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三峡库区360万立方米坡体随时可能滑入长江
2009-04-12 23:07:50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7
 
 
头衔:金融分析师
昵称:aynz
发帖数:106
回帖数:845
可用积分数:144751
注册日期:2008-05-25
最后登陆:2010-08-10
从“气象”到“地质”,投资长电还真让人长知识。[FACE]ico41.gif[/FACE]

该贴内容于 [2009-04-12 23:08:06] 最后编辑
2009-04-12 23:18:30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8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昵称:JD
发帖数:2153
回帖数:7696
可用积分数:1126364
注册日期:2008-09-04
最后登陆:2020-06-02
三峡水库蓄水对滑坡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曹文宣:中科院院士、鱼类学专家
  科学研究、决策,建立一定面积比例的保护区或保留地,是有效保护特有鱼类最重要、最根本的措施。对长江鱼类资源,三峡大坝确实造成了影响,但除了大坝之外,更重要的是人类活动。像人类使用的各种捕鱼手段,造成的影响比大坝的影响更甚。

  魏复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
  长江污水里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各占一半,对三峡库区影响极大。

  杨光煦: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评估核心专家组组长
  就是三峡工程不上马,三峡库区沿岸不搞建设,仍然会发生滑坡现象。三峡库区滑坡是客观存在的,三峡工程蓄水和水位波动,只是诱发滑坡的因素之一。

  宁立然:国家地震局专家
  截至目前,三峡库区无大震的事实令人欣慰,它证明过去论证时作出的结论,是可信的。

三峡工程建设与库区滑坡?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评估核心专家组组长 杨光煦等

本刊记者 彭业华

  “长江三峡两岸滑坡自古存在,就是没有三峡工程的建设,滑坡仍然会继续。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要消除因三峡库区滑坡对人民群众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评估核心专家组组长杨光煦对记者说。

  杨光煦,原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曾参与三峡工程论证和设计工作,最近参与了三峡库区二期、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评估和审查工作。现在为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组成员、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评估核心专家组组长。

  杨光煦介绍,三峡工程库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是滑坡、崩塌、危岩体(以下简称崩滑体)。国家对三峡库区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是非常必要的。

  三峡工程蓄水对滑坡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杨光煦称,三峡水库从66米上升到139米,从139米下降到135米;2006年10月从135米上升到156米,当前从156米下降到防洪水位145米。从理论上讲,水位的上升和下降,都存在产生滑坡的危险。就目前的情况分析,三峡库区经历了水位骤升和骤降的考验,没有发生滑坡现象。这说明三峡工程蓄水对滑坡造成的影响有限。事实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说明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的效果,工程措施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杨光煦对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作了如下评价: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虽然施工期比较紧张,但是没有影响到三峡工程按期蓄水和逐步提高蓄水位;长江主流三峡库区也没有发生危害性塌岸和涉水滑坡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资金控制较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证。

  “三峡工程建设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提供了机遇,减少了灾害发生几率”

  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防治之所以引人瞩目,是因为三峡地区和其他地方不一样。三峡库区沿途都有重要的城镇,人们靠水而居。长江两岸人口众多,人类的活动影响较大,容易诱发新的地质灾害。人们不关注或者少关注的地方,并不说明没有地质灾害。

  三峡地区地质灾害包括滑坡由来已久。三峡地区多高山丘陵,沿山的耕地多集中在古滑坡堆积体上,人类的居住点也集中在这里。

  三峡库区滑坡,有三大诱发因素。第一是降雨,其次是人类活动,第三是水位的波动升降。如果不进行三峡工程建设,第一因素、第二因素引发的滑坡可能不会治理。就是因为三峡工程建设,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治理。从这方面说,三个因素引发的滑坡对人类的危害降低了,灾害发生的几率减少了,三峡工程建设提高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防治能力。杨光煦如是说。

  滑坡治理后的注意事项

  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国家地质勘探部门以三峡工程坝址比选勘探为重点,在三峡库区开展了中小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主要成果是为三峡工程选择出了举世公认的三斗坪好坝址。

  到了80年代,为进一步论证三峡工程的可行性,国家科技部及时在“七五”科技攻关项目中组织了针对这一重大工程项目的第16项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以库区移民规划选址为主的专门性地质工作。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重大崩塌滑坡监测预报及减灾等对策研究。

  在重大滑坡监测治理方面,1993年以来实施了链子崖危岩体、黄腊石等滑坡的治理工程,1995还开始了黄腊石滑坡的监测工作。此外,库区各个县市建立了滑坡泥石流监测工作站或地质工作站。

  滑坡虽然有突然发生的,但是大多数有从渐变到突变的发展过程,经历变形、蠕动、滑动和趋稳四个阶段。对滑坡的治理,可以通过监测手段,掌握其发展过程,研究并实施治理工程,防止在各种诱发因素作用下产生滑移。

  对滑坡体和治理后的滑坡带加强监测,一直是杨光煦的观念。他介绍,我们国家对滑坡的治理工作十分重视,三峡库区的滑坡治理工作在国内首屈一指,任何水库,包括全世界的都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应该说,三峡库区的滑坡治理是可靠的,是可以让人们放心的。但是我们作为科学技术工作者,也要防范工作中的失误,加强监测可以让我们减少因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峡三期地质灾害治理安全性评价

  一份由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核心专家组提交的三峡三期地质灾害治理安全性报告是这样描述的:“三峡工程自蓄水发电已经3年多,水位从66米抬高到139米,水位升高值占最终水位175米时的三分之二。目前仅发生5处小规模塌岸,均为未治理的库岸,尽管受二期地质灾害治理经费所限,存在应治理而未治理的项目或者部分项目,至今尚未发生一处因三峡水库蓄水导致的滑坡复活。”

  杨光煦说,三峡三期地质灾害治理安全性评价通过优化工程治理方案控制了投资,未任意降低安全系数、或随意提高滑带土抗剪强度指标、或降低地下水位等提高地灾体计算稳定性的做法来实现投资控制。对设计方案中存在不安全因素或考虑不周的项目,经评估后增列了排水、桩间挡板、护岸或护坡工程措施,尽可能消除了不安全的隐患。

  杨光煦特别强调,评估后的工程治理措施在实施以后,如果能保证工程措施及时到位、确保施工质量,经治理后的地灾体是安全可靠的。即使个别项目或某些部位出现滑移或塌岸现象,大多是缓慢发展变化的,根据监测预警情况,有足够时间采取针对性工程措施来确保安全。

  相关链接:

  历史悠久的三峡“滑坡文化”:

  三峡地区的滑坡历史可谓“悠久”,有名的秭归新滩,素有“500年一崩”之说。据《归州志》记载,宋天圣年间(1032年),发生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滑坡,约492年后的明嘉靖二年(1524年)再滑,461年后的1985年发生了著名的新滩大滑坡。

