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转:重构国土水资源,开拓就业三千万,增加产值三万亿,领军世界发展
2009-03-04 23:25:12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分析师
昵称:aynz
发帖数:106
回帖数:845
可用积分数:144751
注册日期:2008-05-25
最后登陆:2010-08-10
主题:转:重构国土水资源,开拓就业三千万,增加产值三万亿,领军世界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可利用土地资源匮乏,人均耕地仅1•38亩;二是水资源匮乏,全国有数亿亩粮田缺水,数百个城市缺水,大量河流、湖泊不是严重萎缩就是被严重污染。笔者认为,解决我国土地资源匮乏和水资源匮乏的根本办法就是重构国土水资源,开辟出数亿亩计的新的土地资源和数千亿吨计的新的水资源,此举足以在短时间内开拓就业三千万,增加GDP产值三万亿,彻底摆脱目前西方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的严重拖累,稳步跃居世界经济发展领军地位。

事实上,早在公元前2200年前,中国帝禹时代就实施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国土水资源考察活动,范围南达台湾海峡,西至天山山脉,北抵蒙古高原,东达日本列岛。帝禹时代的国土水资源考察报告白皮书就是流传至今的《五藏山经》,它为帝禹管理国家提供了可利用资源的重要依据。1999年9月9日,学者重构与画家琴岛瑶池经过多年准备,绘制出42平方米巨画《帝禹山河图》,将《五藏山经》记述的数以千计的矿产资源地、植物资源地、动物资源地、水资源分布、各地居民分布等所有场景逐一绘出,再现辉煌的4200年前华夏大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参阅《解读远古密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版)。

我们今天应该有比帝禹时代更伟大的胸怀和志向,实施更大规模的国土水资源考察和治理工程。有鉴于此,笔者提出如下重构国土水资源举措,并期待着国家决策层的采纳。

一 、用2000亿个草袋治理3亿亩沙漠良田

组建沙漠生产建设兵团,用10年时间,把全国10~15%的沙漠(20万平方公里)改造成为可利用的沙漠良田3亿亩。治理沙漠的主要技术手段是物理压沙,即在全国收购草袋用于压沙固沙实施大规模沙漠治理工程。每个草袋的尺寸长0.7米,宽0.3米,可在草袋里装入沙子(最好能够同时装入吸附水的材料和耐干旱植物种子),按适当间距排列在沙漠地上压沙固沙。这种用草袋子压沙的方法比目前采用的人工草格子压沙的效果要更好更持久;这是因为草袋装沙后不易被风吹走,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每个草袋可使用2~3年,因此使植物根系有足够时间扎入沙漠深处吸取地下水。

草袋压沙网格的密度可根据各地沙漠不同自然环境情况进行选择:按1平方米网格压沙,平均每个草袋可压沙0.5平方米;按4平方米网格压沙,平均每个草袋可压沙1平方米;按9平方米网格压沙,平均每个草袋可压沙1.5平方米。如果采取4平方米网格密度压沙固沙,治理1亩沙漠需用667个草袋。如果一个劳动力1天可装100个草袋,1 年即可治理50亩沙漠;也就是说,10万人每年可治理500万亩沙漠,60万人用10年时间即可完成治理3亿亩沙漠的工作量,共需草袋2000亿个。如果能够研制并大量使用机械化铺设草袋技术,所需人力可大大减少,治理沙漠的效率和速度可大幅度提高,估计10万人用3年时间即可完成治理3亿亩沙漠的工作量。

我国每年都有多达5000亿斤以上的农田秸秆被焚烧,既造成污染又造成资源浪费;如果能够把这些秸秆都编制成草袋子用于改造沙漠,既可为各地农民增加就业和收入,又可大规模改造沙漠变良田,实属一举多得的战略举措。

实施大规模沙漠改造战略工程可以提供数以千万计的劳动岗位(1000万-3000万),特别是能够迅速为中低端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通过沙漠良田折合城市化用地额度的方式,即每3亩沙漠良田折合沿海和内地1亩开发用地,既可确保全国耕地面积18亿亩红线,又可大幅度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创造出数以万亿元人民币计的新增国民经济产值(GDP)。

