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
昵称:股票我为王 |
发帖数:74822 |
回帖数:5844 |
可用积分数:14673344 |
注册日期:2008-02-24 |
最后登陆:2020-11-06 |
|
主题:中信银行被诟流动性风险背后 信托受益权高达3000亿
2013年07月20日00:2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陈烨 规模原罪:大而不倒
中国银行副行长王永利一语道破同业市场的另外一个魔力。其在名为《货币大裂变》一文中解释,同业业务是一个由一变二的过程,即对于拆出资金方不影响资产负债表,而对于拆入资金方却增加了资产负债。
陈小宪指出,据统计,从2007年底至今,银行业贷款规模已从28万亿猛增到67万亿,资产规模也从53万亿急剧扩张到131万亿。短短五年多时间,银行业资产和贷款规模分别增长了1.4倍和1.5倍。
但借由同业业务增长的规模,并非没有风险。
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银行资金大量短借长用、期限错配严重,杠杆效应不断扩大,蕴含着巨大的流动性风险。
资深银行研究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的金融体系下,银行流动性取决于央行的货币投放。
一旦货币政策收紧,将加速“去杠杆化”的进程,迫使银行大量收缩同业业务和票据融资,市场的清偿能力和流动性问题将面临严峻考验。
一边是用同业业务膨胀起来的银行资产规模;一边又是对于风险的担忧。
那么,出路在哪里?
发展规模成为大多数银行的战略方向。其中的逻辑是:只有规模足够大,对市场的影响力足够大,即使出现市场危机,一般情况下,政府会出面协调,那么,企业风险就一定程度上转嫁给政府了,这是目前金融系统中普遍的野蛮生长潜在理论。所以在银行业流传着“规模冲动”和“速度情结”。
而在规模冲动的背景下,中国快速形成规模颇大的“影子银行”。
所谓影子银行,又称为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Shadow Banking system),其概念由美国太平洋(601099,股吧)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银行”的概念诞生于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
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对“影子银行”作了严格的界定,“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对欧美来说,主要是围绕证券化推动的金融创新工具,这些工具在中国的金融市场里多数不存在。
在中国,由于信托、理财等业务完全处于银监会的监管之下,与金融稳定理事会对影子银行的定义不符,因而不能将其视为影子银行。而对国内“影子银行”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当前较为流行的定义来自央行统计司的一份报告: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包括商业银行表外理财、证券公司集合理财、基金公司专户理财、证券投资基金、投连险中的投资账户、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小额贷款公司、票据公司、具有储值和预付机制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有组织的民间借贷等融资性机构。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