  三峡库区暴雨、洪水频发,三峡大坝坝址附近为坚硬的花岗岩地质结构,其余多以碎屑岩、碳酸岩为主要地质结构。数千年来,峡江两岸的人们就把居民点建在相对稳定的崩塌、滑坡堆积体上。在这里人们生存繁衍,耕种捕鱼。在这样土壤较为肥沃、地势较为平坦的崩塌、滑坡堆积体上,逐渐积淀为独具特色的“三峡滑坡文化”。

  有数据统计,自1982年以来,库区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多达70多次,其中规模较大的就有40余次。

  三峡库区重庆境内具有一定规模、影响库岸稳定和移民城镇安全的地质灾害点就有1503处,总体积约34.7亿立方米。湖北境内发现各类崩滑体622处,总体积达13亿立方米,有近8万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

  三峡库区滑坡及治理现状:

  三峡水库是一个典型的狭长条带型水库,平均宽度为1576米;当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正常蓄水位时,水库总长度为663千米(水库末端位于江津市花红堡)。水库两岸总共有50多条较大的支流汇入,干流库岸长度加上所有的支流库岸长度总共为5300千米。

  为了保护三峡库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了三峡工程运行的安全和水库内船舶航行的安全,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都十分重视三峡水库的库岸稳定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后半期,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原地质矿产部、水利部及其所属的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及其所属的地质所、地理所等许多单位,都参与了三峡水库库岸稳定性的调查和勘察,提出了数十万字的研究报告。对三峡水库两岸的崩塌体、滑坡体、危岩体的位置、高程、岩性、方量等进行全面调查。

  1993年三峡库区移民大规模实施搬迁以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又对所有崩塌、滑坡体逐个进行核查,编制《三峡库区崩滑体处理总体规划》。1999年7月,在“三峡工程移民暨对口支援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决定成立以国土资源部为组长单位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朱镕基总理在会议总结讲话中强调指出:“三峡工程是一个整体,防治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建设,是三峡工程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朱总理还特别要求:“对治理工程项目,要快调查、快规划、快立项、快审批、快实施,做到科学论证,简化程序,加快进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雷厉风行,认真贯彻了国务院和朱总理的指示。2000年-2001年,国土资源部完成了三峡库区20个县、市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调查(包括移民安置区),在长江委《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现已积极地开始实施。

  三峡库区范围内共有大、中、小型崩滑体2490处,其中直接受水库蓄水影响的1627处,分布在移民迁建区内的863处。三峡库区2490处崩滑体中,将来全部淹没在水下而不需要治理的有578处;其余的1912处中,需要采取工程治理的617处(2003年6月前治理197处),把崩滑体上的居民搬走而不再进行工程治理的553处,实施监测预警的1738处。建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十分重要。采用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相结合,以国家、省(市)、区(县)三级地质环境监测站为依托,建立为三峡工程建设、长江航运和库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监测预警系统,以便及时预报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从2005年7月到10月,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了100多名专家对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测设计报告进行了评估。2006年初,23名专家组成的核心专家组向国务院发改委提交了评估报告,报告涉及项目357项,其中湖北省85项,重庆市272项。357个项目中崩滑体类178项,库岸179项。经过评估,357个项目中,需要采取工程措施治理的301项,搬迁避让的15项,监测预警的6项,不需要治理的35项。

  从2006年初开始,三峡三期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全面展开。

2009-04-12 23:24:57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9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昵称:JD
发帖数:2153
回帖数:7696
可用积分数:1126364
注册日期:2008-09-04
最后登陆:2020-06-02
三峡试验性蓄水致滑坡加剧 专业队伍驻守
--------------------------------------------------------------------------------
http://www.scol.com.cn 四川在线 (2009-02-10 11:20:36) 来源: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试验性蓄水”下的三峡沿岸

  “原来每天监测一次,现在每天监测几次”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志明 | 湖北巴东、重庆奉节报道

  把生活、工作与黄土坡滑坡联系起来,持续十几年,对任泽民来说,这并非是个意外。任泽民的身份是“湖北省巴东县黄土坡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指挥部办公室”的监测员。这个办公室是设立在黄土坡滑坡上的一个群测群防点,共有6位工作人员,任是领班。

  任泽民与同伴们对黄土坡滑坡的监测方法非常原始,不借助任何仪器设备,“比如发现了一条裂缝,就在那里设一个观测点,天天过去监测,看裂缝有没有变化,如果变化很快,就要采取措施。”

  以前,任泽民是一位教师,后在巴东县信访办公室工作,1994年被抽调到“城关地区滑坡泥石流监测站”。1995年,黄土坡发生两次大型滑坡,任泽民回忆说,第一次发生在二道沟,一夜之间滑了下去,几栋房屋被毁,死了5个人。几个月后,不远处的三道沟再次发生滑坡,因为监测人员很早就发现了地表裂缝,没有造成伤亡。

  这次成功监测,任泽民参与其中,他还因此获得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特别奖”。任泽民目前工作的这个办公室是在三峡工程开始蓄水后成立的,对黄土坡实行日夜监测,而试验性蓄水以来,监测加密,“原来每天监测一次,现在每天监测几次。”

  “黄土坡问题”

  黄土坡一度是巴东新县城的所在地。

  黄土坡社区居委会主任周昊向《望东方周刊》介绍,这里原来只是一个小村庄,在老城向黄土坡搬迁的过程中,1995年突然发生上述两次滑坡,引起关注,1998年湖北省发文冻结黄土坡建设,“不能再添一砖一瓦”,新城建设西移至西壤坡。

  作为巴东县曾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土坡的发展机会稍纵即逝,周昊至今都唏嘘不已。他回忆说,县委县政府是在2003年才从黄土坡搬走的,在此前后,其他一些机关单位也慢慢搬走了。现在,这里只有县一中、县医院等寥寥几个企事业单位了,人口也从2000年时的3万人减至1.8万人,因建设冻结,只退不进,这里变得“脏、乱、差、穷”。

  巴东县移民局向本刊记者提供的一份材料记述了“黄土坡问题”的由来。黄土坡位于巴东县信陵镇,因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建设,巴东老县城将被全部淹没,1979年10月,湖北省建委同意巴东县城选定为距老城一公里的黄土坡,1982年后,黄土坡开始进行大规模建设,到1992年,县直单位大部分搬迁至黄土坡,县城初具规模。

  1985年以后,原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湖北省水文地质大队等单位围绕黄土坡地区地质问题进行一系列勘查论证,确认黄土坡属大型岩质古滑坡,2001年,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做的《巴东县黄土坡城区滑坡与塌岸勘查报告》说,“黄土坡滑坡由临江1#崩滑堆积体、临江2#崩滑堆积体、变电站滑坡、园艺场滑坡四部分组成,滑坡面积135.8万平方米,体积6934万立方米。”