[B]二 、开采青藏高原永冻冰,治理荒漠良田百万顷[/B]

我国永冻土面积约215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大小兴安岭地区。青藏高原冻土层厚度,在高山区可达200~400米甚至更厚,昆仑山与唐古拉山之间的丘陵地带厚约60~130米,高平原及河谷地带厚度在60米以下。值得注意的是,青藏高原冻土层的含水量非常高,许多冻土层的含冰量高达百分之八九十(这是修建青藏铁路时遇到的重大技术难题之一)。

据此可知,青藏高原冻土层储存的永冻冰,实际上乃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淡水矿资源,是一个长期受到忽视、几乎完全没有得到开发利用的巨量水资源宝库。正因为如此,青藏高原冻土层所储存的淡水资源总量,目前尚未得到全面的评估。由于青藏高原冻土层的面积和体积远远大于贝加尔湖,据此笔者估计青藏高原冻土层储存的淡水总量至少要数以万亿吨计,其淡水储量很可能远多于贝加尔湖(储水23600亿吨),也就是说青藏高原有一处冰冻的贝加尔湖。

我国可以组织“荒漠生产建设兵团”,研发先进适用技术,大规模开发利用青藏高原冻土层的水资源,而且这也应当成为中国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开采青藏高原冻土层冰冻水资源的有效技术手段,一是利用太阳能,即在永冻冰表面铺撒黑色材料(碳黑)或者铺设黑色薄膜网格(应采用无污染的可降解材料),用以吸收太阳热能,融化冻土层的积冰;二是利用地热能,打井抽取地下热水,融化冻土层的积冰。

在青藏高原开采永冻冰所获得的水资源,主要用于开发荒漠土地资源。例如,可给柴达木盆地提供丰富的水资源,使这片3.5万平方公里的沙漠、风蚀地变成水草丰茂的绿洲。随着开发利用青藏高原冻土层水资源的规模不断扩大,还可以把相当可观的水资源输送到青藏高原北缘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姆塔格沙漠、白龙堆沙漠、哈顺沙漠,为开发利用上述沙漠区域的土地资源提供强有力的生态环境支持,足以治理出荒漠良田百万顷,开拓就业岗位数以百万计,新增GDP产值数以千万亿计。

三 、黄河重归黄海,围海造田百万顷

黄河是全球泥沙最多的大河之一,历史上黄河下游决口改道频繁,或流入渤海,或流入黄海,正是黄河的巨量泥沙沉积出辽阔的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期间,黄河流入黄海长达近千年。

由于目前黄河出海口在渤海,而渤海属于中国内海,其海面水汽蒸发量对环渤海地区降水有着重要贡献,因此黄河泥沙输入渤海将使渤海萎缩,这对中国来说弊远大于利。因此,有必要让黄河重入黄海,这样黄河向黄海输送的泥沙(以及长江入黄海泥沙),可使黄海近海变成陆地,从而增加中国的陆地国土面积。与此同时,中国黄海的海洋国土面积(包括经济海域)也会随之向东扩展,因为海洋国土面积是从海岸线算起的。

中国海的大陆架十分广阔, 总面积达239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大陆架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其中,黄海面积38万平方公里,黄海水深略大于渤海,平均水深只有44米。黄海大陆架地形的深度由北向东南逐渐变深,至济州岛附近水深已达140米。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江苏省沿岸的黄海浅滩,水深在15米以下的浅滩面积多达2.44万平方公里。江苏全省海岸以淤泥质和沙质为主,仅在连云港市连云区有少量基岩质海岸,近海分布有“前三岛”(车牛岛、达山岛、平岛)和兴隆沙、永隆沙等基岩岛屿和沙岛共16个。此外,位于东海与南海分界处的台湾浅滩,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水深仅在10米左右。

有鉴于此,如果我国在近海浅滩(水深0~15米)和沿海滩涂(涨潮为海、退潮为陆)采用先进和适用技术,实施大规模围海造田工程,可望在10年内围海造田百万顷(100万顷等于1亿亩,约6•6万平方公里),一举新增亿亩良田,从而大大缓解中国由于耕地严重短期而制约经济发展的困境。

