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头衔:高级金融分析师 |
| 昵称:明天涨停 |
| 发帖数:20129 |
| 回帖数:1193 |
| 可用积分数:98351 |
| 注册日期:2008-03-23 |
| 最后登陆:2010-12-27 |
|
主题:长安重组强势冲击中国汽车业格局
11月10日,中国汽车业迎来了一个最具震撼力量的消息———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重组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字仪式,拉开了中国汽车行业极具震撼力的重组整合大幕。
长安重组的消息一出,无论是汽车业界还是媒体、群众都对此广为关注,坊间各种议论不绝,可以肯定的是,这次重组必将对中国汽车产业现有格局构成冲击,对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产生影响。
■重组提升了长安的行业地位
本次重组的直接后果有三:首先,在销量排名上,新长安甩掉“老四”的位置,跻身国内汽车行业前三甲。据中汽协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长安汽车和中航汽车今年分别销售116.15万辆和38.14万辆,整合后销量为154.29万辆。这一规模超过了东风汽车的149.9万辆,仅次于上汽的217.48万辆和一汽的156.17万辆。
其次,在微车领域,长安有望携手哈飞、昌河与上汽通用五菱相抗衡。自2004年被上汽通用五菱抢去“微车老大”的地位后,长安一直想重返第一的宝座。今年前10月,长安微车销量为57.7万辆,上汽通用五菱则为84万辆,加上哈飞、昌河后,新长安的微车销量达到81万辆。
第三,有利于长安今后整合资源,进一步做大做强。签约仪式上,兵装集团总经理徐斌明确提出新长安的具体发展目标——— 2012年长安汽车整车销售超过260万辆,初步具备参与国际主流汽车市场竞争的能力;到2020年整车销售达到500万辆。
■重组也给长安经营管理带来难度
虽然目前长安集团顺利重组,但如何实现1+1大于2是以后各方关注的焦点。
有媒体评论说:这是一场典型的中国式婚姻。双方门当户对,“家长”都是有着军工背景的央企,“证婚人”又是身份显赫的政府部门,“女方”的嫁妆达到了170亿元,但“男方”长安才貌更为出众,话语权自然也就大些,占到了77%。婚是结了,生活幸不幸福就要考验双方的智慧了。况且,车企重组之难,是举世公认的。
诚然,新长安面临的整合问题较之广汽与长丰或者“上南合作”更为复杂。对此,长安集团总裁徐留平在接受采访时,给出了“十六字”方针,即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资源共享、合为一家。他没有透露更为具体的整合方案,仅表示“肯定要进行融合,但需要一个过程”。
各方对于长安集团重组过程中的难题基本达成了如下共识:第一难:品牌调整问题。整合后的新长安拥有长安、昌河、哈飞、长安铃木、昌河铃木等多个品牌,这些品牌是共存发展,还是强势品牌取代弱势品牌?
第二难:人事安排和员工安置。除徐留平外,新长安的高层如何任职尚无定论,哈飞、昌河高层的去留也是一翻阵痛。而中航系不乏全家两代人为中航效力服务的老员工。如何分流、重新安置这些人,让“新长安”轻装前进,这需要更高层面领导的协调。
第三难:昌河的问题积重难返,需要资金和项目上的撬动力。而新长安经营状况虽然不错,但其产品利润空间有限,本身也需要更大的融资能力支撑。注入整合资金不可避免,这笔资金从何而来?不同上市公司融来的钱如何分派?
第四难:与外方的合作如何延续。之前标致雪铁龙与哈飞曾进行了长达5年的恋爱长跑。如今哈飞的东家换成新长安,长安与PSA能够再续前缘?昌河铃木与长安铃木现在面对一个合作方,产品和资源如何整合?
综观上述,重组对于新长安可谓机会与困难并存,如何走好这一关,还要看长安新的管理层的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