  湖北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做的《巴东城区地质安全评价报告》则指出:“黄土坡地区环境地质条件复杂,各类崩滑变形体发育,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随着三峡水库蓄水位的上升,崩滑堆积体前缘将长期处于江水浸泡冲刷之下,在库水动力作用和大气降雨入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产生较大规模的变形破坏,进而导致滑坡体整体失稳,具有较大的潜在危害。”

  治理的同时是搬迁

  2002年~2004年,有关部门对黄土坡滑坡与塌岸175米以下工程进行了治理,巴东县国土资源局总工程师邓明早对本刊记者介绍说,“作为库区最大滑坡体,黄土坡的治理投入最大,近1.3亿元。”

  治理的同时是搬迁,至于目前为何只搬了一部分,“黄土坡整体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向家书向本刊记者解释说,“资金少,按照预算缺口1亿多,搬不动。”

  向家书说,从2008年4月起,按照上级“减载搬迁”的要求,他们本来出台了一个5000人搬迁的方案,“企事业单位、地灾产生的危房住户、相对剧烈变形区内住户优先搬迁”,近期则又更改了方案,上级单位提出了“整体搬迁”的计划,而相关规划正在制订中。

  “试验性蓄水以来,搬迁的形势越来越紧迫。”向家书说,“现在已经接近满库运行了。冬天满库运行,夏天则要泄洪,那个时候可能是最危险的,因为水蓄起来后,水有压力,滑坡还不容易动,到了泄洪腾库的时候,被水浸泡的滑坡,随着水位降低,就有滑下来的危险。”

  就在本刊记者在三峡库区采访期间,2008年12月11日,在黄土坡东边不远处的红石梁滑坡出现“变形险情”,向家书说,“它就是蓄水浸泡导致的。”

  因为地势较高,红石梁是已被淹没的巴东老城的遗留部分,那里曾是县委机关大院的所在地,即使这些单位已经迁走,仍有212户共700多人居住在那里。这里是一个滑坡带,也是一个群测群防点,经几年的连续监测,“整体上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2008年12月11日下午,监测人员在红石梁变形体内发现一条新的地裂缝,12日上午又发现一条,“变形区房屋普遍有裂缝”,“变形加剧”。12日夜,滑坡变形区内涉及的14户64人“紧急避让”。

  试验性蓄水以来,巴东发生的“险情”并不只此一例,本刊记者了解到,2008年11月上旬,长江北岸巴东段东口镇朱家店岩质滑坡就有“变形加剧”现象,“随时有下滑可能”,滑坡体内涉及的4户15人也紧急避让到安全地带。

  本刊记者得到的另一份材料则显示了巴东县自试验性蓄水以来所面临的地灾形势,该材料说,“全县三峡库区蓄水共发现安全隐患37处,涉及642户2068人。”

  棘手所在还是黄土坡。本刊记者在该社区采访时注意到,在每个大的路口,都树有一块“巴东县黄土坡地质灾害避险撤离路线示意图”,上面详细列数了一旦险情发生,各处居民应该撤离到哪块安全区域。这种示意图在黄土坡共有5块。

  “原来我们在黄土坡设有71个群测群防监测点,汶川地震后重新做了调整,把那些几年监测都没有发现变化的点取消了,现在只有30个了。”邓明早说。

  12月16日上午,在一位监测员的指引下,本刊记者察看了几处监测点,果然见到有一些墙体开裂,在位于临江2#崩滑体原县残联大楼的厨房里,据监测员梁灿富介绍说,2003年9月,在这个房间的地面上发现裂纹,这条裂纹每年有5mm~6mm的变化,现在则已经有170mm的宽度了。

  居住在水库岸边的王永梅、谭永桂则向本刊记者讲述近日她们发现的异样状况,“晚上水静,船不走了,可以听到地下有石头坍塌的声音,咚咚地响。”出谭永桂的房门,不大的院子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浩瀚的江水。

  这些情况每天都会汇集到任泽民的“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指挥部办公室”里,并在邓明早那里汇总,然后逐级上报。邓明早说,“因为处于三峡库区这样一个位置的关系,特别是试验性蓄水期间,出现任何一点状况,各级部门都会格外关注。”

  手机短信每日发送数据

  巴东县位于长江三峡下游西陵峡段,而在上游瞿塘峡段的重庆奉节县,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同样严峻。“奉节县的地质结构有其特殊性,点多面广。”奉节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监测站副站长邵小全向本刊记者介绍说,“截至2007年,统计的结果是全县有地灾隐患点601处,2008年以来,又新增22处。”

  据邵小全介绍,对于奉节新县城所在地三马山的地质状况,存在着争论,有专家认为三马山是“局部失稳”,也有专家认为三马山是一个大滑坡,整个都不稳定。分布在县城范围内的这些地灾点,基本上都已经过治理,“从2009年开始,县里投入500万元,对新城地质再进行一番全面的勘察。”

  三马山位于奉节老城以西十几公里处,经勘察确定,新城区沿江分布大小滑坡53处。老城从1999年开始往这里搬迁,到2002年,搬迁基本完毕。2008年的最后一个月,本刊记者在三马山看到,这里已是一个高楼林立、市容繁华的现代城区。

  本刊记者在奉节县移民局得到的一份年终总结性的文件,详细描述了试验性蓄水以来奉节面临的地灾防治形势。这份文件形成于2008年12月20日,文件中提到,2008年10月试验性蓄水以来,“受试验性蓄水影响”,奉节移民迁建区内“先后发生了10余起库周坍岸沉降变形和少数局部滑坡险情”,“10个乡镇56个村129个社共1097户4606人的房屋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库周交通和基础设施严重受损。”

  奉节县是三峡库区众所周知的“地质灾害博物馆”,地形地质条件相当复杂,三峡工程高位蓄水后,江水对岸坡的“改造作用”剧增,“水库诱发地震不可避免”,“目前已查明包括县城在内的塌岸、滑坡、冲沟等地质灾害点多达130余处,不同程度影响和危及近4万余人的生命财产及部分基础设施安全。”关于新县城存在的地质安全隐患,这份文件也有提及:“县城还有19处滑坡、39条冲沟、18.5公里的坍岸、98处60万平方米的高切坡没有治理。”

  邵小全向本刊记者介绍说,试验性蓄水以来,奉节县的地灾防治时有险情发生,最惊险的一次是2008年11月10日发生的“土狗子滑坡”,这个滑坡位于奉节永乐镇永乐村大溪河左岸,是一个群测群防点,发现有险情后,涉及的72人及时搬离,离开当日,该滑坡体就下滑了。

  设在奉节移民局办公楼里的“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奉节安全稳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墙壁上贴着一张内容详尽的“奉节县地质灾害防治分布示意图”。工作人员张奎向本刊记者介绍说,奉节范围内所有的地灾防治点都在这个分布图上了,目前最受关注的一处是卧龙岗滑坡体,位于老县城东侧,有的专家作出判断是“这个滑坡迟早会滑下来”。