我国可以借鉴聚氨脂净水技术,研制开发出适用于促进海洋悬浮物沉降的聚氨脂类沉降剂,然后在特定的区域人工投放这种聚氨脂沉降剂,从而大大加速沿海泥沙沉降成陆速度,而且能够把在黄海悬浮的大量泥沙(它们是入黄海的众多江河河多年输送到黄海里并积累起来的)沉降在我们指定的围海造田区域,从而用较少的费用和较短的时间,实现在黄海近海沿岸大规模围海造田的战略目标(该技术同样适用于我国台湾浅滩等沿海地区)。与此同时,可利用报废船舶(最好是水泥船),运载建筑垃圾(需进行无害化处理),沉降在规划的近海围海造田区域(事先可采用聚氨脂沉降剂加速泥沙在该区域的沉降量),从而构筑出围海造田区域的防波堤,然后再远距离喷射海沙到防波堤内,形成陆岛。

[B]四 、空中南水北调工程,增加水资源千亿吨[/B]
中国是世界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也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唯一世界大国。事实上,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必须要解决水资源匮乏的制约瓶颈。众所周知,陆地上的水(除了深层地下水之外),归根结底都是从海洋蒸发的水汽转化(雨、雪、冰山等)而来。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增加海洋水汽向我国内陆地区的输送量,并同时提高水汽转化为降水量的比率,那么就可以大幅度增加我国的水资源总量。

有鉴于此,笔者在《宇宙的重构》(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1月版)一书中就提出“春风再度玉门关气象工程”,目的是“使东南风能够顺利地吹往大西北(即减少沿途风阻,特别是不要在风口之处修建大型水库)”。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进一步撰写出《人造地形气候学暨中国水资源战略》一书(收入《重构电子版丛书22本》),并提出空中南水北调工程。

由于中国位于北半球的欧亚大陆的东部,这种地理位置导致对中国水资源贡献最多的是来自南面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汽(约占三分之二强),其次是来自东面太平洋的水汽(受到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的阻碍),再其次是来自北面北冰洋的水汽,而来自西面大西洋的水汽则少之又少(仅能抵达新疆天山)。

所谓空中南水北调,是与陆路南水北调对应而言的。目前陆路南水北调的东线是调长江下游水资源送往山东省、河北省、天津市,中线是从长江中游的汉江中上游调水送往河南省、河北省、北京市。上述陆路南水北调投资高达3000亿元,有效调水量仅数十亿吨,战略安全系数极低,而且长江特别是汉江流域本身水资源也是有限的。对比之下,空中南水北调是净增海洋水汽向我国内陆地区的输送量,新增有效水资源数以千亿吨计,工程投资小,战略风险几乎为零。

具体来说,空中南水北调的主要技术手段,一是改变地形以减少海洋水汽输送的阻力,即在适当地点(例如巴颜喀拉山,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人工开辟风口,可使更多的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输送到黄河上游。二是改变地貌以增加海洋水汽输送的动力,例如在巴颜喀拉山脉南麓和喜玛拉雅山脉南麓的迎风坡,以及在横断山脉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水库大坝的下游,大面积铺设吸收太阳能热量的材料,以便加热来自南海和印度洋的水汽,使更多的水汽能够顺利翻越喜玛拉雅山、巴颜喀拉山和横断山脉上的众多水库大坝,就可以为我国内陆地区多输送数以千亿吨计的水资源。

五 、渤海汽化工程,增加水资源百亿吨

空中南水北调的科学原理也可应用到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水汽开发利用上来(可称之为空中东水西调)。笔者在《灾难与生存》(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1月版)一书的“减灾造福工程”里写道:澳洲汉声杂志2008年3期(总232期),全文刊登笔者《物种进化的实质是生命自主生存技术创新,以及智因设计进化论的提出》一文。该文指出,生物进化离不开生命智力信息系统在生存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无论是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无论是从体外受精到体内受精,无论是从冷血动物到恒温动物,无论是光合作用还是呼吸作用,都是建立在生命自主生存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的。事实上,我们人类的进步,在相当程度上同样取决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而人类的科学技术创新乃是建立在生命智力信息系统在生存技术领域自主创新的基础之上的。

