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
| 昵称:大牛股 |
| 发帖数:112686 |
| 回帖数:21880 |
| 可用积分数:99901660 |
| 注册日期:2008-02-23 |
| 最后登陆:2025-11-07 |
|
主题:上市银行中报倒计时 五大谜题待破解
业绩是否支撑估值、资本充足率能否持续达标、盈利模式会否转变、信贷质量会否“质变”、大小非如何面对全流通等问题都将是二级市场所关注的焦点
本周六,即北京奥运会开幕一周年之际,上市银行将正式迎来今年首份半年报,打头阵的将是“小兄弟”华夏银行。
在今年上半年天量信贷的背景下,14家上市银行的中报无疑将吸引更多的眼球:业绩是否支撑估值、资本充足率能否持续达标、盈利模式会否转变、信贷质量会否“质变”、大小非如何面对全流通等问题都将是二级市场所关注的焦点。
而银行业资深分析师对《证券日报》表示,对上市银行的判断逻辑应从原先的“以量补价”转化为未来息差扩大以及信贷成本下降的超预期。
利润未能再现“有增无减”
业绩能否支撑估值
去年中期,14家上市银行中有12家预告了喜人的业绩增长,其中以中信银行150%的增长居首。
但时隔一年,预增公告突然从上市银行中消失了——截至目前,14家上市银行无一发布业绩预增公告。唯一的业绩快报也十分差强人意——宁波银行公布的业绩快报显示,该行1-6月每股收益0.28元,每股净资产3.60元,净资产收益率7.84%,营业收入184987万元,同比增长15.20%;净利润70610万元,同比下降3.22%。
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银行整体净息差经历了明显收窄的过程;信贷规模大幅增长,贷款总额新增超过7万亿元,一般性贷款新增接近5万亿元。规模扩张部分弥补了息差收窄的影响,但上半年的利息收入仍将小幅下降。
而《证券日报》记者追踪WIND截至昨日的最新数据发现,除了对将被平安收购的深发展2009年净利润给予600%的增长预期外,其余数十家机构对于其余13家上市银行的年度净利润的增长预期都不超过30%,其中有3家银行的增长预期百分比为负值。而从更显示银行主营业务能力的“预测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指标来看,浦发银行获得的机构认同度最高,但预测增长率也仅为12.13%。
截至目前,上市银行的动态市盈率在12.4倍-25倍之间,而WIND数据显示,按照机构对于上市银行每股收益的预测来计算,目前的市盈率在14倍-26倍之间。这一市盈率水平相对于其他行业上市公司显然处于估值洼地,但相对于上市银行的市盈率往年的历史水平来看,相对已经接近上限——去年中期14家上市银行的平均动态市盈率不足15倍。
经历天量信贷
资本充足率是否依旧充足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贷款总额新增超过7万亿元,而全年规模至少将在8―10万亿左右,相较去年至少有30%的增幅。
业内分析师对此表示,“银行资本金扩张远远达不到这一速度”。换句话说,上市银行中报的资本充足率面临着被稀释至监管红线附近的风险。
当然,为了补充资本充足率,上市银行也没闲着:银行们采取多种手段扩大资本金规模,比如民生银行增发H股,浦发银行定向增发,也有多家银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次级债。
事实上,在上半年天量信贷投放之后,患上“资金失血”的商业银行为在放贷竞争中避免资本充足率触及“红线”,准备发行的次级债规模超过4500亿元。不过,按照监管部门最近的政策取向来看,发债的融资方式可能在下半年遭遇抑制,资本充足率将主要依靠股权再融资解决。
在未来即将揭晓的上市银行中报中,资本充足率究竟是否依旧充足无疑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信贷质量究竟是升是降
拨备覆盖率“双刃效应”显现
对于中国银行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信贷扩张,市场最为担忧的就是其贷款的质量。不过,权威部门的数据显示,银行业整体贷款质量似乎并不坏。当然落实到个体银行上来说,需要等到中报正式出炉。
银监会公布的不良贷款数据来看,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余额下降了108亿,不良率2.04%;而2季度商业银行不良余额进一步下降了314亿,不良率下降至1.99%。
券商则进一步认为,在经济回暖和信贷持续投放的条件下,银行的资产质量将持续改善,市场对2010年资产质量的预期也随着经济的复苏逐步向好的方面修正。
同时,监管部门要求的严格的拨备覆盖的“双刃剑”效应有所显现:一方面,提高拨备覆盖下限有效控制了银行业整体的风险;但另一方面,也压制了银行的业绩。宁波银行对中期业绩预期下降的解释之一则是拨备提取超预期。据宁波银行方面表示,一季度该行信贷增长不多,但二季度已完成全年计划,增长比较快,其中个人贷款有所回暖,增速提高。而二季度冲刺所产生的信贷到6月末还未产生丰厚的利息收入,拨备提取却要在中报里体现出来,短期压力也就产生了。
近期业界盛传中小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将被提升至150%,如果传闻被证实,中小银行还将进一步面临业绩压力。
盈利模式变局
中间业务何时能“挑大梁”
对于高度依靠息差收入的国内银行业来说,中间业务始终是其业绩的软肋,不过今年上半年债券承销带来的投行收入激增或许能够改变这一局面。
目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有本、外币结算、银行卡、信用证、备兑信用证、票据担保、贷款承诺、衍生金融工具、代理业务、咨询顾问业务等。在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得相当成熟。美国、日本、英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益比重均在40%左右,而我国目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规模一般占其资产总额的15%左右。
去年以来至今年上半年,在债券承销领域,四大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毕竟,这些银行客户资源广泛、资金实力雄厚、机构网络众多,还具备开展多种业务所形成的优势以及长时期以来积累的关系优势,甚至还出现了“工行1家收入抵券商20强”的局面。
当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距离“挑大梁”还有一定距离,毕竟,上半年银行在衍生金融工具、理财产品创新等方面仍有许多不足。2009年,上市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究竟如何表现,市场拭目以待。
十大股东是否“斗转星移”
大小非如何作答全流通
除了一些核心的财务指标,市场最为关注的恐怕就是机构投资者和大小非对于银行股的态度,而这一悬念将与中报同步揭晓答案。
从机构公开发布的分析报告来看,多数机构始终唱多银行股。不过,唱多要反映到机构增持中才算是真正做多。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已经实现了全流通,其大小非的增、减持乃至按兵不动的选择都将被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风向标。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