  张奎说,卧龙岗滑坡体积庞大,大概有120万立方米,“如果滑下来,造成涌浪,会影响到附近的港口与码头。”他说,不久前巫山发生的一次滑坡,只有50万立方米,下滑造成的涌浪却有一二十米高。

  对于卧龙岗滑坡体,张奎说,没人能确定它什么时候会下滑,也没人知道其下滑方式,危害程度究竟有多大,也没人能够准确判断。

  试验性蓄水以来,张奎说,为能及时掌握相关情况,县防洪办以手机短信的形式,每天都会把长江水位的相关数据发送到全县工作人员手中。2008年12月23日这天,张奎收到的这条短信是:“今日长江8时水位是169.51米,水势为平。”

  专业队伍驻守

  在巴东,黄土坡社区居委会主任周昊仍很焦虑,因为居委会的房子在一次地震后,房屋出现裂缝,“住在这里不安心。”

  无论是房屋开裂,还是路面有裂缝,这些都是通过肉眼就能观测到的状况。本刊记者了解到,在地方政府组织的群测群防工作之外,巴东还驻扎着一个“专业队伍”,就是“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巴东工作站”,他们负责三峡库区湖北段地质灾害的专业监测,从2003年前后开始在巴东设点,目前有9位工作人员。

  工作站负责人吴书文在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介绍说,他们共负责监测41个滑坡体,其中28个在巴东,其他一些则分布在秭归县与兴山县。这种监测要用GPS定位仪、测斜仪等专业仪器,每个月出一组数据,察其变形状况。

  黄土坡滑坡体也在这个工作站的监测范围之内,吴书文介绍说,通过监测,发现在组成黄土坡滑坡体的4块区域中,只有1#崩滑体“有蠕动变形状况”,“其他几块还好。”1#崩滑体的这种变形是从2004年开始的,吴书文说,在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前,黄土坡的治理已经完成,后来出现的这种变形与蓄水有关,“水位涨到135米的时候,它就开始变形了。”但是,这种变形是缓慢的,并不影响居民的安全,“只是地方政府反应比较激烈,觉得变形比较大,这是因为他们要治理黄土坡,要争取资金,要保证万无一失。”

  “巴东地质灾害的‘易发指数’是三峡库区湖北段4个区县中最高的。”巴东县国土资源局总工程师邓明早说,“巴东3000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11.7%是灾害体分布区域。”与重庆段所涉区县相比较,这也几乎是最高的。本刊记者了解到,在地灾防治方面,国家向巴东县先前的投入“累积起来,估计已有8个亿”,这些资金早已使用完毕,新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依赖的还是资金投入,这自然成了地方政府急迫争取的事。

  一直做基层监测的任泽民更能感知地方政府的这种急迫的态度,他的家现在西壤坡新城区,更多时间是在黄土坡这块“令人揪心”的土地上生活,而他负责的这个有如一根敏感触角一样上通下达的办公室就设在黄土坡的高处,推开窗户望出去,可以望见窗下不远处的一汪大水,时而可见船只在平静的水面上隆隆驶过,那里,早前是青翠险峻的深谷。-

  早在三峡蓄水之前,白沙河化工厂与刘草坡化工厂在库区的存在,就已经被关注了。蓄水之后,因为2008年夏香溪河水华的突然爆发,更多人的目光投到这里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志明 | 湖北兴山报道

  香溪河是长江三峡的一条支流,全长约35公里,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后,水位上升,长江水逆香溪河而上,直抵尽头的昭君村口。从昭君村再上溯,是交汇成香溪河的两条支流,一条从东北方向流出,是古夫河;一条从西北方向流出,是南阳河。

  “长江水上来有一个多月了,现在又降下去两三米。”2008年12月19日,王作章告诉《望东方周刊》。77岁的昭君村民王作章的家就在古夫河与南阳河交汇处。与水的距离如此之近,从他家的院子里就可以观察到江水的消涨。

  “涌上来的水很清澈,下游的鱼都上来了。”王作章说。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王作章很多年都没有见到了,“原来香溪河里的鱼都死了。”

  王作章认为这是因为香溪河受到污染:就在他家西北方向两三公里的位置,南阳河的边上,有一个规模庞大的白沙河化工厂。

  “污染很严重”

  昭君村是王昭君的出生地,有1300多人。村子周围的山坡上种了果树、茶树等,王作章说,距离化工厂近的果树,都已经不结果子了,村民在山上种的蔬菜,有的也死掉了,因为受到污染,收获的茶叶也卖不出去。

  “污染很严重。”王作章说,“没有化工厂的时候,这里的空气很好,水也很清澈,化工厂建在这里后,河水就很浑浊了。”

  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很多年。由于村民不断上告,从2004年开始,白沙河化工厂开始给昭君村民的损失进行赔偿,标准是每人每年200元。

  上告化工厂的村民中有63岁的王洪扬,他的家就在化工厂的旁边。王洪扬向本刊记者介绍,这家化工厂从1997年开始兴建,因为空气污染,山上原本一棵挨一棵的松柏、杉树都死了,面积达1000多亩。一株要六人才能合抱过来的千年古柏也死在了山上。2002年~2003年,化工厂动员工人与村民砍树,按5元/棵的标准赔偿,包括王洪扬在内的9户村民没有同意。

  2005年3月,王洪扬等人委托宜昌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对死亡树木进行鉴定,《鉴定书》显示,9户村民死亡林木共36487株,经济损失价值计366732元。但是化工厂拒绝以此标准进行赔偿。

  在村民中,只有王洪扬跟化工厂对簿公堂:因为种植的3.06亩柑橘、一亩茶树受到污染,2007年,他把化工厂起诉至兴山县法院。

  兴山县法院于2008年11月做出的判决书认定化工厂的废气的确有污染,“因被告工厂排放的废气造成原告承包的土地受污染,给原告造成损失,被告应对原告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这种污染危害的不仅仅是山里的植物,还有人的健康。本刊记者得到几份兴山县医疗中心的门诊病历显示,有多人因吸入化工厂的有害气体出现头痛、四肢乏力等症状入院求治。

  化工厂

  白沙河化工厂是湖北兴发集团的主厂区。

  2008年12月17日下午,本刊记者来到这里。工厂正在开工,几根烟囱冒着滚滚浓烟,整个河谷里雾气腾腾,气味呛鼻。

  兴发集团的一块硕大的广告牌树立在昭君村下的公路边,上有这样一行字:中国最大的精细磷产品和世界最大的六偏磷酸钠生产企业。

  从外面观察,本刊记者所见的已经不是想象中这个工厂的“气势”了。王洪扬说,它本有8个“炉子”,因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从两个月前开始,就剩1个“炉子”在继续生产了。

