观点。但他也没有把这种坚持已见化为专断独行——参考斯蒂克利茨的经历可知,缺乏包容心在世行首席经济学家的位置上是不可取的。

  “林老师的观点与很多经济学家不同,但是他比较包容、开放,在那样一个位置,这些都是必要的。”林毅夫多年前的学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来自同事和学生的批评,林毅夫总能欣然倾听,他永远面带微笑。林毅夫在北大的一些同事和学生对此深有感触。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