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
昵称:大牛股 |
发帖数:112651 |
回帖数:21877 |
可用积分数:99899430 |
注册日期:2008-02-23 |
最后登陆:2025-08-19 |
|
主题:从万科看住宅产业行业规范的缺失
7月22日晚, 2013苏州万科品牌发布会盛大上演,承载了苏州2500年文化底蕴的苏州博物馆见证了这一场盛事。活动特邀新锐艺术大师倾力设计,将万科国际化的气息和苏城古典灵动的园林韵味相融合,为满场观众呈现了一场极具视觉享受的晚宴。发布会已经落幕,但是万科于发布会上所呈现的“尊重城市,将古城生活与国际现代气息相融合”的理念新颖独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道出了“现代建筑风格本土化的缺失”的行业问题。
现代建筑艺术本土化的缺失
传统民俗文化是本土人居的象征,离开了传统民俗特征的建筑也就失去了在本土生存的土壤。即便是体现了国际现代化元素的建筑风格也要建立在尊重本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发展。
以古城苏州来说,三千年的吴文化根基,两千五百年的春秋故都,“丝绸之府”、“园林之城”、“东方威尼斯”——放眼世界,没有哪座历史文化名城像苏州一样,汇聚如此多元的诗情画意;纵观中国,没有哪个城市像苏州一样,承载如此多重的殷切期望。正如苏南万科品牌总监唐瑶女士所说,苏州是如此与众不同的土地,不可辜负。
国际潮流元素值得追求,但是苏州本土韵味亦不可辜负。将国际现代化建筑风格本土化、苏州化历来是很多建筑师的梦想,大概从民国时代的“中国固有式”时期就已经有了;几乎每一代建筑师都在努力尝试把现代建筑和苏州古城风貌相融合的道路,但真正能做到二者相融合的却又寥寥无几!
游走在苏州大街小巷上,不乏一些没有任何本土特征的“国际式建筑”大行其道,与苏州主流建筑风貌和民俗文化格格不入,成了“四不像”的异类,沦落为“局外人”。
建筑发展到今天,人们的注意力已经从建筑本身更多地转向与建筑息息相关的大环境上,建筑和它存在的大环境是一个整体空间系统。建筑本身的风格设计,要考虑到与其周围环境的元素特色相呼应,这也就是所说的将日益现代化的建筑风格舶来的同时,要看其能否与本土人居特色相融合,也就是把现代建筑艺术本土化的体现。
一些商品住宅小区打着欧式或者美式的风格和牌子,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把充满时尚元素的异国风情作为卖点无可厚非,到底有没有市场我们也姑且不讨论,但如果只是在表面形式上崇拜异族建筑风格,却又完全在生活方式上回归了传统,那么可以说这是对西方现代建筑艺术的生搬硬套,完全忽略了苏州古城本土人居的艺术魅力,脱离了本土环境,是现代建筑艺术本土化缺失的表现。
现代建筑艺术本土化应该成为一种行业规范
近日,苏州古城保护规则已经出台,可见对古城风貌的保护逐渐得到政府和市民的重视。日益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只有在尊重苏州古城风貌的基础上才能得以生存。万科表示,在不断拓展业务、丰富品类以建构和谐绿色的人居环境的同时,也不忽略保护城市遗产、推广公益环保的企业公民责任,始终践行着尊重城市、与城市共成长的义务。
将古城生活与国际气息融合,不仅尊重古城文化,更将生而考究的是把苏州人的生活智慧融入现代的都市生活,实现身在古城里,一样可以体验到特有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这是万科美好的构想,也是万科许下的承诺。同时这也应该成为整个房地产行业、建筑行业的承诺。在建筑风格日益现代化、国际化的同时,不忘尊重本土特色,把现代化的建筑艺术与本土人居相融合,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业规范。
住宅产业化、标准化是形成行业规范的前提
如果提起建筑艺术的现代化、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则很容易让人将本土建筑质量和国际相对比,尤其是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的保障型工程建设,让住宅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然而几年过后,住宅产业发展却呈现量大质低的特点,相比发达国家工厂装配式的房屋建造方式,我国的住宅产业发展技术含量始终较低,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住宅是用来居住的,首先要适合居住,最基本的功能保证了,才能提升到建筑艺术的高度,才有资格去说行业规范问题。所以,如果说把现代化的建筑艺术与本土人居相融合,是一种行业规范,那么,住宅产业化、标准化的实现则是形成这一行业规范的前提条件,也就是实现现代建筑本土化的前提规范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