  白沙河化工厂分管设备的副厂长黄奎在化工厂内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他介绍说,这个厂是1997年开始兴建的,1999年投入使用,占地面积300多亩,目前生产的产品主要有黄磷等15种产品。

  兴发集团是兴山县最大的企业,主要生产磷化工系列产品。兴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洪向本刊记者介绍说,兴发本是建在山沟里的一个小型化工厂,慢慢发展起来,1999年上市,目前已是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因为兴山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兴发“走出去发展”,在云南、四川等地都建有分厂,在宜昌也建有一个精细磷化工生产园区,在兴山,加工的主要是“比较初级的产品”。

  “这是兴发集团生产规模最大的一个厂,到目前为止,还是公司的一个窗口。”黄奎说。白沙河化工厂地处三峡库区,属环境敏感区域,在这里进行这种生产,连工厂内部都能感觉到来自于外界的环保压力,黄奎说,“作为一个磷化工生产企业,本身有其特殊性。各级领导来兴发,多是到我们这里参观。”

  本刊记者了解到,白沙河化工厂之外,兴发集团在兴山还有一个刘草坡化工厂,它位于香溪河流域中段,“产品跟白沙河化工厂差不多,只是规模稍小。”其废水排放,也是进入香溪河中。

  兴发集团2008年12月10日内部出版的一份报纸显示,作为兴发集团重点建设的一个项目,12月9日,一个5000吨/年规模的次磷酸钠项目在刘草坡化工厂刚刚开始投产。

  水华以及水质污染

  早在三峡蓄水之前,白沙河化工厂与刘草坡化工厂在库区的存在,就已经被关注了。蓄水之后,因为2008年夏香溪河水华的突然爆发,更多人的目光投到这里。

  根据先前媒体的报道,香溪河出现大面积水华是自2008年6月16日起,严重时,从兴山县平邑口至长江口段水华连接成片,长度超过25公里,“部分河段藻类布满整个河面,如同泼上油漆一般,有明显腥臭味。”

  “这个东西很怪,下点雨就全死了,就不见了,在水比较浑浊的地方也不生长,晴天的话,水比较清亮,它又长。”兴山县环保局监察大队长黄道成对本刊记者说。

  水华爆发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水富营养化,磷、氮超标,这不由得就使人把其与白沙河化工厂这些磷生产企业联系到一起,而先前也有媒体引述专家的话说,“此次大规模爆发水华的主要原因为沿线磷矿企业排污,导致香溪河水体含磷量过高,藻类在适宜的温度、光照、水流条件下疯长所致。”

  数月后重提此事,黄道成则向本刊记者否定了这一论断,他说,水华爆发后,各方面高度重视,专家“搞了一个多月”,后来总结出其爆发原因:首先是静水,其次是水温,第三是要有阳光的照射,最后是水中要有一定的营养物质,“静水才是最关键的。”

  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的专家方涛长期在做香溪河水体的研究,在2006年与其他专家合写的一篇研究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香溪河氮磷污染状况的论文里,他写道,“香溪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是中国三大富磷矿区之一,磷化工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同时也使香溪河受到较严重的磷污染”,“平邑口至峡口河段,分布着两个黄磷厂”,“与国内其他河流相比,香溪河沉积物磷污染已十分严重,主要以无机磷为主,有机磷所占比例较小,表明工业污染是造成磷污染的主要因素。”

  早在那个时候,方涛与他的同事就提到:“蓄水后磷、氮浓度明显升高,加之水流变缓,使香溪河库湾发生水华的可能性增加。”

  2008年12月19日,方涛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有关于蓄水前后香溪河水质的变化,“结论比较复杂,因为它牵涉到很多因素。”方涛所在研究所的所长胡真宇从2002年就开始对香溪河中藻类进行研究,他告诉本刊记者:“总的感觉,这是蓄水过后的一个过程,在预计之中。”

  “这是一个应该被高度重视的问题。”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的工程师孙剑对本刊记者说。2008年12月15日,当本刊记者在湖北巴东县遇到他的时候,孙剑正与同事一起忙碌着地灾险情的实地巡查。

  “对于地质灾害,我们对它进行治理,有很成熟的一套方法,可以把它控制住,治理好。”常年在库区各处奔走,孙剑自有其切身感受,他说,“我目前最担忧的还是三峡水
  ---专访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

  决定蓄水到什么高度,是一个重大的决策,除了枢纽工程、移民安置要满足必要的条件之外,还应该从整体上,考虑到比如库岸的安全带来的影响等因素,稳妥、渐进地来推进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志明 | 湖北宜昌报道

  2008年12月11日上午,在其办公室里,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接受了《望东方周刊》的采访,并就一些公众关注的话题进行了正面回应。

  水位最高已到172.8米

  《望东方周刊》:三峡工程建设目前到了哪个阶段?

  曹广晶:三峡工程1993年开工,原来预定的总工期是17年,现在到了第16年年底了。除了升船机由于曾经存在不同意见,国家决定暂时缓建外,在原来初步设计中规定的三峡工程建设项目已经做完了。

  三峡工程的开发遵循了16字方针: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就是从三峡坝址到重庆之间只修建三峡工程一级枢纽,所有枢纽建筑一次建成,没有后期再建的工程。“分期蓄水”就是随着工程建设与移民工程的推进,逐步把水位抬高,并可通过初期蓄水运用时水库泥沙淤积的实际观测资料,验证泥沙试验研究的成果。“连续移民”则指移民分批不分期,连续搬迁。现在,175米线下所有的移民工作已经完成。2008年的水位,最高已经达到了172.8米,已经接近175米这个最终的蓄水位。

  《望东方周刊》:外界关注的是,蓄水到了172.8米这个高度后,没有再接着攀高,原因是什么?

  曹广晶:我刚才讲过,三峡工程蓄水遵循“分期蓄水”的方针,就说明蓄水到175米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虽然2008年,工程和移民已具备蓄水到175米的条件,但是考虑从156米到175米,这个跨度还是比较大,为稳妥起见,2008年就只是蓄水到172.8米。这是从安全、稳妥角度作出的一个决策。

  《望东方周刊》:175米的蓄水高度,什么时候能够达到?

  曹广晶:这需要国家批准。决定蓄水到什么高度,是一个重大的决策,除了枢纽和移民能够满足之外,还应该从整体上,考虑到库岸的安全及其产生的影响等因素,稳妥、渐进地来推进。

  关于地灾防治

  《望东方周刊》:试验性蓄水以来,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引人关注,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曹广晶: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水库库岸发生滑坡是一种正常现象。三峡水库是一个典型的狭长条带型水库,蓄水到175米后,水库总长660余公里,如果连支流都计算在内,水库库岸长度约5300公里。国家先后投入了120多亿元对地质灾害进行处理。这种处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治理,主要针对地灾影响区域人口房屋耕地较多、不易避让搬迁的地区;第二类是避让,针对地灾发生的风险较大,影响区域人口、耕地较少地区,生存环境和环境容量比较差的区域;第三类是群防群测,针对有人口居住,但地灾风险不大或不会突然发生滑坡的地区。

  现在看来,这一方针非常正确,所有措施非常有效。整个蓄水过程当中,虽然也有一些崩岸与滑坡,但是没有人员伤亡。前几天国土资源部有一个统计,在2008年试验性蓄水过程中真正发生滑坡的,占的比例很少。

  支流水质的变化

  《望东方周刊》:三峡水库干流及其支流水质是怎样一种状况?蓄水前后有无变化?