有鉴于此,人类社会的减灾对策和生存对策同样离不开科学技术创新。在这方面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包括职业科学工作者和非职业科学工作者,已经和正在取得许多重大的可喜的进步。本书限于篇幅,仅介绍一下笔者提出的“渤海汽化工程”。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淡水资源非常匮乏的国家,因此中国龙的腾飞需要获得充足的水资源。以环渤海的京津冀鲁辽五大省市为例,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上述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鉴于已有的解决上述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办法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采用获取水资源的全新技术。根据人造地形气候学原理,一种可行的水资源全新高科技就是渤海汽化工程和人造龙王工程(促进水汽凝结成为降水的工程),为此有必要成立“渤海汽化工程水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渤海属于中国的内海,面积77000平方公里,平均海深18米,最大海深78米,与黄海有渤海海峡相通;如果抽取渤海海水,由于太平洋海水可以源源不断进入渤海,因此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以渤海为出海口的主要河流有黄河、海河、滦河、辽河、胶莱河。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辽宁省,则可以视为环渤海行政经济区,包括一个首都、两个直辖市和三个省,人口2亿5000万,其发展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

渤海汽化工程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物理结构变化大幅度增加海平面粗糙度,从而相应增加海水汽化面积,并提高海面水汽蒸发量(其副产品是海盐,同时在夏季有助于降低附近区域的气温)。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使用电风扇(电力由太阳能光电池提供)进一步提高水汽蒸发量。从这个角度来说,由于渤海面积达77000平方公里,每年自然蒸发量在1000亿吨以上;如果通过渤海汽化工程能够增加渤海10%的蒸发量,每年即可获得新增水资源上百亿吨,一举可使京津冀鲁辽从此不再有缺水之忧。

具体来说,如果我们对渤海汽化第一期工程的设计指标是每年增加水汽量30亿吨,其中有50%水汽能够在环渤海周边山区转化为降水,成为可直接利用的水资源,那么就等于每年可为京津冀鲁辽提供15亿吨淡水资源,对上述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居民生活具有重大的贡献,并且有助于改善上述区域的生态环境、补充地下水、净化空气。如果按每吨淡水成本1元计算,所需投资仅15亿元人民币,仅仅是南水北调工程的百分之一。

综上所述,通过重构国土水资源,中国可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开拓就业三千万,增加产值三万亿,彻底摆脱目前西方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的严重拖累,领军世界经济发展。如果中国同时还能以“共福主义社会”理论指导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那么中国就会成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领军者。

重构文集ZS10-5500《重构国土资源,开拓就业三千万,增加产值三万亿》090301
本文收入《重构人类知识体系》电子版一书,
如欲下载,可电子信联络,或者登录博客打开“下载服务”标签。
博客地址(帝禹山河图个人主页):http://blog.scol.com.cn/dysht
重构智因学研院电话51843850 信箱jdtdshj@163.com

该贴内容于 [2009-03-04 23:26:44] 最后编辑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2009-03-04 23:33:27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2
 
 
头衔:金融分析师
昵称:aynz
发帖数:106
回帖数:845
可用积分数:144751
注册日期:2008-05-25
最后登陆:2010-08-10
以上文章转自人民网强国论坛,作者要么是疯子,要么是天才!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jsessionid=B2AAF4F3AE6FB7E78EAA2CEBD2FA957D.bbsnode13?id=90948331&view=1&pageNo=1&boardId=2

该贴内容于 [2009-03-04 23:34:04] 最后编辑
2009-03-04 23:49:49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3
 
 
头衔:金融分析师
昵称:aynz
发帖数:106
回帖数:845
可用积分数:144751
注册日期:2008-05-25
最后登陆:2010-08-10
数以千亿吨计的新增降雨量和数万亿吨的永存冰河开发。记得去年JD曾说到大“南水北调”工程,即塑天运河,它由于诸多技术瓶颈而归于沉寂;今天又出了个“空中调水”,希望她是可行的。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民脉,守着长江,守着长电,随时都有可能有意外的惊喜!

