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
昵称:大牛股 |
发帖数:112614 |
回帖数:21875 |
可用积分数:99874290 |
注册日期:2008-02-23 |
最后登陆:2025-07-23 |
|
主题:宝钢股份:一波三折的上市之路
1978年11月,在上海宝山区毗邻长江的一片滩涂上,建国以来最大的立项工程——年设计规模产钢、铁各600余万吨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打下了第一根桩。
整整30年过去了,宝钢已经从当年那片原始的滩涂地迈入发达的资本市场,其产品也从当年最普通的“大路货”钢材,扩展为包括汽车板、能源用钢等在内的各种高端钢材。宝钢无论在工业产值、产品定价和铁矿石谈判等各关键方面,均成长为国内钢铁企业唯马首是瞻的行业领袖。
但是,今日的钢铁龙头企业在建设初期就面临各种争议,甚至一度停建;而宝钢股份上市也经历了先海外后国内的一波三折的过程。
在争议声中建成
宝钢而今辉煌的背后,却有诞生时刻鲜为人知的不平凡历程。从宝钢打下第一桩到1985年一期建成投产,7年的漫长建设时间内,要不要建宝钢、能不能建成宝钢的问题一直争论不断,宝钢甚至一度陷入停缓建的困境。
仅从宝钢设备购买引起的争论,便可见当时各方博弈激烈之一斑。由于宝钢上马伊始就强调精品战略,一期工程的成套设备和技术,从原料输入到炼焦、烧结,再到炼铁、炼钢,均要求从日本引进。1978年12月,我国与日本《认购宝钢成套设备的总协议》在上海签署,原宝钢工程副总指挥张浩波回忆,该合同总价高达20亿美元,并按现汇支付,鉴于我国当时的国力和国际经济不太景气的背景,这样一笔大买卖,举世瞩目。
争议随之而来,当时全国基本建设项目,大的有1700多个,小的有上万个,宝钢的总投资约200多亿元,相当于全国人口每人分摊20元,对当时的国民经济确实是相当沉重的负担。张浩波说,当时国内议论纷纷,要宝钢下马的呼声很高。
此外,在厂址的选择问题上、在环境保护和进口矿石问题上,各方的交锋不断。终于在1980年,正在建设中的宝钢得到“一期停缓、二期不谈、两板(热轧和冷轧钢板)退货”的要求。宝钢的命运陷入未知的境地。在宝钢建设者的多方努力下,宝钢才终于从这种压力中挺了过来。
原宝钢工程国务院代表韩光回忆,1980年国务院专门召开的与宝钢命运攸关的建设论证会上,各方专家据理力争,认为对外合同已经签署,工程已经铺开,如果下马,将损失上百亿元;如果继续建设,再花25亿元左右,把建设时间拉长,用5年时间建好一期工程,这样国家每年只拿5亿元,国家财力可以承受,而25亿元则可以救活100亿元。
最终,这个“分期建设、拉长周期、缓中求活”的方案被国家采纳,一期和二期工程分别推迟至1985年和1991年建成。
原宝钢工程指挥部党委书记、原上海市副市长陈锦华表示,宝钢虽然经历这些曲折困难,但是最终实现了邓小平的“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判断。
宝钢从设备大型化、进口矿石、建设深水码头、计算机管理等各方面均成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典范,正是在这种示范效应下,中国钢铁工业才加快了发展步伐,从1978年钢产量的世界第五,跃居1996年的世界第一,宝钢对我国煤炭、电力、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以及汽车、造船、房地产等的市场开拓都起了广泛辐射和带动作用。
当年的不平凡历程,为宝钢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在2003年宝钢首次进入“世界五百强”之际,宝钢集团专门撰写了《宝钢26年关键成功因素》一文,认为包括宝钢一、二、三期在内的工程建设,为宝钢乃至中国钢铁工业的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模式。
上市一波三折
在现代企业制度和运营中,股份制改造和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做大做强的关键要素。宝钢在不断扩展企业规模和提升技术实力的过程中,也在逐步向资本市场推进。宝钢股份的上市,由此成为宝钢发展历史的转折点。
按照始终坚定推行宝钢上市并终获成功的宝钢集团前董事长谢企华的说法,宝钢进入资本市场,其意义不仅在于从资本市场融资从而加速企业发展这一财务功能,更需要通过上市,使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具备强有力的外部约束环境。
但是,虽然今日的宝钢股份无论在市值总量、净资产收益率、销售规模、净利润增幅等各方面均成为国内钢铁上市企业中炙手可热的龙头股,然而宝钢股份的上市之旅,却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尤其是钢铁行业景气度的低落,变得一波三折。其先“海外”后“国内”的上市路线图也最终被迫修改为“国内上市”并从此未再展开海外融资之旅。而当时中国一家著名证券研究中心的副主任甚至表示,尽管宝钢会是一只蓝筹股,但钢铁行业的夕阳属性决定了其未来的成长空间不会很大。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按照国企改革的战略部署,宝钢就开始筹划通过上市来改变国家全资持股的状况,成为多元持股的上市公司,并借上市推动宝钢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但由于企业的特殊地位,各方就其上市问题反复考虑,错过了数次海外上市的良机。直到2000年初,随着宝钢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宝钢正式与中国联通、中国石油等一批大型国有企业积极准备登陆海外证券市场。然而,此刻的海外资本市场又开始风云突变,导致宝钢的上市节奏被迫放慢。