  曹广晶: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干流的水质没有明显变化,干流水质都是二类、三类,属于非常好的水质。由于水库蓄水,水流速度减缓,一些泥沙沉积下来了,水的污染物质的含量比以前更少一些,因此从某些指标上看,水质甚至比原来还要好。支流有时会发生水华。水华的发生,是因为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中的藻类在一定的温度、流速、光照条件下大量繁殖。它的发生一般是在春夏之交。现在各级环保部门、地方政府,还有三峡总公司,都开始重视这个事情。

  至于解决水华问题,我想首先还是从源头做起。造成它的最根本的根源是水体富营养化。富营养化,这既有点源的问题,也就是集中的污染源的排放,也有面源的问题,面源主要是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中的氮和磷流失到水中。所以要治理它,第一个是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少点源和面源的污染。

  其次是破坏水华发生的条件,水华的爆发有其机制与机理,只有当水中的营养物质、温度、光照、水的流速等要素都达到临界点时,水华才会爆发。如果我们掌握了水华爆发的规律,在各要素到达临界点前,影响其中某个要素,这样就可以抑制水华的发生。这项工作现在我们已着手进行研究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在监测预警方面,我们和中科院一起在一些支流上建立了生态观测站,另外还采取一些生物操纵的手段,比如有些鱼类会吃这种藻类,2007年我们就在离大坝比较近的一条支流---香溪河上放养了大量的花白鲢。

  三峡工程与地震

  《望东方周刊》:三峡周边每发生一些大的事情,如2008年初南方雪灾、洞庭湖的鼠灾,就会有人把它们跟三峡工程联系在一起,对于这些,你怎么看?

  曹广晶:三峡工程影响力大,把这些事情和三峡工程联系起来容易吸引眼球。但是科学地讲这些灾害的发生和三峡工程毫无关系,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出现的极端恶劣气候,一个三峡水库是不可能有这么大影响的。而洞庭湖鼠灾的发生则主要是由于生态失衡引发的。

  《望东方周刊》:2008年11月22日发生的秭归地震,跟三峡工程有无关系呢?

  曹广晶:三峡水库自2003年蓄水后,监测到的地震频度有所增加。这种地震分为两类,第一类,因为三峡库区里有很多的岩溶洞和遗弃的矿洞,当水位提高后,水压增大,有些岩洞会坍塌。因为它离地表比较近,可以监测到较强的震感。蓄水之后监测到的地震绝大多数是由这种原因造成的。这种地震感觉比较明显但震级并不大,不会造成大的危害。

  第二种是构造地震。构造地震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运动过程中,地壳的内部逐渐聚集能量,当能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释放,结果就是产生地震。构造地震的震源,都位于地表以下几公里、十几公里,或者更深。对于构造地震,水库有可能起到一个触发作用。

  比如某个地区地壳受力处于一个临界状态,由于水库蓄水引起的压力变化促使能量提前释放。三峡水库蓄水以后,水位的高度最多增加100多米,增加的水压力对地下数公里的地壳产生的影响,可以说非常小,只能说能起到一定的诱发或者触发作用,而不可能是一个根本因素。全世界修了几十万座水库,现在得到的经验是水库诱发或触发引起的地震的量级,不会超过原来的构造地震的水平,这是全世界都公认的一个准则。

  秭归地震的震源位于地下7.5公里,离库区比较近,如果这个地震属于构造地震,只能说水库的蓄水使它的能量提前释放了。-
2009-04-13 18:20:26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20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昵称:JD
发帖数:2153
回帖数:7696
可用积分数:1126364
注册日期:2008-09-04
最后登陆:2020-06-02
三峡水库面临地灾新考验2009年04月13日 15:13新华网

三峡水库今年首次迎来最大幅度水位消落。从2月初开始,三峡水库水位从试验性蓄水的最高峰172.3米缓慢回落,按照调度规划,到今年6月水库水位将降至145米。

一切在预料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受水位涨落和连日晴雨交错的影响,三峡库区云阳县故陵镇一处360万立方米的古滑坡体复活。这座名叫凉水井的滑坡体于去年11月蓄水期间发生变形,今年3月中旬以来,监测发现滑坡体变形加剧,随时可能滑入长江。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面对险情,三峡水库地质灾害应急机制立即启动。从中央到地方,国土、航道、海事等多个部门迅速实施应急监测、勘察及航道维护。由于滑坡体尚未解体,截至4月10日,凉水井滑坡体仍处于二级预警状态。

凉水井滑坡险情显然不是独例。三峡水库首次冲击175米水位以来,库区已陆续出现数百起崩滑险情。175米试验性蓄水至退水期间,仅重庆库区14个沿江区县就发生地质险(灾)情166处。2008年11月23日,长江巫峡口发生一起滑坡,5万立方米的岩土从陡峭的江岸上瞬时滑落江中,激起巨大的涌浪,巫峡通航局部受阻近两天。

对于已经持续建设18年的三峡工程来讲,这些险情并不全是坏事。它如同一次次严峻的检验:耗费巨资的地灾治理行动使蓄水后的三峡地质条件有所改善,但进入175米高水位运行后,三峡水库已然迎来了地灾新考验。

凉水井滑坡险情

4月3日,重庆高新岩土工程勘察设计院(下称高新院)突然接到重庆市国土局通知,三峡库区云阳县故陵镇凉水井滑坡体变形加剧,请立即前往勘察、监测。

作为国土部门委托的专业地质勘察单位,高新院负责人立即带领多名技术人员携带器材、设备赶赴现场。技术员魏有勇已经是第二次来到凉水井,他发现与12月初相比,这个一座小山似的滑坡体已经明显变形,滑坡体周围的拉裂缝已经完全贯通,随时有可能下滑入江。

体量庞大的滑坡体一旦突然滑入长江,后果不堪设想。这一重大险情迅速上报到国务院,国土资源部、水利部、交通部、三峡总公司等部门人员相继赶到现场紧急勘察、会商。

4月7日,重庆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专家组副组长、国家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殷跃平介绍,凉水井滑坡是此前国家调查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至4月初出现重大险情,滑坡体长250至370米,宽200至370米,总体积约360万立方米。

