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
| 昵称:stock2008 |
| 发帖数:26742 |
| 回帖数:4299 |
| 可用积分数:25784618 |
| 注册日期:2008-04-13 |
| 最后登陆:2020-05-10 |
|
主题:工商银行:在开放中成长
编者按:
60年光辉灿烂,60年风雨路程。
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对于中国来说,却是充满了风云变幻和时代变迁的60年。新中国从落后到富裕,从禁锢到自由,从边缘到核心地位。事实证明,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已经崛起。在建国6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当我们满怀激动的心情,来盘点和回顾共和国60年辉煌巨变的时候,突然发现,不管用什么华丽的词藻和精美的语言,都不足以表达和代表这60年的非凡成就。
与此同时,在这60年的岁月里,中国的金融业伴随着共和国的历史车轮而跌宕前进,每一年,都有数不清的金融故事和金融记忆。
在60年的金融发展历程中,中国的金融家前赴后继,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既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也取得了瞩目的成效,同时还为新时期、新阶段我国金融业科学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是时代的功臣,他们为不同时期的中国金融业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60年的金融发展历程中,中国的金融机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金融业客观发展规律,逐渐按照客观发展规律进行风险监管和管理;经营体制机制不断深化变革发展,不断对外开放,不断吸收和借鉴全世界金融业良好做法;始终坚持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60年,中国金融业的整体实力持续增长,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公司治理状况明显改善,服务能力和水平日益提升,各类机构协调均衡发展,监管有效性不断提高。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为迎接和庆祝新中国60年华诞,全方位展示共和国60年中国金融业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弘扬民族创新精神,记载大国金融崛起的心路历程,我们独家策划了这一组系列报道。我们选取了中国金融业的部分机构为切入点,他们既是中国金融业的先进典型代表,又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缩影。让我们再次走进他们,去感受60年来中国金融业的沧桑巨变,去体会60年来中国金融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来者可期。我们衷心祝愿伟大祖国的明天会更好,衷心祝愿中国金融业的明天会更好。
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于1984年, 25年来在改革中发展,在开放中成长,与时代同行,逐步迈入世界大银行之列,成为全球最盈利、市值最大的银行。工商银行改革发展成就是中国金融业蓬勃发展的缩影,是改革开放交响乐中的一个精彩乐章。
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历程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探索建设现代金融企业的道路上,工商银行的改革发展历经了三个重要阶段,走过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中国到世界的不断成长的二十五年。
(一)国有专业银行时期(1984年-1993年):从建立到壮大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从此,工商银行走上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开放之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了全面、系统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围绕建立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家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而渐次展开。
1983年9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决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担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1984年1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宣告正式成立。工商银行的成立标志着“大一统”的银行体制进入专业银行体制阶段。此后的十年中,工商银行积极参与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了融资主渠道的作用。同时,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商银行的服务网络不断健全,业务范围迅速扩展,形成了覆盖全国、重点服务城市工商企业和城市居民的经营网络体系,并在存、贷、汇等基础业务领域确立了国内金融业的优势地位。
(二)国有商业银行时期(1994年-2004年):在改革中迎难而进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经济领域一些深层次矛盾开始显现,转轨中的一些国有企业经营遇到困难,经营风险逐步暴露,加之当时法制、信用制度建设滞后,以及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使银行资产质量恶化,并在90年代集中爆发。国有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力军, 在支持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巨额的不良贷款,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经营和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面对经济发展中暴露出来的种种体制问题,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专业银行要逐步转变为商业银行,1994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作出了国有专业银行尽快转为国有商业银行,按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运行的具体部署。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国有专业银行开始向商业银行体制转变。