该贴内容于 [2009-03-04 23:53:38] 最后编辑
2009-03-05 12:11:18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4
 
 
头衔:金融分析师
昵称:aynz
发帖数:106
回帖数:845
可用积分数:144751
注册日期:2008-05-25
最后登陆:2010-08-10
为便于分析重构上述设想,下面转一相关文章供各位参考。

顺人工影响天气的科技进展
●人工影响天气是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去利用自然
●没有证据显示使用碘化银等催化剂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对作业的后果要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对大范围气候会不会有影响等问题还需进行深入研究

  毛节泰,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包括云物理、大气辐射与大气遥感等。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委员会主任。

  人工影响天气是指在适当的天气条件下,通过人工干预,使天气过程发生符合人类愿望的变化。目前,人工影响天气主要是指人工增雨和人工消雹,还包括人工消云、消雨、消雾、防霜、人工引雷等。如果说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话,人工影响天气就是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去利用自然。

  瑞典科学家贝吉龙等人在1933年提出在大部分形成降水的混合云中,降水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云中是否有足够数量的冰晶,能否通过冰水转化过程形成大水滴。

  到1946年,美国科学家雪佛尔和冯纳格相继提出可以在冷云中通过播撒干冰或碘化银的方法,适当增加云中的冰晶数量,促使降水的形成。这些研究指出了人工降雨的基本科学原理,开创了人工增雨作业的历史。

  有关人工消雹的研究工作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了高潮,提出了过量播撒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冰雹一般是在冰雹云中一个范围不很大的冰雹累积带中,由初始冰雹胚胎碰拼周围的水滴或冰晶而增长形成的。如果在这一冰雹累积带中增加大量的冰雹胚胎,造成这些冰雹胚胎争食该区域中有限的水滴或冰晶资源,使谁都长不大,就能达到抑制冰雹灾害的目的。

  上述原理要用到实际工作中,还有许多技术问题要解决,其根本原因在于自然界情况的复杂性。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处理这些问题。我们要依靠科学技术,对云和降水有更清楚的了解;提供更强的催化作业手段;并要对作业的后果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增加对云和降水系统的了解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观测和数值模拟。

  为了进行更有效的人工影响作业,提供更强的催化作业手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没有合适的催化剂,或者没有能力把所需要数量的催化剂及时播撒到云和降水系统适当的部位,也无法实施有效的人工影响作业。在冷云催化剂方面碘化银仍然是最有效的一种催化物质。除此之外,还发展了许多不同性质的催化物质,如干冰、液氮等,它们配合适当的播撒工具,在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中也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外的观测表明,没有证据显示使用上述催化剂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和提高催化作业能力有关的另一个技术是播撒工具。长期以来,三七高炮是人工防雹和人工增雨的主要工具。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已经开发了很好的机载播撒工具,包括碘化银燃烧器和烟弹等,后者本身还有一定的飞行能力,不仅可以对层状云进行作业,也可以对一些积状云进行作业。与此同时,还发展了多种多样的催化剂播撒工具,包括催化效率很高的新型火箭,以及无人驾驶飞机和各种地面作业设备。

  在进行更有效的人工影响作业时,对作业的后果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是十分重要的。

  众所周知,降水是一个自然变率很大的自然现象,即使对同一个地方,一年和一年降水量之间的可比性也很小。简单地用平均降水量等参数不可能检验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是不是有效。

  作为科学研究,国内外都曾经开展过有严格设计的随机播撒试验,以图检验人工播撒作业的有效性,如以色列在其北部先后组织了两期飞机人工增雨试验计划(1961年—1967年,1969年—1975年),分别得到了相对增雨15%和13%的效果。我国在福建古田水库开展的为期12年(1975年—1986年)的高炮人工增雨随机试验表明,相对增雨24%。

  对实施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会不会导致原先意想不到,甚至是我们不希望的效果,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过去的工作中,确实也有人问,防雹作业这个地方打炮了,这里可能没有下,但邻近其它地方却下了大的冰雹,这是不是和打炮有关系。或者一个地方实施了增雨的作业,雨量增加了,附近其它地方降水是不是因此会有所减少。甚至问如果全国都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对大范围的气候会不会有影响等等。这些问题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回答,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可以看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学和技术基础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要抓紧时机,加强观测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建立适当的云和降水系统的数值模式、配合高效的催化剂和播撒工具、设计和建设好相应的效果检验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强有力的作业指挥系统,我国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必然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可以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