殷跃平表示,根据滑坡现场调查情况、应急勘查报告及监测数据,国家工作组和专家组研究讨论后一致认为:滑坡体出现拉张裂缝,处于变形阶段,目前不影响通航;鉴于滑坡体尚未解体,按地质灾害四级预警等级划分标准定为Ⅱ级(黄色)预警。

4月8日,本刊记者深入凉水井滑坡体探访险情。滑坡位于故陵镇水让村,在云阳县城下游38公里。记者从云阳县城驱车1个多小时到达故陵镇,然后乘坐渡船航行半小时后抵达凉水井。在当地国土干部指引下,记者看到呈舌形的滑坡体依附在长江南岸的山体上,从江面抬头仰望,陡峭的山体上可见多处鼓丘,爬上山脊,滑坡体周围呈带状分布的大裂缝清晰可见。

江岸边围起了警戒线,险区内零星分布的一些民房早已无人居住。正带领10余名民兵警戒巡逻的故陵镇副镇长卢术林介绍,由于凉水井滑坡体属于库区二期地灾群测群防监测点,险区内11户55位村民早在去年11月滑坡体变形后,就被政府疏散转移到安全地带进行了临时安置。

记者爬上陡峭的滑坡体,看到滑坡体后缘的裂缝已经完全贯通,左右邻江的山体少部分已经沉入水下。云阳县地质环境监测站的人员透露,地质专家勘察后认为,凉水井滑坡体一旦整体下滑入江,可能引发5至10米高的涌浪、波及3至5公里的水域。现场监测人员则表示,4月份以来滑坡体变形趋于细微,近期突然整体下滑入江的可能性不大,但三峡水库水位仍在继续下降,库区雨季也即将来临,滑坡险情目前仍很严峻。

现场监测人员介绍,目前已经对凉水井滑坡实施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滑坡体上设有24个裂缝观测点,还架设了一台由中国科学院提供的自动化地表位移监测器。为方便监测、确保安全,4月9日,当地政府还连夜在江对岸山坡上搭建起一座简易板房供监测人员24小时值班,气象部门也派出专人对险区的天气状况进行监控、报送。魏有勇告诉记者,在加强监测的同时,他们还将对滑坡体进行补充勘察,相关的数据将为国土部门最终制定滑坡体处置方案提供关键性的参考。

为确保滑坡附近水域航行安全,长江海事、航道部门及时发布航行警告、划定航运避让区,海事巡逻艇在险区水域频繁游弋,航道部门在险区水域设置了警示航标。截至4月10日,滑坡体附近水域船舶通行如常。

2009-04-13 18:23:27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21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昵称:JD
发帖数:2153
回帖数:7696
可用积分数:1126364
注册日期:2008-09-04
最后登陆:2020-06-02
地灾呈现新动向

对凉水井滑坡体进行勘查后,地质专家们坦承,险情的发生与三峡水库175米试验性蓄水及退水有直接的关系。库区干部则透露,去年三峡水库175米试验性蓄水蓄至172.3米时被紧急叫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库高水位运行后,库区陆续出现一批新的地质灾害险情,威胁到水库安全运行。

库区的地质专家们表示,长江三峡地区拥有高山、峡谷的特殊地理形态,库区两岸山势陡峭、岩石破碎,历史上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调查显示,三峡库区20个区县中,绝大部分属于滑坡等地质灾害高危地带。国内外已建水库的统计规律也表明,水库蓄水至高水位1到3年内,会有老崩滑体的复活和新生型(次生)滑坡的产生,其中新生型滑坡约占三分之一。尤其是当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时,水位最高将比蓄水前提升100多米,对库区地质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加上三峡水库每年都要经历反季节的175米至145米间水位涨落,初期将引发新生型滑坡、塌岸和部分老滑体的复活以及新老滑坡入江的涌浪等灾害。

重庆库区的统计显示,截至今年3月18日,受试验性蓄水及退水影响,重庆库区巫山、巫溪、奉节、云阳、开县、万州等14区县发生166处地质灾害灾(险)情。崩滑体总体积约6024万立方米,塌岸长度约14520米,影响人数11535人,影响房屋面积28.98万平方米,已造成土地损失约2380亩。值得注意的是,166处灾(险)情点中,新生突发性灾(险)情点达到121处。

巫山县巫峡镇龙江村李家坡,在试验性蓄水期间发生山体滑坡,滑坡体横宽800多米,纵长为350米,面积为达到0.35平方公里。险情危及龙江村64户221名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受损房屋面积19000多平方米,滑坡体上的建筑大部分已成危房,受损耕地面积达520亩。巫山县委、县政府紧急将滑坡影响区的居民撤离疏散,才避免了人员伤亡的情况。

万州国土局负责人介绍,175米试验性蓄水期间,万州江岸共发生塌岸、古滑坡体复活之类的险情16起。今年2月份开始退水后,又发生5处塌岸险情影响到15户居民64人的安全。云阳县从去年蓄水到今年退水以来,库区范围内发现大的崩滑险情14处,涉及362户共1293人。

云阳县城的双江街道滨江北路外侧库岸,一处编号为182号的滑坡体,在今年三峡水库退水期间发生严重变形。记者看到这个滑坡点沿着库岸100多米,面积达五六千平方米,库岸上厚实的水泥路面已经大量塌陷、裂缝,最大的裂缝可塞进人的拳头,一些裂缝距离连片的居民楼不足1米。云阳地灾防治中心主任张保民介绍,这个地灾点涉及居民440多人,由于没有纳入国家三峡地灾治理项目,无法开展治理,只能进行监测。

亟待建立长效机制

为保证三峡工程安全运行,2001年以来,中央已投入120多亿元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对涉及13个县级以上城市和100多个乡镇集镇的滑坡进行了监测、搬迁避让、库岸防护,并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175米试验性蓄水后,库区已经实施的治理项目运行基本正常。

但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干部和专家普遍认为,三峡水库高水位运行以后,库岸再造仍需要5到10年的时间,根据三峡办后三峡工作规划,国家目前已经启动对蓄水后新发现地灾情况的全面排查,目前重庆库区地质灾害点初步普查达到9324处,其中蓄水期间新形成的地质灾害的隐患点有3812处,要确保水库安全运行,必须建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长效机制。

他们建议,对于水库运行期间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治,需要长期监测预警、应急抢险和持续防范。在三峡库区前几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国家先后投入上百亿元资金,这种集中防控库区地质灾害措施十分必要。但库区175米蓄水后,水库运行期间新生型滑坡和老滑坡的复活,在个体上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大规模治理可能是事倍功半。因此,只有建立起长效机制,才能在水库正常运行后,对库区地灾进行全程监控、应急处置和长期防范。