谢企华彼时的解释是,宝钢确实打算先在海外上市,但2000年上半年国际钢铁股的市场形势发生了比较大的逆转,在美国股市,标普500指数的钢铁成分股指持续下滑,弱于整体大势。如果宝钢在境外上市,其主要可比公司是韩国浦项制铁。这家公司的股价就下滑得很厉害,半年间股价跌到只有年初的一半。宝钢和财务顾问进行了研究,估计当年下半年市场形势不可能出现大的转机。
不过,宝钢此刻已下了“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决心,迅速掉头,放弃“先海外后国内”的已经不切实际的目标,终于在2000年12月及时在国内上市。谢企华阐释了这一举动的决心和意义,称虽然宝钢的管理体制比较规范,但整体而言,宝钢还没有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严格的具有制约力的机制。此外,宝钢的机制中也需要通过上市解决有效激励的问题,需要推动对经理层和员工分配制度方面的改革。“我们期望上市以后,宝钢作为一个市场竞争的主体,更主动地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去运作”。
事实证明,股份公司的上市,对于宝钢抓住国内钢铁产业2001-2007年波澜壮阔的高速发展机遇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谢企华在2005年宝钢股份终于完成对集团钢铁主业增发收购时感慨地表示,30年来,宝钢走出了一条中国国有企业做强做大的改革发展之路。在跻身于国际先进钢铁企业行列的同时,宝钢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了钢铁主业的整体上市,终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从一个计划体制下的钢铁厂,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竞争主体。
“二次创业”机遇
30年来,宝钢始终把“技术实力提升”和“规模拓展”两个方面作为主战场。宝钢的发展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宝钢技术能力提升的历史。
徐乐江说,宝钢发展的轨迹,很好地诠释了技术能力提升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宝钢技术能力进一步提升的速度,也将直接影响公司新一轮“精品+规模”发展战略实施的质量,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宝钢在钢铁行业未来的发展,以及在国家经济体系和行业中将拥有怎样的地位和话语权。
宝钢技术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稳定生产能力阶段、技术吸收和局部创新能力阶段、技术创新体系能力阶段。徐乐江表示,目前,宝钢正处于迈向第三阶段的进程当中,第二阶段的工作也在后半部分。宝钢走到今天,二期工程从西方、东方引进了不少,但今天前沿的技术可能花钱也已经没有同行卖给我们了。因此,宝钢今后走多远,取决于我们技术能力有多大的提升。目前,宝钢冷轧汽车板、家电板、管线钢、油井管等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和国内外著名品牌产品上,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分别达到50.3%、36.8%、34.5%和20.9%。
在规模扩展方面,宝钢自己前后建设投产了三期工程:一期工程于1985年9月完工投产,投资128.77亿元。二期工程于1991年6月建成,工程总投资172亿元。三期工程2001年12月以马迹山码头建成而完工,工程投资623.4亿元。
宝钢自己不满足于内生式发展,在国内兼并重组市场上,近年来展开一系列大手笔之作,从整合上海钢铁产业,到进入新疆八钢、进入广东韶钢、松钢,足迹遍及华东、华南和西部地区。
钢铁价格近年的大起大落,造成了宝钢对于借规模优势消除行业景气波动的迫切需求。徐乐江已经多次表达了对目前国内钢企赢利风险的担忧。他表示,从2006年开始,中国粗钢产量已经大于国内粗钢消费。钢铁行业高速增长时期已经过去,宝钢将围绕规模拓展这条发展主线,实现从“以新建产线为主”到“兼并重组与新建相结合”的转变。
在这一背景下,启动在即的宝钢牵头重组广东钢铁产业,被宝钢兴奋地称为“二次创业”。
今年6月30日,广东钢铁集团揭牌,宝钢集团以现金出资286.88亿元人民币,持股80%;广东省、广州市国资委以韶钢集团、广钢集团的国有净资产折合71.72亿元人民币出资,合并持股20%。
鉴于广东强大的钢铁消费能力和便捷的海运通道,宝钢对于广东的消费市场和物流能力十分倚重,数年后在此出现的新的宝钢千万吨级钢铁基地,将成为推动宝钢打造8000万吨钢铁龙头的“发动机”,同时也为股份公司借收购集团资产而做大做强提供了无数想象空间。
专家表示,未来宝钢集团完成钢铁资产整合后,韶钢、广钢等上市公司放弃钢铁主业的可能性很大,未来的宝钢系上市公司中,将只有宝钢股份独家经营集团的优质钢铁资产。宝钢股份董事长徐乐江对这一注入的可能性尚表示谨慎,不过他强调,钢铁主业一体化经营是股份公司的发展战略。过去几年,股份公司已相继并购了集团公司整合好的优质资产,到2012年,股份公司仍将计划通过新建和并购,实现最终5000万吨的钢铁产能规模。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