之后,工商银行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和商业银行经营原则,积极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了统一法人体制,并着重从解决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问题入手,加快了授权、授信、绩效考核、内部控制、成本管理等各项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推进了经营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艰苦卓绝的攻坚之战,工商银行成功度过了由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的调整发展期,并在进入新世纪后,进一步加快商业化改革步伐,积极推进经营转型和创新发展,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全行经营管理基础得到夯实,盈利能力、竞争发展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得到提升,为股份制改革和现代金融企业建设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三)股份制商业银行时期(2005年至今):脱胎换骨的嬗变
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实施综合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决定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条件成熟时择机上市。国有银行的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
工商银行作为中国最大的银行,在贯彻中央关于国有银行改革决定的过程中,不等不靠,先行推进一系列内部改革,并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制定股改方案,创造性地提出用未来收益偿付改制成本的财务安排。2005年4月,中央作出了对工商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的决定。在股份制改革的过程中,工商银行勤于探索、善于借鉴、勇于创造、敢于超越,突破了无数难关,在财务重组中大胆探索了市场化处置部分不良资产的模式,在引进战略投资者过程中成功实现了引资与引智的结合。特别是面对A+H股同步发行上市的全新尝试,在国务院和两地监管机构的支持帮助下,通过多项制度创新,攻克了诸多政策或技术性障碍,于2006年10月27日成功在上海、香港两地上市,开创了A股H股同时发行、统一定价和同日上市的历史先河。
工商银行的成功发行上市,创造了30项中国资本市场之最和全球第一,成为资本市场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的IPO,推动了我国资本市场创新发展,也为国际资本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股改上市使工商银行实现了脱胎换骨般的嬗变,迎来了建设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新的历史阶段。
非凡卓越的改革发展成就
经过25年的改革发展,特别是经过浴火重生般的股份制改革,工商银行转化为一家治理完善的现代金融企业,构建起多元化、全球化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成长为质量效益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劲的上市银行,踏上了建设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的新征程。
(一)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全面确立。按照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把银行办成真正银行”的构想,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改革部署,经过几代工行人的探索实践,工商银行完成了从国有专业银行到国有商业银行、再到国际公众持股公司的历史性跨越。目前,工商银行全部股份中,国有股占76.1%,境外战略投资者占7.24%,公众股占16.66%,既保持了国家对工商银行的绝对控股地位,又实现了产权的多元化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股份制改革,工商银行搭建起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组成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了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有效的公司运行机制。同时,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和监管标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资本管理制度、资产负债管理体系、资金营运体系以及审慎、规范、透明的财务会计制度;构建起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与控制体系以及能够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推进了分支机构改革和流程银行建设,不断完善了现代商业银行的组织机构体系;深化了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构建了市场化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薪酬分配制度。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保证了全行科学管理、稳健经营和科学发展。
(二)各项业务快速发展。25年来,全行凭借不断扩大的客户基础、日益多元的业务结构、持续增强的创新能力以及不断完善的内部管理,实现了各项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不仅在存贷汇等基础业务领域继续保持市场领导地位,而且在绝大多数新兴业务领域确立了领先优势。总资产从1984年工行成立时的2728亿元,发展到2008年6月末的9.4万亿元,增长了33.5倍;各项存款从1696亿元增长到7万多亿元,增长了41倍;各项贷款从2470亿元增长到4万多亿元,增长了16.6倍;信用卡从1989年开始发行,到2008年6月末已突破3300万张,成为中国第一信用卡发卡行;资产托管业务经过十年的发展,目前托管规模已达1.2万亿元,是中国第一资产托管银行;电子银行业务自1998年开办以来,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目前占总业务量的比重达到40%,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子银行。近年来推出的理财、企业年金、投资银行、现金管理等新兴业务发展迅速,逐渐成长为新兴业务的市场领导者。业务范围从成立初期的存贷汇等传统基础业务,发展到覆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等多业务领域,成长为中国金融服务供给能力最强的银行机构。
