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海尔会吃下GE家电业务吗?
2008-11-09 12:13:32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593
回帖数:21874
可用积分数:99859450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5-05-29
主题:海尔会吃下GE家电业务吗?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中国消费者并不陌生,对中国企业界来说更象是一个“圣地”,究其原因,除了因其为天才发明家爱迪生创立以及长盛不衰的历史外,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被誉为“最伟大的职业经理人”的杰克·韦尔奇对GE所实施的成功变革,韦尔奇遵照“数一数二”原则,对GE的一些发展前景暗淡的业务进行剥离,强化或注入赢利性、附加值更高的业务,使得GE从一个主要依靠传统消费品业务为主的公司,转变为依靠航空发动机、医疗设备、金融服务等为主的高技术公司。家电业务做为GE传统的起家业务,尽管被保留了下来,但在GE的业务构成中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所以GE在次贷危机带来的赢利压力下给家电业务寻求买家,可以说是GE实施20多年的业务转型的一个延伸。

当韦尔奇带领GE开始产业升级的同时,以海尔为代表的改革开放之后新生的企业通过技术和设备引进,通过对接全球经济,开始了企业的新生之旅。所以就全球大的经济发展背景而言,对于家电业务这类传统制造业,GE的放弃和海尔的吸收,正是全球产业转移的一个缩影。

那么,在GE放出了出售家电业务的信号之后,海尔是否以及能否出手把GE的家电业务收入囊中呢?

给海尔带来的机会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完善海尔的全球化布局,尽管海尔试图通过自我品牌和自我发展,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实施国际化战略,但经过10年发展,到现在距离一个成熟的跨国公司仍然有不小的差距,通过收购GE的家电业务,可以补充海尔在人才、技术、品牌、海外渠道等方面的不足,使得海尔的全球化布局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也是海尔几年前试图把美国另外一家家电制造商美泰克收入囊中的原因,但是这个收购遭遇了竞争对手惠而浦的阻击。

二是以GE的高端产品和品牌强化海尔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GE保留下来的家电业务以高端产品为主,随着中国经济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家电高端产品的需求将获得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收购GE家电业务之后,通过对其产品和吸收和转移,更加丰富的产品线将帮助海尔维持其在国内高端家电业务上的竞争力。

现在海尔已经是全球第三大白色家电制造商,如果能够合并GE的家电业务,则有机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电制造商。

但是,需要海尔慎重考虑是否收购的因素也同样巨大:

首先是收购的资金投入。根据GE委托投行放出的出售价格将在50-80亿美元之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GE家电业务的规模和市值评估的出售价格。由于有三星、LG以及欧洲家电制造商伊莱克斯、西门子等竞争对手参与其中,预计这个价格不大可能被大幅度的压低。这是和联想收购IBMPCD业务案例上很大的不同,因为IBM出于扩大中国市场IT服务业务的考虑,其对PCD业务的出售具有很大的针对性以及其他的战略利益,所以会在收购价格以及后续支持上尽力满足联想的要求。但是GE如果在出售家电业务上只是为了获得投资收益而没有换取其他战略利益的企图,则很难在收购上对海尔有所倾向。

第二是收购之后的整合难度会比较高,GE的家电业务中仍然有高达上万的员工,这会使得收购之后企图通过生产布局调整来获得协同效应的努力变得困难。同样,如果没有GE总部的配合,海尔在并购之后的整合可能不会象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之后那么顺利。来自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公司之间的文化融合问题也会更加突出。第三是从海尔自身的发展角度,通过去年的业务和组织架构调整,白电业务只是海尔整体业务布局中的一部分,电脑等电子产品等具有更高成长性的业务被海尔赋予了越来越大的权重,白电总体上在全球是一个传统和发展缓慢的行业,那么海尔如果以高达数十亿美元的投入并购GE的家电业务,可能就会相对压缩或抽离在其他业务上的投入,是否值得以及如何保持战略上的平衡就需要慎重考虑。

所以,对于急于走向全球的海尔来说,收购GE家电业务可能是一个机会,但这并不是一个十分诱人的蛋糕,需要在全面、整体的利弊分析的基础上慎重决策。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