其次,要尽快建立前期已治理项目的管理维护机制。张保民说,目前库区地灾治理项目只有两年保修期,保修期过后治理单位撤走,项目后期的管理、维护责任主体和经费都没有明确。一些护坡工程,长时间无人维护、修缮容易被冲蚀,导致工程失效,甚至加快滑坡体失稳;已经实施的库区地灾防治和监测预警工程没有后期维护费和监测运行费,同样需要长效机制来维持。

此外,目前三峡库区地灾防治所采用的责任在地方、审批在中央的工作机制和体制,难以适应应急抢险、防灾减灾的需要,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三峡库区地灾的防治

何谓地质灾害?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时,便称为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

三峡库区处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东缘,是典型的峡谷地理形态,其自然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暴雨洪水频繁,历来是地质灾害多发区。三峡库区发生地质灾害的情况早在宋朝就有记载。从1982年到三峡水库修建之前,也发生过崩塌、滑坡等70多起。1999年三峡工程开工后,有关技术部门对三峡库区历史上发生的1302个滑坡进行了研究,对蓄水后不稳定、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方采取了措施。2000年左右,国土资源部对库区涉及到的每个县都进行了地质调查。

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是三峡库区的主要外动力地质现象,也是库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推进,目前整个库区已发现的崩塌、滑坡达4000多处。为保证三峡工程的顺利进行,2001年以来,我国政府已投入了120多亿元进行地质灾害治理。截至目前,三峡库区共防治500多处滑坡,搬迁600多处,监测、预警3113处,库岸防护250多公里,涉及13个县级以上城市和100多个乡镇集镇,对所发现的不稳定滑坡地段全部进行了防护。

此外,三峡库区还形成了一张地质灾害预警监测网络。地质灾害治理部门在长江干流、支流两岸设置了上百个监测点,重点对新县城、移民新场镇、交通干线及重要基础设施、农村居民集中点进行监测。

国土资源部等相关单位着力研究地质灾害的监测手段,引进了一批先进技术,在重点地区建立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沉降GPS监测网。库区各地镇、村同时组织了群众协助监测。近年来,这一预警系统已经成功预报了地质灾害数百起,成为一张及时、可靠的“安全网”。

地灾防治工作的有序推进,确保了三峡水库安全运行。国务院三峡办有关统计显示,2007年至今,由于防治、救援等工作组织得当,三峡库区已经连续两年多实现库区内无一人因地质灾害死亡。根据实地调查,三峡水库蓄水也没有造成危害重大的地质灾害。

2009-04-19 15:43:28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22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昵称:JD
发帖数:2153
回帖数:7696
可用积分数:1126364
注册日期:2008-09-04
最后登陆:2020-06-02
三峡库区忠县出现滑坡险情 危及500余人2009年04月19日 13:45中国新闻网【大 中 小】 【打印】 已有评论1条中新网重庆4月19日电 (姜诚意)记者19日从重庆市忠县政府部门获悉,由于降雨和土体失衡等因素,该县黄金镇大山村一社杨家院子出现滑坡险情。滑坡体内部分农房出现开裂现象,险情危及当地500余人居住安全。

据介绍,该处滑坡始发于2007年,由于近期降雨较多、较强以及土体失衡等因素,滑坡体变形加剧,开始处于临滑状态。目前,该县已将滑坡险情相关情况上报。忠县副县长李应兰表示,该滑坡体并不在长江附近,因此不会对长江航道造成威胁。

据了解,险情尚未造成人员伤亡,当地政府将对涉险相对严重的102户371人进行搬迁安置。目前,忠县政府已针对该处滑坡险情启动黄色应急预警,提醒相关部门注意加强防范。

据悉,忠县位于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三峡工程移民搬迁重点县。三峡库区地质条件复杂,暴雨、洪水频发,从古至今一直是地质灾害多发区。重庆市气象局提醒,由于近期三峡库区可能出现暴雨及强降水天气,相关单位需防范可能出现的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完
2009-04-20 15:11:46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23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昵称:JD
发帖数:2153
回帖数:7696
可用积分数:1126364
注册日期:2008-09-04
最后登陆:2020-06-02
重庆市忠县黄金镇出现地质滑坡险情2009年04月20日 15:00新华网

新华网重庆4月20日电(记者徐旭忠)17日以来,由于受降雨和土体失衡等因素影响,重庆市忠县黄金镇大山村一社杨家院子出现滑坡险情。滑坡体内部分农房出现开裂现象,险情危及当地450余人居住安全。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此次发生在忠县黄金镇的滑坡长约1000米左右,宽800余米,平均土层厚约3-6米,体积约370万立方米。

该滑坡体是在2007年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于近期降雨以及土体失衡等因素,滑坡体变形加剧。滑坡体危及滑体内104户、451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其中变形区现有18户、73人的住房变形比较明显,需进行搬迁避让。

据了解,滑坡险情发生后,重庆市有关部门和忠县政府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将受滑坡威胁严重的9人搬迁到安全地带,并进行了妥善安置,同时在滑坡体周边划定了警戒区域,设置了警示牌和警戒线。

地质灾害监测部门派专业监测人员对滑坡体实施了加密监测,每两小时监测一次并报告,24小时不间断,随时掌握滑体的变形情况。

此外,重庆市气象部门启动了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三级响应,监视雨情对滑坡的影响,为应对滑坡险情提供气象信息服务。
2009-04-21 13:59:42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24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昵称:JD
发帖数:2153
回帖数:7696
可用积分数:1126364
注册日期:2008-09-04
最后登陆:2020-06-02
中国将再遭大范围降水袭击 南方部分地区大到暴雨2009年04月21日 12:32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四月二十一日电(记者 阮煜琳)今年以来最大范围的强降水刚刚横扫过中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据中央气象台预计,二十二至二十五日,中国还将出现一次较大范围的降水天气过程。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

四月十七日至二十日,中国出现今年以来最大范围的强降雨过程,中国东北南部及其以南地区出现较强降雨,江南、江汉、华南东部以及贵州部分地区、山东局部等地出现暴雨或大暴雨。在南方,局地强降雨引发了山洪、洪涝灾害。贵州部分县级道路交通中断。湖南十二个县区发生洪涝灾害。在北方,这场“贵如油”的春雨使辽宁、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陕西等旱区的旱情得到缓解或改善。

今天早晨至明天,纷纷细雨还将分布在四川、重庆、云南、广东、海南以及台湾等地部分地区,其中,四川东部、重庆大部、湖南南部、江西南部、福建南部、广西东北部、广东北部、海南大部等地还将遭遇雷暴天气。

今年以来最大范围的强降水目前已经基本结束,但雨过天晴的好天气将不会维持太久。据中央气象台预计,受高空槽和弱冷空气共同影响,二十二至二十五日,中国还将出现一次较大范围的降水天气过程。期间,华北地区东部、东北地区将有三至十五毫米降水;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华南将以阴雨天气为主,降雨量一般有十至二十五毫米。其中,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雨,局部暴雨。(完)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3/6 页: [1] [2] 3 [4] [5] [6]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