(三)国际化、综合化迈出重大步伐。顺应我国对外开放形势和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工商银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进行了国际化、综合化的探索实践,经过十多年的创新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国际化发展方面,从1993年设立第一家海外机构新加坡分行以来,至今已拥有境外机构网点126家,总资产超过430亿美元,基本形成了覆盖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和我国主要经贸往来地区的全球化服务网络。特别是去年以来,工商银行收购了非洲最大的商业银行—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这也是迄今为止中资企业最大的一笔海外收购;控股了澳门最大本土银行—诚兴银行,莫斯科、印尼等子银行相继开业,纽约、悉尼、多哈、迪拜等机构申设正式获当地监管机构批准,开业在即,国际化发展取得较大突破。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银行综合化经营内外部条件的日益成熟,工商银行在境内通过合资(独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的方式进入基金和金融租赁市场,在境外通过收购或参股控股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方式,开展牌照类投资银行、保险等业务,初步形成了跨市场的经营格局。
(四)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极大地提高了全行的盈利能力。25年来,工商银行累计实现利润达4397亿元,共上交国家税收3400多亿元。按国际会计准则标准,自2003年以来,全行税后利润连续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8%。2007年,实现税后利润820亿元,跃升为亚洲最赚钱的银行;2008年上半年,实现税后利润649亿元,成为全球最盈利的银行。强劲的盈利增长能力使公司价值和股东回报呈现快速增长。2008年上半年,工商银行年化加权平均权益回报率和年化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分别为23.73%和1.44%,已达到国际先进银行的水平。更为可喜的是,工商银行的盈利结构发生很大改变,非利息收入占比从工行成立初期的不足1%提高到10%,其中净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重上升到15.8%,非信贷利息收入占比从不足2%提高到31%,盈利的可持续性大大增强。
(五)资产质量持续改善。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化和管理的不断加强,特别是通过资产质量攻坚战和财务重组,工行的资产质量得到根本改善,不仅彻底解决了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形成的不良贷款包袱,而且从制度上完善了信用风险的有效防范机制。不良贷款率由历史最高时1999年6月末的47.59%降至股改启动前(2004年末)的21.16%,下降了26.43个百分点。2005年财务重组、剥离部分不良贷款后,不良贷款率进一步下降到4.69%。近两年多来资产质量持续改善,到目前不良贷款率已降至2.41%。同时,潜在风险较大的近1万亿元借新还旧贷款也全部得以解决;建立了严格的新增贷款质量统计制度以来,使1999年以来的新增贷款质量一直保持在国际先进银行水平。共商银行的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制度不断健全,走在了国内同业的前列,不仅使发案率等内控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而且成功抵御了美国次贷危机风险。同时作为全面衡量抵御风险能力核心指标的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均大幅提升,目前已分别达到12.46%和116.08%。
(六)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工商银行始终秉承“以客户为中心”、服务创造价值的理念,从业务、产品、渠道、流程等各方面推进创新发展,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工商银行在国内外设有1.7万个经营机构,拥有4.46万台各类自助设备和功能强大的电子银行,为全球1.85亿个人客户和300多万公司客户提供着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同时,工商银行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和专门的产品研发机构,加快产品创新速度,每年都投产一大批契合客户需要的新产品新服务,目前工商银行各类产品已达1600多种,成为国内金融产品数量最多、门类最齐全的银行机构。此外,工行还着眼长远,从分销渠道、业务流程、IT系统、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等方面系统加以改进,使客户真切感受到了工商银行服务品质的持续提升。
(七)负责任大银行形象深入人心。工行始终坚持履行经济责任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在努力为股东、客户和员工创造价值的同时,积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树立负责任的大银行形象。工行借鉴国际经验,把遵纪守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扶贫帮困、捐助公益、宣传普及金融知识等内容纳入全行的发展战略,从1994年到2007年,除员工个人捐赠外,工行投入扶贫、文化、体育、慈善等方面的公益资金累计达2.5亿元,援建希望小学35所。在国内同业中率先推行“绿色信贷”建设,目前全行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贷款企业已占到全部贷款企业的99.8%,贷款余额占比达到99.87%。今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工行迅速反应,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之中,是灾区最早恢复营业的金融机构,为灾区捐款达1.4亿元,其中员工个人捐款8869万元。2008年上半年,工行还发布了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全面展示了工商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所做的努力。
实至名归,工商银行改革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得到了市场各方、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在国际金融市场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以净利润和总市值排序,工行均居全球上市金融企业之首;以一级资本排序,列世界1000家大银行第7位。连续多年被《环球金融》、《银行家》、《欧洲货币》等国际知名杂志评为“中国最佳银行”、“新兴市场最佳银行”等,还多次被评为“中国最受尊敬企业”。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